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的预设与生成的方法探讨
2022-05-30刘志锋
刘志锋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进行课堂预设与生成,能够充分做好教学准备,灵活利用不同的资源来面对各种不可预测的教学情况,科学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探究活动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立足实际学情开发教学资源,精心预设、生成课堂,捕捉各种亮点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思考,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基于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关系,文章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待解决的问题,深入研究课堂的预设与生成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预设 生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2)08-0097-03
预设是指预先设计,生成则是指达成的目标且与预设相对,二者之间存在相互统一、对立的关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可以顺应新课程教学改革发展潮流,提高教学效率,丰富学生的认知。面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目标脱离实际、学生被动学习、应试教育理念深刻、教学形式单一的问题,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科学地预设教学目标、学习问题、讨论主题、实践活动,生成高质量课堂,帮助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进行探究,使之能够体验和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用处,进一步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和质量。
一、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预设是指教师按照计划开展教学活动,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目标、内容、方案、结果,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测性思考。生成则是一种与预设相对立的概念,是指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现实意义获得,也是学生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的结果。
(一)相互统一、互补
课堂的预设与生成之间存在相互统一且互补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封闭性和计划性,以及各种学习活动的开放性和动态性[1]。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是对学生主体学习地位的尊重,更是对教学内容的尊重,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实现教学目标,进而收获教学成果,足以体现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相互统一、互补关系。
(二)相对矛盾、对立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主要由教师完成,具有明显的标准性、可塑性,而生成则关注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能力培养[2]。过度预设会导致生成被忽视,侵占学生较多的自主学习时间,而忽视预设则必然影响生成,不仅教学目标难以实现,而且就业计划的落实也将面临重重阻碍。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对矛盾、对立关系。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脱离学生实际
小学数学教学能够在启蒙阶段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有效锻炼其数学思维,使之能够健康成长。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急于求成,设置了不符合当前阶段学生身心素质发展规律的教学目标,高估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在讲课的过程中,阐述大量的抽象数据理论,忽视了理论联系实际,以至于教学目标脱离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难以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不利于构建高质量数学课堂。
(二)学生被动学习现象严重
小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虽然存在一定的依赖心理,但是利用这一点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然而,在传统“灌输式”教学理念的影响之下,部分教师过度主导课堂,目的在于维护课堂秩序,让学生集中精力听讲,这种方式虽然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不利于学生的创新发展。在长时间的被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依赖心理会逐渐加重,很难提高创新思维意识。
(三)过度看重应试能力培养
在科技进步的背景之下,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标准逐步发生变化,应试型人才逐渐难以适应新时代社会,而塑造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才是现阶段人才培养标准。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过于看重学习成绩,着重培养小学生的应试能力,导致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功利心理,虽然学习成绩有明顯的提升,但是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四)课堂教学形式有待创新
课堂教学形式决定课堂质量,在教学中融入学生喜欢的各种学习资料,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探究活动亲身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在实践中丰富自我认知。而在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之下,部分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长时间采用固定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以至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比较单一,课堂教学形式也有待创新。这样发展下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会逐渐降低,不利于扩大教学成果,容易影响学生的实践素养提升。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的预设与生成策略
(一)预设分层目标,生成弹性课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预设分层目标,生成弹性课堂,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消除班级范围内的“两极分化现象”。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细分教学流程,按照当前阶段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其进行分层,按照低、中、高三个层次来预设分层教学目标,为不同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生成弹性课堂留有空间和余地,保障学生深入理解基础知识,解决能力范围之内的数学问题,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探索,不断开拓学习思路,进而促进数学教学效果提升。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数学《倍的认识》部分内容的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预设三级教学目标,第一级:让学生历经“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体会“数的几倍”概念;第二级:在感知倍数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计算思路;第三级: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推理,在动脑思考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针对本课知识设计弹性教学方案,将学生分成低、中、高三个层次,生成弹性课堂,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展对应教学活动。针对低层次学生:展示生动新颖的图片,揭示数与数之间的“倍”关系,让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明白“数的几倍”意义。针对中层次学生:发放不同的教具,鼓励学生在理解“倍”的概念后,摆放不同的教具,激发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使之在新旧知识迁移中,建立“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计算思路,能够计算简单的倍数问题。针对高层次学生:则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数学问题,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使之提高逻辑推理意识,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最后,针对上述分层目标,教师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课堂教学的走向进行预测性思考,根据三个层次学生的实际学习表现来调整教学内容,以生成契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弹性课堂,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二)预设趣味问题,生成智慧课堂
课堂提问是生成课堂的一个前提,通过预设趣味问题,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在互动与交流中生成智慧课堂,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帮助学生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而促进学生智力提升,推动实践素养发展。小学数学教师应当设置恰当的、经得起推敲的问题,适当在原有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延伸,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热情,坚持因势利导,准确判断学生的学习失误根源,据此提出针对性较强的新问题,科学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帮助其扫清学习障碍。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数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部分内容的过程中,首先,预设难度适宜的问题,如“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有何特点?”“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等,据此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利用多媒体动画软件呈现不同的图形,引导学生操作软件,围绕教师提出的趣味性问题来思考答案,使之提高对“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学习兴趣,促进其想象力发展,使之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其次,预设具有延伸性的问题,如“如何将正方形变化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梯形和平行四边形谁更稳定一些?”由此调动学生操作多媒体动画软件探索问题答案的积极性。此时揭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性质知识,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思考两种图形的稳定性,联系不同的建筑结构,懂得梯形结构不易变形,平行四边形结构容易变形,加深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理解印象。最后,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图形分类方法,教师可以在预设针对性问题的过程中,坚持因势利导原则,针对学生的回答来判断学生出错的原因,灵活提出趣味问题,帮助学生清除学习障碍。如提出“平行四边形四个边有怎样的关系?”等问题,引导学生操作多媒体教具,生成高质量智慧课堂,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使之自行化解疑难。
(三)预设讨论主题,生成合作课堂
合作讨论是生成课堂的另一途径,通过预设讨论主题,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活动,生成良好的合作课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积极运用团队的力量来解决数学问题,使之能够形成良好的集体荣誉感。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合理地划分小组,同时选择能够引发学生讨论的合作学习主题,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来开展合作教学,让学生能够在讨论中提高竞争意识,树立良好的时间观念,逐步通过讨论来解决数学难题,把握正确学习方向。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数学《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部分内容的过程中,首先,要科学地划分小组,预设“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讨论主题,立足实际学情来帮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利用集体的力量合作讨论同分母加法与减法算理知识。教师在合作教学中需要发挥引导作用,为不同的小组提供学习指导,向学生提供不同的课外资料,让学生由直观思维走向抽象思维,从整数、小数加减法知识中迁移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知识。然后,预设“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合作竞赛主题,开展通分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解题竞赛活动,生成合作课堂,激发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兴趣,提高其良性竞争意识。在竞争中,课堂教学氛围越来越热烈,此时对不同的习题进行改动,引出异分母加减法知识,让学生理解计算异分母加减法习题,需要先将分母“统一”。最后,调控整个合作教学活动,让学生合作讨论解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习题的方法,使之通过合作来研究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算理,在竞争中深入理解计算方法,发展自我抽象思维,不断突破学习难点。通过预设讨论主题,深度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生成了高质量合作课堂,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使之形成良好的集体荣誉感,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为后续的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预设实践活动,生成精彩课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预设实践活动,可以营造学习氛围浓厚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热情,从而生成精彩课堂。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把握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统一、对立关系,设计完善的实践教学活动方案,融入學生喜闻乐见的元素,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调控实践活动的过程。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给予其适当的提示和指导,鼓舞学生直面困难,多角度、全方位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学生完成实践活动后,要进行表扬和鼓励,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数学《圆柱与圆锥》部分内容的过程中,首先,预设“物体分类”实践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名称和相关特征。可以呈现不同的立体图形,让学生找出其中的圆柱体与圆锥体,使之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圆柱和圆锥的印象。随后教师揭示课题,引导学生参与说一说、指一指、连一连等活动,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的几何知识解决问题。其次,预设“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对照模型和图形,在脑海中预先构想圆柱和圆锥的表象,联系生活中的实际物品,形成良好空间观念的同时,鼓励学生以生活物品为出发点,自行设计不同的几何手工艺品,让其通过动手实践,深入理解圆柱的特征,明白圆柱体由两个圆和长方形构成,也加深对圆锥特征的理解,知道圆锥由一个圆和一个扇形构成。其次,教师要立足实践活动,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介绍圆柱与圆锥的展开图与直观图,讲解面积和体积公式,让学生测量自己的几何手工艺品,计算相关面积和体积数据,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圆柱和圆锥有更深的认识,逐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系统。通过预设实践活动,不仅促进学生的综合实践素养提升,而且营造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生成精彩课堂,让学生获得了良好的数学学习体验。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着眼于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和思考获取知识,感受学习的快乐,有助于解决教学中存在的棘手问题,展现数学课堂的生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探究态度。预设和生成是数学课堂教学整体的两个分支,唯有理解数学、教学、学生,完美演绎预设与生成,着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方能改善教学现状,全面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得数学课堂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杨健,李磊,傅海伦.中国当代小学数学课程目标发展演变的特征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20,29(5):36-40.
[2]严雪锋.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