APP下载

细研文本,提升素养

2022-05-30宋明磊

青年文学家 2022年26期
关键词:晋侯秦伯秦师

宋明磊

如今的语文课堂,色彩纷呈,各言其道,而九九归一的是,应该细研文本,才能提升学生的语言修养。

因为语文是语言,语文就是学习说话,学习交流。学习语文,是为了知晓别人如何运用语言;学习语文,是为了明白别人怎样认识事物。从而知道自己怎样认识事物,知道自己如何表达。

我知道的大多数语文老师都想从文言文入手,原因是好教,因为考试大纲要求,读懂浅显的文言文。于是,我们只是让学生断句、翻译、归纳文言文知识点,完事!

其实是这样吗?

让我们来看看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

逐字逐句翻译,明确归纳文言文知识点,自不待言。而翻译完之后呢?接着,完成下一课翻译?

整体看看必修教材,你不难发现,本册书主要是训练记叙文的阅读与写作,于是在“表达交流”上,编者给我们记叙文的理论知识—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记叙要选好角度,写人要凸显个性,写事要有点儿波澜。

自然,如果只是翻译完文言文就完事了,那还不是真正的阅读,不是真正的學习。那么,《烛之武退秦师》这一课,还有很多写作章法值得我们赏析,值得我们借鉴。

本文仅三百八十四个字,四段,分为三部分。一二自然段为开头部分,介绍背景点题;第三自然段,承上详写,细言说秦退师;第四自然段,结尾,晋亦退军。起承转合,结构清晰。

本文题目为《烛之武退秦师》,中心词是“退秦师”;而开头部分的第二自然段,“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不仅点题,而且引起下文,真正起到了统领全文的作用;中间部分承上详写,在段尾处“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完成秦军撤退;结尾部分,提到了战争的主谋晋,“亦去之”,自然收束,戛然而止。“退”贯穿全篇,中心凝聚。

第一自然段,秦、晋围郑,兵临城下,战斗箭在弦上,紧张。第二自然段,佚之狐的进言“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让人们看到了希望,形势稍稍缓和;而不被重用的烛之武“辞曰”,又是一折;在郑伯承认错误并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前提下,烛之武“许之”,让人感到了一丝希望,一丝欣慰。第三自然段,烛之武说秦郑关系,进而说秦晋关系,紧扣“利秦”,秦伯说,与郑人盟,战争接近尾声。第四自然段,“子犯请击之”,秦晋之争一触即发,形势进一步紧张;而晋侯的劝说,“吾其还也。亦去之”让人长吁一口气,郑的危机彻底解决。不难看出,本文不仅自然段内波折起伏,而且段段之间,一波三折。

文章第三自然段,自然是文章的核心部分。“夜缒而出。见秦伯曰”承上启下,过渡自然。“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显出自己的弱势,拉近了与秦王的距离,为说话继续进行做下了坚实基础。而“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中的“若”字,从两个方面为秦的利益考虑,分析亡郑对秦的不利,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位“软中有硬,不卑不亢”的烛之武的形象,也看到了谈话进一步拉近了关系,秦王不得不洗耳恭听了。于是,烛之武进而说秦晋的历史,说现实,挑拨离间,瓦解秦晋同盟。“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收束全段,回扣“退秦”主题。面对郑亡的现实,分析秦郑关系,剖析秦晋利害,清晰分明,自然顺畅。

“晋侯、秦伯围郑”,让我们知晓战争的主谋是晋,为下文的“见秦君,师必退”打下铺垫;而“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与晋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对比,我们看到了秦伯的利欲熏心,也看到了烛之武的精明。而这,都是靠文字的层层铺垫、步步衬托达到的效果。

“一字褒贬”是《左传》的语言特色,即春秋笔法。又称微言大义,指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的“夫人”,显示出了晋侯对秦伯的不满,也是作者对不守盟约唯利是图的秦伯的不满。

而语言之妙,我们不得不提及最后一段。身为长者的子犯请战,不得不说举足轻重,一则可能引起秦晋之争,一则可能引起晋国内部军心大乱。面对这样的情况,文章运用了排比的形式,“不仁”“不知”“不武”,从昨天、今天、明天的广度分析对晋的不利;另外,晋侯铺排蓄势,以强势压下强势,“吾其还也”软硬兼施,劝服了子犯,平息了矛盾。我们在叹服晋侯能屈能伸外,也不得不赞叹作者排比用得如此之妙。

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读完《烛之武退秦师》,我们悟出至少两个道理,一是得重用人才;二是得处理好利益关系。

请看,一篇短短的小文,其流传千年而不衰,自有其魅力所在。如果仅是翻译翻译了事,未免可惜。

猜你喜欢

晋侯秦伯秦师
晋侯墓地出土有铭青铜器撷英
《烛之武退秦师》的辞令艺术赏析
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自主学习导引
湖北省武汉市中考真题
国家博物馆新征集晋侯簋的年代及相关问题
烛之武何以“退秦师”
烛之武何以“退秦师”
——品味语言的力量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礼与利的契合:也谈《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重点
从成语“秦晋之好”看《烛之武退秦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