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学生课堂作业的指导策略
2022-05-30占宋玉
占宋玉
【摘要】在“双减”背景下,教学工作者必须专注于质量教学,有效地挖掘学生向前发展的潜力,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堂作业是检验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内容,必须引起重视。本文对此进行研究和分析,先分析“双减”背景下指导学生课堂作业的必要性,然后阐述“双减”背景下教学工作者指导学生课堂作业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具体的改良策略。
【关键词】“双减”政策 课堂作业 指导 规范性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2)08-0115-03
随着“双减”政策的出炉,教学工作者的教学目标适应性改变。为培育对社会更具有竞争性的人才,教学工作者必须激发出学生的探究欲,使学生在精神理想的催发下竭力探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工作者必须要转变传统思维,基于学生的真实情况,构建多元开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获得愉悦的心灵感受,从而转化为用心实践的需求。课堂作业是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教学工作者需要重视起来,改良传统的课堂作业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多元探究课堂作业,在课堂上完成及时的思维转换[1]。本文以小学数学苏教版为例,对此进行系统阐述,为相应的教学工作者提供教学策略。
1.“双减”背景下教学工作者指导学生课堂作业的问题
1.1缺乏重视,使课堂作业教学流于形式化
从目前来看,虽然教学工作者接收了“双减”政策的相关信息,但是并没有对自身的定位明确探究,对教学内容和目标的设计缺少思考。这主要是由于,各所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同,虽然“双减”的要求统一,但是具体如何细分工作内容,相关学校并没有形成明晰的意见,对教学工作者各方面的责任没有制定规章制度予以监管,很多教学工作者习惯于高居于主位,不愿意转变思维并为学生服务,被动地按照学校的要求执行指令,并没有基于学生的客观情况,将课堂教学各部分的传导过程有效梳理。因而,很多教学工作者仍然浅显地认为,课堂作业就是辅助性的检验工具,并不能参与教学过程。教学工作者仍然围绕基本的教材,让学生仿照数学图形在练习本上描摹,或者出几道应用题,让学生计算和测量数值[2]。通常来说,课堂作业之所以与课后作业有着区别,就在于作业内容的时效性。在课堂上,教学工作者能够与学生深入接触,从而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且根据学生的解题习惯和练习行为,对学生潜在的学习障碍推测分析。但是很多教学工作者并没有发挥示范性职能,没有及时地和学生建立互动,只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导致学生敷衍了事,囫囵吞枣。
1.2没有建立系统目标体系,作业教学较为零散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中《三角形》一课来说,学生必须掌握了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的运算定理,才能够从定理中边、角和面积对应的关系,思考出边、角的规律。尽管小学的三角形知识较为简单,在运算上并不复杂,但是由于小学生容易被主观思维干扰,常常会遗漏感觉上较为乏味的数学名词,导致很多学生不能快速地得出三角形的计算答案。相比之下,小学生反而更容易对三角形的图形变换感兴趣,对等腰三角形至直角三角形等一系列三角形的变化产生学习需求,但是学生并不能清晰地理解,等腰三角形至直角三角形等系列三角形的变化,实际上是由内部边角规律变化导致的。等腰三角形的两腰数值相等,与底邊的夹角为45°,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两边与底边夹角为60°[3]。从中表明,三角形中的数学元素蕴含着某种规律,而这种规律使数学元素之间能够相衔接和串联。再或者,在学生以往所学的数学知识中,学生学习了运算定律,懂得如何运用分配律和交换律来计算数值,在三角形的知识框架中,学生为了快速计算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也可以将这些定律融会贯通,甚至于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定律,梳理出三角形学习的方法。如,学生可以通过分配律,理解三角形边角等元素分配协调的直观感受,从而在构建直角坐标系时,在未知边角数值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整体结果数值,对局部边角的数值分配和推测。而这些都要求教学工作者帮助学生将各部分的元素清晰提炼,使学生深刻记忆各部分元素的使用法则。但是很多教学工作者并没有加强规划设计的力度,仅仅是随意地对学生进行讲解,在学生完成作业过程中或者作业后对学生监督和直接讲解,并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启发,等于是重复了一遍课堂教学。还有的教学工作者并没有真正地挖掘出各元素的多维应用过程,只抓住了元素应用的一个方面,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指导。
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有一课《小数的初步认识》,其中涉及小数的加减和乘除运算,但很多教学工作者往往只是列出几个运算题目,然后让学生去做,学生机械化地学习,很难产生效果。教学工作者必须要系统地搭建管理机制,挖掘影响学生作业训练效果的各个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并且要逐步引导学生建立长期学习的作业规划,使学生从低到高不断地阶梯进取,从而突破自我。由于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实操能力上有着巨大差异,教学工作者必须要构建差异化教学模式,对不同学生的学习作业规划长期提升流程,使学生都能投入到作业训练的场景中。教学工作者必须要清晰提炼各元素在实际应用中的方法,从而设计出实用的内容,然后根据学生的差异调整难度,对每一位学生完成的进度和结果进行全面评价,并且通过多元的方法对学生启发和长期引导。因此,教学工作者必须要不断地提升个人的技术能力,对学生的视野有效拓展。教学工作者要脱离单纯的课本教材,引入各种真实的社会场景,并且结合信息渠道,搜索数学问题,让学生能够系统地创建思维导图。
1.3欠缺生活实践,难以激发学生的直观情感
虽然有些教学工作者构建了系统目标,并对学生的视野进行了拓展,使学生能够构建数学元素的逻辑规律。但是由于数学知识较为枯燥,而各种元素创建思维导图的过程相对多元化,考查学生融会贯通的实际应用能力,很多学生产生排斥心理,不愿意在作业训练过程中进行思考。很多教学工作者欠缺了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挖掘,导致很多学生并不能理解作业体系构建与生活的联系,也并没有激发出责任感和荣誉感,不愿意持续探索,宁愿训练以往的作业习题,滥竽充数地完成任务。教学工作者并没有完善作业教学的多种模式,虽然在作业内容上进行了规划设计,但是在作业教学的过程中仍然一本正经,只是通过讲授的方式帮学生梳理各元素建构的方法和结果,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难以提升学习效率。也正是如此,学生并不能专注,很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扰乱作业学习的秩序,教学工作者难以有效地管理,促使作业教学流于形式化。
2.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学工作者指导学生作业的具体策略
2.1加强重视力度,转变教学定位
教学工作者必须要及时地转变教学思维,自觉履行教学职责,发挥表率作用,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开展研究分析,对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归纳,尽可能基于这些问题,探讨出有效的方法,在作业教学过程中及时规避。教学工作者也必须要认清作业教学与课本教学的相同点与区分点,善于提炼出作业教学的价值精髓。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中有一课《长方体与正方体》,由于学生对于长方体的立体结构认知不深,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思维,不知道如何将内外的实线和虚线转换,也不知道如何通过图形折叠平移和翻转线条,始终认为线条和点面都是固定不变的,即便有的学生知道,也无法清楚地建构技能方法,不知道如何快速有效地处理图形转换。有一些教学工作者研究了这一问题,就在作业教学中插入了图形转换的图片,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梳理长方体和正方体点、线、面之间的关系。但是這些教学工作者忽视了作业教学的本质,作业教学更侧重于训练,强调让学生实操,教学工作者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梳理这些内容,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就缺少时间引导学生及时转化为实操。因而,教学工作者必须要清醒地认知到作业教学的重要性,并且加强思维设计的力度,对作业教学的目标和重难点等用心提炼,围绕着作业教学的目标细分学生各阶段的技能要求,然后为此配备相应的技术道具和实验设备,在提升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身临其境,真正地完成实践训练。因此,学校必须要为教学工作者提供相应的条件,并且加大对教学工作者的监督力度,通过各种有效的调节措施对教学工作者各阶段进行考核,并开通各学科实践教学的晋升渠道,指导教学工作者在数学教学上持续探究,不断地迸发出思想的源泉。
2.2构建目标体系,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数学知识蕴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深度挖掘所要讲述的知识内容,并且发掘蕴藏在生活中的相关知识类型,才能提升教学效率。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中有一课《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有很多教学工作者只是帮助学生分解了小数点左右数值,教会学生进行加减[4]。但数学知识的应用考究的是数学优化思维的调动,学生必须要总结多套方法,才能更快地解决问题。当出现了类似于三个以上小数相加或者小数相加需要十进位的情况,很多学生就很难快速加减。教学工作者就会引导学生转化为整数乘法和整数除法的形式,如0.5=1÷2,3.65≈11÷3。但是这样依然无法解决更复杂的小数问题,就需要用到坐标系进行数形结合。但是教学工作者并没有在适当的应用题中应用合适的解题方法,也没有引导学生对小数和整数的关系等内容进行衔接,教学工作者完全是零散地将各种数学知识元素一股脑地抛出来,为了强调个人开展了作业教学,在学生写作业的过程中,针对每种题型都给出可能用到的元素,然后对学生讲解。虽然学生能够理解这些元素在应用题中应用的具体过程,但是由于知识太多,学生很难立刻消化,而且教学工作者并没有引导学生长期规划训练的内容,学生在离开课堂后难以自主搜集数学元素,再遇到新的问题,难以举一反三。
这都是因为教学工作者没有构建系统的目标体系,在思维导图的构建和逻辑系统的衔接等方面缺少全面的思考。教学工作者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在教学实践中,从生活的一个点进行切入,再向大家揭示需学习的知识,在这种教学手段下,能够让学生对陌生的知识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如此,才能引导学生对数学教材进行更加深层的研读,这种学习背景下,学生才会产生理性的思维。而在教学实践中实现生活实际与数学教学的有效联系,则是实现小学数学作业生活化设计的有效体现。通过系统化的教学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才会首先想到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互结合。最后,学生在生活化作业的践行过程中,才能够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所在,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如此,学生才能改变过去枯燥乏味的学习现状,使得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加形象化和生活化。
2.3回归生活学习,有效应用数学知识
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点都用来解决问题,这就是数学学习中的最大成果,同时也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数学知识也在不断更新,知识的应用层面也在不断扩大,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还应该让学生明确数学学习中,还蕴藏着技术创新的相关因素,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回归生活空间,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也突发奇想,能不能让学生也分析一下习题呢?讲完例题后我会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做,然后写一个习题分析,形式自主。刚开始学生还不太会,机械性地抄了习题和解答。笔者和学生进行了进一步的交流,告诉他们可以画图进行描述,只要能表达清楚题是如何做的就可以。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笔者发现学生分析得越来越好,画图时会用不同颜色的笔加以区分,偶尔有个温馨小提示,提醒大家不要掉进出题人的“陷阱”。比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这一部分的内容时,学生亲自动手,把一个圆平均分成偶数份,然后进行了粘贴,感知圆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学生对圆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并自主尝试进行推导。每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都是有意义的,每一个主动思考的瞬间都是有价值的。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适应性需求随之改变。教学理应逐步与社会接轨,改良教学目标和方式。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学工作者必须要进一步发挥调节作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加强引导,促使学生主动联系生活,更快地解决难题,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取技能,从而真正减轻学习负担。本文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通过作业教学的重要性和策略分析,对教学工作者做出了相应启示,望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王雨.浅谈“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的优化设计[J].小学生(下旬刊),2022(1):47-48.
[2]郭庆峰.关于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方法的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1):7-8.
[3]王占松.浅谈小学数学家庭作业多元化设计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1):55-56.
[4]李艳.“双减”政策下如何优化小学数学的作业设计[J].新课程,2022(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