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滨江文化,架构园本生态课程

2022-05-30张徐楠

文理导航 2022年29期
关键词:幼儿

张徐楠

【摘  要】近年来,在课程游戏化精神的引导下,我园依托滨江文化,以“大自然”“真田园”为重要载体和平台,深挖周边各类资源,师幼共同走进大自然、探索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笔者在课程架构的实践过程中,对我园生态课程架构的实践进行一些粗浅的总结和分析。

【关键词】生态课程;课程架构;幼儿

“江韵”生态课程依托滨江文化,基于“以自然之源,启探索之蒙,开明睿之智,享自主之乐”的园所核心理念,以亲自然、真体验为主要形式,开展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愉悦成长需要的生态实践活动,从而拓展幼儿生命成长的空间、自我发展及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在实践中,我们及时总结提炼课程实施经验,不断融合“江边文化”教育元素,生态教育已经融入到了日常中。

一、深挖生态课程资源,丰盈课程文化内涵

架构园本课程,必须充分挖掘和善于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在“课程资源地图”的师幼研讨和建构中,我园形成了以生态课程为基础的,以滨江文化为内涵,具有园所特质的园本生态课程。

(一)立足儿童立场,盘点课程资源

我园地处城乡结合处,毗邻长江,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我园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阡陌交错的田野、星罗棋布的鱼塘、浩荡东去的江流、四季景异的芦苇荡、风景秀美的謇公湖、长江水厂、邮轮基地、农场、足球小镇……这些既为“生态”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也成为了孩子们的“天然游乐场”。

1.近水楼台,园内资源成为课程生发点。秉承着生态教育理念,小小一方园所里有着丰富的花草树木、瓜果苗圃。近水楼台先得月,这些唾手可得的资源不但引发孩子们全身心地参与、自主思考、探索,更大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索欲。如中班生态课程“梅”好时光里,教师围绕孩子的原有经验及兴趣点,围绕“杨梅什么样”“杨梅的作用”“你想怎么过杨梅节”等小问题,展开调查、头脑风暴,寻找“杨梅”与儿童之间的链接,初步生成一定的课程网络。

生活即教育,一棵树、一粒果,从“计划”到“采摘”,從“品尝”到“分享”,从“探索”到“创造”,孩子、老师在这所小小的江边“巴学园”里悄然生长。

2.探索周边,整合生态课程资源。我园占地面积较小、资源有限等一系列现实情况,使得幼儿在课程探索中无法获取充分的空间,“资源挖掘小组”由此应运而生。

小班的孩子初入园,中班的孩子自主意识初萌发,他们是周边资源的主要挖掘者,而大班的孩子则向更远的地方进发。课程资源挖掘之“我们周围有什么”展开,师幼、家庭齐出动,将发现一一纳入“资源库”。大班的孩子们则梳理、统合调查结果,共同绘制成一幅“课程资源地图”,网罗周边各类资源。

教师、幼儿、家长走进资源场,以儿童视角探索资源,从儿童立场挖掘资源价值,课程的内涵变得丰厚而更有教育价值。

(二)打造资源“六个一”,彰显课程特色

为有效实施“江韵”生态课程,达到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提高课程实施效果,我园积极实施课程建设“六个一”,努力彰显课程特色。

“一墙”(文化墙):文化墙是师幼的精神食粮,扬帆起航的核心理念墙、温馨的师幼生活墙、庄严的师德师风墙……特别是园所核心理念墙,着重呈现了园所文化及美好愿景。

“一场”(游戏场):师幼共同打造富有“江韵”生态色彩的户外活动场、功能室、活动室,具有亲自然、多功能、开放性、动态性、创造性的特点。

“一中心”(资源中心):资源中心是生态课程建设的有力保障,目前我园拥有自然资源、基地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

“一书”(课程集):师幼合力、共同参与课程建设、课程探索,打造课程本、课程板、课程集,在园内各处多形式展现课程成果。

“一画”(师幼研讨画册):教师之间、师幼之间、同伴之间,共同研讨课程,绘制思维导图,让课程更有计划性。

“一天地”(课程天地):围绕家、校、社区,合作挖掘的广阔资源库,便是孩子纵情探索的天地,如河边野战场、稻田、植物园等。

二、审议生态课程内容,丰润园本课程体系

课程架构在不断地实践、更新,师、幼、家庭在学、研、思、行中丰富课程内容、改进课程形式,并逐步总结了“江韵”生态课程框架。

(一)自然课程

1.生态体验。在诗人的眼里,天空中飘落的每一滴雨里都藏着浪漫的诗句;在孩子们的眼里,天空飘落的每一滴雨,都藏着对游戏的渴望……

与春花共舞,同夏蝉欢唱;亲吻收获的芳芬,品尝果实的香甜;刻画东洲河的冬日清冷,发掘江河的壮美辽阔……在生态体验活动中,孩子们亲身体验、实地探究、真实操作,教师打破时空局限,打破教学预设,游走于“理论”和“实践”之间,课程实践既有理论的色彩,又有实践的温度,师幼互动更显生动而丰润。

2.区域微生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要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孩子亲近自然。”将“自然”融入区域,创设区域微生态,让一日生活充满生态气息。

自然角里,孩子们收集来的自然物,成为班级里的“小自然”;种子发芽实验、柿子干制作探索、植物灌溉实验……用小实验近距离感受植物的生长过程;“火鸡来了”的饲养课程里,老师、孩子、家长共同改造饲养区,从孵化火鸡蛋开始,探索火鸡的成长历程;周边田野中采摘的野花野草经过擦洗、压平、修剪、拼贴,焕发新的生命;探索棉花的秘密、用棉花制作企鹅、给棉花染色……一幅幅妙趣横生的生态绘景呈现眼前。

小小的区域,成为孩子们探索自然、亲近生态的小天地。

(二)阅读课程

在愈发重视幼儿前阅读、前书写能力、倡导亲子阅读的今天,教师倾情用一身书卷味,唤醒幼儿的阅读需要;倾力用一路书香,温润幼儿的精神成长。

我园绘本馆有着丰富的图书资源,加之家长资源,联合“彩虹结”公益文化发展中心,我们进一步丰富了生态绘本,为幼儿打造充满“生态”气息的绘本阅读氛围;班级每月的绘本推荐、餐前欣赏、绘本漂流,使得《一园青菜成了精》《草莓》《稻子长大了》《盘中餐》绘本等让孩子们爱不释手,在阅读中亲近自然,了解自然,在书香中神游花草世界,与鸟兽虫鱼共舞,感受不一样的生命之美。

(三)主题生态课程

全体师幼深入生态课程实践,以“生成性”和“动态性”的主题式课程为主,突出儿童主体地位,利用自然生态资源,引导幼儿在自然、本真、富有挑战的课程环境中感知、体验、发现、探索,从而形成一个个主题生态特色活动。如,扎根乡土的“香橼”课程、“石榴”课程、“杨梅节”、生态劳作课程等;蕴含江边文化的“江沙”课程、“桥”课程、“邮轮”课程等。师幼在共同探索、实践中,发现自然奥秘,了解长江文明,领略江韵魅力,形成了一个个鲜活的课程案例集。

(四)节日课程

仪式、节日、庆典作用于心灵,它唤起内心的神圣感,使生命能够经常与伟大事物交汇在一起,从而形成长久的动力。我园结合生态特色,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仪式课程。

1.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民数千年的智慧之果,教师根据不同节气开展了种植活动、观察活动、科探活动。“惊蛰”节气播种耕耘,种下满满的小希望;“芒种”节气收获烹饪、寻昆虫、送花神……师幼跟随节气体验民俗,了解植物的生长特性,惊叹古人的生活智慧。

2.传统节日。本土传统节日,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以传统节日为载体,渗透滨江文化,提炼生态特色,让传统节日散发浓浓绿意。重阳节,了解重阳糕的制作,和老人分享;腊八节,收集腊八粥材料,合作烹饪品尝;中秋节,探究月饼的意义,制作冰皮月饼;端午节,利用江边芦苇荡,孩子们探索、采摘、感知芦叶的基本特征,学习包粽子……

3.特色节日。春播节,结合植树节、驚蛰节气,师幼开展春播节活动,家长顾问参与,亲子种植、同伴种植、共同守护,最直观地体验和感受。农耕节,结合区域本土的农民丰收节,师幼全程跟踪观摩,从收获、晾晒、制作等各环节着手,制定计划、探索实施。例如中班生态课程“梅”好时光活动中的“杨梅节”、大班生态课程“稻米的一生”活动中的“稻谷节”,师幼在探索、劳作、创造中,体验农耕节的成就感。

(五)家园微课程

生态种植顾问:我园部分孩子来自于江心沙农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对于种植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我们吸纳这部分家长作为田园种植顾问,共同参与幼儿园的生态劳作活动。同时,运用分组分工的方式鼓励更多的家长参与其中,经验较少的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搜集资料,经验丰富的家长则可以帮助孩子深入了解植物特性,指导师幼进行种植等等。这样的方式既弥补了年轻教师种植经验匮乏的缺陷,也提升了家园共育的品质。

家庭小农场:生态课程走进家庭,吸引了更多家长的支持和配合。(1)家庭饲养:孩子们和可爱的动物亲密接触,同吃同住,成为了亲密无间的好朋友;(2)家庭种植:家园同步种植,孩子真正成为照料小种子的主力军,也让他们有了不同的种植体验和对比,丰富探索经验;(3)家庭劳作:收获时节,家有小田园的孩子和家人深入田间,认识各种收割、采摘工具,体验劳作的乐趣和辛苦。

社区大探索:园所周边的多个社区藏着许多“小惊喜”,我们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生态课程活动,如走进社区寻找秋天,发现秋天的色彩;走出园门,描绘冬天的东洲河两岸景色……停车位、门牌号、垃圾桶,社区里的一切都能成为课程内容。孩子们也在这个过程中,关心身边大小事,关注社区生活,开阔了视野。

三、生态式研讨,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每一位老师,都是课程的研发者。调动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促进课程研发与实践,助推教师螺旋式成长。

园丁行动:我园通过团建等活动,助推教师亲近自然,从而愿意带着孩子们一起玩更多有趣的自然游戏。

教研支持:我园年轻教师多,课程建设经验少、理论水平参差不齐。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围绕实际问题开展教研,从内容和形式上转变。(1)成立小组分头推进。以师幼成长中心为基础,成立课程策划组,具体划分为“课程资源组—课程实施组—课题研究组—课程审议组”等,聚力课程研究。(2)转变教研提升专业。围绕教师困惑开展各类专题研讨,如思维导图运用、半日活动设计等;开展现场沉浸式研讨,与全园、全区幼教同仁深入探讨。(3)对照问题寻找策略。围绕问题梳理教研调整策略:如一班一包干,园内外更多的课程点进入幼儿和教师视野。一月一突破,对同一课程内容进行深入挖掘。

团队引领:优良的教师团队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力量,我园坚持“以教师为本,个性化发展,差异性成长,整体性提升”的思路,发挥青蓝结对工程的作用,细耘专业成长,激发教师内驱力,实现教师差异性成长。年轻的教师在骨干教师的引领下协同发展、学习探索,逐步形成了一支“团结和谐、合作和睦、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课程研发团队。

如今,我园“江韵”生态课程资源库里既有已经开发使用的课程案例,也有更多的宝藏等着孩子、老师、家庭在未来的生活中“慢慢经历”……

猜你喜欢

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