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局下的国际中文教育

2022-05-30陈洋

南方人物周刊 2022年36期
关键词:孔院巴林教育

陈洋

2022年4月20日,在位于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的 13中文日活动上,多国儿童合唱中文歌曲《 让我们荡起双桨》。图/新华社

自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揭牌,到2022年,我国已先后与159个国家和地区合作创办孔子学院(孔子课堂)。身处“文化的过渡地带”,国际中文教育感受着不同地域文化的冲击和给养,也直面随自身发展和世界形势巨变而来的机遇和挑战。正如让·德·拉封丹的著名寓言《橡树与芦苇》所讲述的,像芦苇般柔韧,是在“风神肆虐的潮湿地带”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法则。

为了解变化和发展中的国际中文教育,我们采访了曾在或正在北美、欧洲、中东和非洲工作的多名孔院工作者,试图回答以下问题:当前国际中文教育的状况和土壤如何?跨越文化的疆界,国际中文教育者如何应对隔阂与误解?如何把握变局背后的机会,更好地推动中文走向世界?如何在文化交流互鉴中更好地理解他者和认知自我?

疫情中的坚守

2020年10月,上海大学电影学院副教授周倩雯独自踏上了去巴林赴任的航班。那时距她完成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岗前培训已一年有余。

自2006年以来,上海大学陆续与海外高校合作建立了5所孔院,分别位于泰国、爱尔兰、土耳其、美国和巴林。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周倩雯最初的赴任计划被迫延宕。再接到通知时,她被直接委任到临近波斯湾西岸的巴林。

任命来得紧急。疫情暴发不久,巴林孔院时任中方院长和教师便乘使馆组织的包机回国。到2020年暑期,当地孔院的教学活动已停摆一学期,中方急需派驻一名新院长重启孔院。当时,国内疫情形势趋于稳定,而人口仅百万的巴林,日均确诊病例达到数百。周倩雯临危受命,成为疫情暴发以来上海大学派出的首位中方院长。

通常,新任院长赴任时,离任院长会就孔院招生、教学、管理、HSK考试(中国汉语水平考试)、教学点建设、协议合同、设备资产、联络对接工作等事宜逐项交接。然而,周倩雯到达巴林时,不仅无人可做现场交接,还恰逢外方院长退休、外方秘书休产假。彼时疫情凶猛,巴林大学的校园空荡荡的,所有教学都转到线上,外出拜访也难以实现,周倩雯只能泡在院长办公室,把以往的文件资料翻出来梳理,像侦探一样在散落的线索中寻找重启孔院的蛛丝马迹。

要尽快恢复孔院教学,最重要的是打通生源和师资。虽然上海大学后备教师充裕,但碍于疫情形势,老师们无法来巴林大学办理注册,也就拿不到教学授权。

2021年巴林妇女节,周倩雯( 左五) 和中巴传统服饰秀的部分参与者。图/受访者提供

法蒂玛和亓子文。图/受访者提供

周倩雯一度准备亲自上阵。院长的工作通常不包括教学,可为了更好地了解国际教育特性,出國前周倩雯曾特意考取了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证。不过,让艺术学科的老师“转行”教语言终非良策。

一位本土应聘者的出现打破了僵局。这位名叫法蒂玛的巴林姑娘是上海外国语大学2020届硕士毕业生。她不仅中英文流利,还能与学生用阿拉伯语沟通,唯一的不足在于缺乏高校教学经验。在周倩雯的多次争取下,巴林大学同意聘其为兼职教师。课堂上,法蒂玛会邀请中方教师在线上联合授课。就这样,断掉的点重新连了起来。

直到2021年8月,周倩雯才终于迎来首位公派教师亓子文。彼时,亓子文已和法蒂玛共同完成了巴林大学六个班级一百四十余名本科生汉语选修课的线上教学。此外,巴林孔院还逐步恢复了国际中文教育奖学金申请和HSK中文考试等多项重要工作,运行渐入正轨。

疫情期间,一度元气大伤的不只是孔子学院,整个巴林的中文教育都遭受了重挫。巴林国土面积小,驱车穿越国境只要不到一小时,中文教育的圈子更小。因疫情持续带来的经营压力,巴林唯一一所将汉语课程纳入本校课程体系的私立小学不得不降本节流,裁撤了中文教师。另一家私营中文培训机构也停运至今。巴林当地华商家庭的孩子是这家机构的主要生源之一。疫情之初,许多华人家庭将孩子送回国内,老师们也悉数回国,机构面临师资和生源的双重折减。周倩雯一直与该机构的管理者保持联系,希望能为其日后重振提供帮助。

虽然孔院也面向社会招生,但周倩雯从不认为孔院和市场上其他中文教育机构存在竞争关系,“在巴林,孔院能以相对低廉的价格提供语言培训服务,但其师资主要服务于院校,面很难铺广。民营机构或者私教等形式市场空间更灵活,但也更易随大环境的变化而起伏。”在她看来,作为中外合作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孔院有更多的资源支持,能更快地从危机中恢复,故而在当地的中文教育生态中发挥着一定程度的兜底功能。然而,要在海外营造更蓬勃的中文教育生态,则需要更多元的社会力量共同努力、优势互补。

据周倩雯介绍,除了在当地经商和就业的华人家庭,巴林私营中文培训机构的另一大客源是留学生,其生意最红火的阶段往往是本地学生赴华留学意愿最高的时期。在巴林,很多中文流利的年轻人都有在华留学经历,大多读的是临床医学专业。

这些年来,随着经济地位和高校留学生教育质量的提升,中国成为亚洲乃至全球留学生重要的留学目的国。相对欧美国家,来华留学的性价比更高。然而,受疫情和国际局势变化影响,来华留学面临挑战,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相关市场需求。一些原本有赴华留学意愿的学生不得不另择目标。2022年8月24日起,中国允许持有效APEC商务旅行卡人员及持有效学习类居留许可的外国留学生入境。不过,据全球化智库(CCG)与中国银行共同研究编写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2)》预计,受全球经济整体下滑和疫情的影响,来华留学生规模要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可能需要三至五年的时间。

“当然有很多人会因为热爱中国文化而学习中文,但从更现实的角度看,中外经贸关系和文化学术交流越紧密,就越能为学习中文的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职业前景。我们很难脱离这个背景去空谈情怀。”周倩雯强调。

2018年10月,美国,“孔院开放日”活动上,瓮俊燕 (右一) 在向参观者介绍古筝

铺路石

在海外,人们来孔院学习的动机各不相同,但对于孔院的老师和志愿者,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必须有的。远赴异乡推广中文和传播文化并非易事。

10月初的伦敦秋意正浓,街道上飞奔过一个墨绿色的身影。如果仔细瞧,那是一个长约1米63的大袋子,袋子里装着一把二十多斤的古筝。古筝的主人是瓮俊燕。此刻,她左手扛着琴,右手托着木制琴架,正赶往位于唐人街的China Exchange(“中国站”),那里即将举办2022年“汉语桥”中小学生中文比赛全英大区赛的颁奖典礼。

三个月前,由她指导的七位来自贝尔法斯特的小学生凭借诗歌演唱和太极表演,从近500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最富创意奖”。但今天,瓮俊燕的身份不只是获奖选手的指导老师,她还将作为典礼表演嘉宾,与另一位志愿者合奏两首中国民乐,分别是《友谊地久天长》——象征中英永结同好,以及经典曲目《沧海一声笑》。

27岁的瓮俊燕是英国奥斯特大学孔子学院的一名公派教师,这已是她的第二段孔院旅程。

瓮俊燕自小就喜欢传统文化,她擅长国画,会演奏巴乌、洞箫、古筝等乐器,还练过咏春拳和截拳道,刀、棍、剑都不在话下。大学期间,她一直在校武术协会担任教练。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妹跟她聊起自己的专业。在学妹看来,多才多艺的瓮俊燕特别适合孔院。在好奇心驱使下,瓮俊燕做了一番细致的研究。她惊喜地发现这一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她的能力及兴趣十分契合,只覺得相见恨晚。正值大三,她果断将考研方向从原本自己所在的园林景观设计专业转向汉语国际教育,人生的轨迹就此转变。

2017年,她考入浙江师范大学,次年争取到了去美国密苏里大学孔院担任汉语教师志愿者的机会,任期一年。密苏里大学孔院在哥伦比亚市设了14个教学点,瓮俊燕就职的公立中学是其中之一。她在校内负责六到八年级的中文选修课。

小时习武,瓮俊燕的偶像是李小龙。这位武术宗师对她的触动不仅在其创立的武道哲学,更有他只身将中国武术带进世界流行文化圈的努力。而如今,努力成为一位好的孔院老师,也是在类似道路上做一粒“小小的铺路石”。唯有亲身投入,才能体会此间的意义和艰辛。

在美国,初中生除了学习基础科目,还需要选修一门初级外语。学校通常会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提供包括西班牙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汉语等课程,学生可以任选一门,通过考试后即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升入高中后,他们会继续学习外语,是否修满相应的年份和学分会影响大学申请。

在瓮俊燕执教的初中,有汉语、法语和西语可选。六年级一年,学生们会广泛地接触到三门语言,待七年级开学,便会迎来分流。为了在这关键的一年尽可能多地展示中文和中国文化的魅力,瓮俊燕下了很多功夫。

2019年,美国哥伦比亚市,由孔子学院和当地华人协会等联办的春节晚会上, 瓮俊燕带领美国学生们表演武术。图/受访者提供

学习数字时,她会为孩子们展示中国的简谱,用洞箫、葫芦丝、古筝等民乐乐器演奏不同数字代表的声音。从《Rolling in the Deep》等欧美流行音乐出发,再到《春到拉萨》等经典曲目,带学生们感受中国传统民乐的独特音色,并教会他们亲手演奏一些入门乐曲。学习颜色时,她会引入戏曲脸谱,介绍如何用颜色塑造人物性格。课堂上,她还会展示不同的戏曲唱腔,跟孩子们分享唐玄宗与杨贵妃、穆桂英挂帅等戏曲背后的历史故事。

为了增强中文教室的文化氛围,瓮俊燕会将学生们课堂绘制的脸谱和青花瓷纸盘装饰到墙上,定期更换。临近春节,她还在学校设置了专门的武术角,插上红色的武术旗,悬挂上一排排缀有金色龙纹的双截棍。除了完成大纲要求的语言点和文化点教学,瓮俊燕更希望她的课堂能激发孩子们对中文和中国文化的兴趣。

一年后,瓮俊燕迎来了“考核时刻”。结果让她有些失望,她教授的约200名六年级学生中,仅有13人在七年级的“三选一”中选择了中文。但相较于往年,这已经是不错的成绩了。

除了学习兴趣,易学和实用是学生和家长选择外语时会考虑的重要因素。根据Newsdle在2022年发布的数据,最常被美国高中生选择的外语是西班牙语。其他受欢迎的语种包括法语(15%)、德语(4.5%)、拉丁语(2.3%)等,大都属于和英语同源的印欧语系,而汉语的占比为0.7%。

“中文课堂非常有趣,但中文更多是在中国使用。西语和法语的使用范围更广,不仅是欧美,在非洲和南美都可以用到。”选课结束后,一位学生这样向瓮俊燕解释。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这些十来岁的孩子基本都能用中文问好,认识颜色和数字等基础汉字,能简单地介绍家人,“他们觉得这样就足够了。”

镜子

这种感觉并不陌生。本科学习园林景观设计专业时,瓮俊燕就能明显体会到西方建筑理念在业界的绝对优势地位。即便在国内,近年来新中式风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无论是教科书上的范例,还是各类赛事获奖作品,新中式风格始终没能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

在美孔院遭受打击的同期,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孔院正在陆续推进转隶。2020年暑期,周倩雯被紧急派出,完成转隶工作是她的一项重要任务,与之相关的公文将重新签署。

在2019年12月召开的“国际中文教育大会”上,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支持和鼓励中国和世界各国社会各界,通过创办基金会方式参与孔子学院建设与国际中文教育工作”。半年后,由27家高校、企业及社会组织联合发起的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宣布成立。

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赵灵山。图/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提供

这被视为孔院创立以来最大的一次体制机制改革。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赵灵山介绍称,在新的运行模式下,基金会作为品牌运营方,主要从宏观层面对孔子学院的发展进行指导,负责募集资金、设立项目、引导全球孔子学院发展;而中外双方合作机构成为创办孔子学院、孔子课堂的主体,承担具体的运营管理工作。

随着中国与各国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化,海外对掌握中文的人才需求持续增长。教育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球已有76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涉及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多个层次。赵灵山认为,推行转隶的一个重要背景在于,越来越多的中外教育机构、企业和社会组织看到了加入这项事业背后的机遇,在助力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自身的国际化水平。基金会的最新数据显示,自2020年新模式运行两年来,中国高等学校和柬埔寨、马来西亚、埃及、吉布提、希腊、西班牙等18国的合作伙伴共同新建了27家孔子学院(孔子课堂)。

中国驻瑞典大使馆教育参赞曹叠峰在2014年发表的《各国语言推广机构运营模式和决策机制的比较分析》一文中剖析了德、英、法三国语言推广机构的沿革。在他看来,语言推广机构的发展存在阶段性,是一个逐步走向成熟、独立、自主的历史过程。任何语言推广机构在发展初期,都需要依靠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这是由语言文化推广的公共产品特性决定的。然而随着发展的深入,淡化政府色彩和官方形象、努力提高市场化水平、网聚更多的社会资源,也成为各国机构共同的探索方向。

当前,孔子学院的转型升级正处在从理念到实践的适应期。在周倩雯看来,如果把握得当,孔院建设完全可以融入高校的发展规划中。高校在选拔中方院长时,可以从促成优势学科合作的角度出發。在发挥语言教学的基本职能之外,孔院可以成为搭载整合更多资源的平台。据周倩雯介绍,巴林孔院正在筹备“中文+商务”、“中文+医学”、“中文+工业”等辅修专业。巴林大学的学生可以在孔院学习中文,相关专业学科的教学则由上海大学对应院系承接, “学生们不再只是学习一门语言,将来可能与中国建立更紧密的连接。”

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举办“逐梦青春,筑梦未来” ——2022大学生招聘会 图/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提供

而在多哥,孔院的主要生源是洛美大学和周边私立大学的学生。近来,朱玉珊的主攻方向拓展到当地的职业技术学院。针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技术性人才匮乏的特点,当地孔院的人才培养注重“中文+职业技能”。这既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能为中资企业输送更多的本地人才。《经济学人·商论》2022年发表的报道援引数据称,在非洲有一万家活跃的中国公司,其中约九成是私营企业,而非洲雇员占据中企劳动力的70%到95%。

2022年8月,洛大孔院和一家西非知名的中资摩托车企就合作推出了“中文+摩托车”的职业培训项目,首期于11月开班。经联合培养的学员在考试合格后可以直接进入车企工作。朱玉珊认为,互利共赢是这类“订单式培养”得以落地的前提,“学生语言学习的效益得以最大化,合作院校可以提振就业率,中资企业能更好地属地化运营,孔院也能收获更多元的发展前景。”

共赢的图景虽好,但在项目初始期,要让飞轮转起来并不容易。当下尤甚。

2022年以来,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经济复苏进程放缓,食品和能源价格上涨,又叠加通货膨胀和债务危机。据朱玉珊介绍,很多当地的年轻人即便大学毕业也找不到工作,迫于生计,有的会先打零工糊口,有的甚至远赴国外。虽然孔院尽力营造便捷的学习条件,很多人依然难以坚持,社会面生源较疫情前有明显缩水。

“饭都吃不上时,人们疲于奔命,很难有长线思维。”朱玉珊理解背后的逻辑,但她并不打算困在周期里,等待所谓的“天时”。2022年所剩不多,她给自己定下了紧凑的走访任务,当地主要的中学和职业技术学院都在她的列表里。

“最大的考验不在外,而在内。”在周倩雯看来,转隶磨合期恰逢“大变局”,整个体系上下应对暂时挫折和过渡期挑战的态度很关键。“当我们面对疫情的困扰、经费预算的收紧,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消极地维持现状甚至收缩战线可能是最容易的选择。但也有人会把视线放得更长,他们会调整和优化思路,探索新的打开局面的路径,然后做好当下能做的,为日后积蓄能量。”

开枝散叶

2022年10月17日,朱玉珊迎来了赴多哥三周年纪念日。洛大孔院如今有公派教师3名、志愿者4名,团队里也开始出现了“00后”的身影。好几位志愿者任期结束后考上了公派教师,又回到洛大孔院继续执教,这让她很“得意”。她教过的多哥学生中最小的不过十岁,最大的年过五旬。来多哥后,为了跟在国内读高中的儿子分享生活而写的日记,也积累了十余本。

三年里,大世界和小环境都在变化,这些具体的人和事是牵引着她的那根线。但更多时候,那根线存于心底,无以言状。

2021年2月11日除夕夜,朱玉珊发着高烧独自躺在床上,她刚刚经历了上吐下泻的一天。春节前后是孔院一年中最繁忙的阶段之一,抵抗力下降的她感染了疟疾,这比因水土不服而爬满胳膊和小腿的红疙瘩更让她沮丧。因担心传染,她谢绝了同事的照顾。

多哥和国内有8小时的时差。算好了时间,她撥通了父母的电话。几天前,二老告诉她,因为疫情,春节不打算去奶奶家过了。可手机画面刚弹出,满屏的热闹便扑面而来,二十几口人你一言我一语地向她问好。朱玉珊才意识到,早先父母那么说是为了宽慰她。没绷住,她直接嚎啕大哭起来,边哭边喊着:“妈妈骗我!”做院长以来极少示人的脆弱像暴雨倾盆而下。可暴雨来得快,去得也快。那年年底,两年任期结束,朱玉珊申请了续任,任期延续到2023年年底,“在非洲孔院,要做出点事情,至少得三年起。”

某种程度上,孤独是负面情绪的共同底色。如何消化孤独是每一位海外汉语教师的必修课。

委屈或心塞的时候,瓮俊燕会在公寓弹弹琴,画会儿画,或者去公园打两套拳。2022年春节,因为“巨想家”,“社恐”的她做了一次“勇敢”的尝试——把“练琴”的场地搬到了贝尔法斯特街头。此后每逢佳节,她都会去街头演奏古筝,遥寄思念。最近的一次,她分别去泰坦尼克号博物馆以及拉根河码头边的大鱼雕塑前演奏了《My Heart Will Go On(我心永恒)》和《大鱼》。

2022年3月,洛美大学图书馆门前,孔院舞蹈队录制北京冬奥会主题口号推广歌曲《 一起向未来》 的编舞,前排右二为朱玉珊图/受访者提供

李一帆在课堂和同学们一起创作吹墨画。图/受访者提供

有时候,朋友会帮她把表演过程拍下来,她会剪好上传到视频平台。弹幕和私信能带来某种陪伴和力量。一位在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读导演专业的中国留学生看到她的视频后,自荐要免费帮她拍摄后续视频,“想为传播中国文化尽一份力。”还有一位国内的女生看到瓮俊燕表演时穿的汉服比较单薄,便私信问她需不需要厚一点的汉服,想给她寄一些,还特意叮嘱她:“千万不要冻到了!”遥远的暖意穿透屏幕,让她瞬间酸了鼻头。

英国的任期结束后,瓮俊燕打算继续留在国际中文教育行业,学术深造或者海外派遣,皆看机缘。这不是一个容易的选择。读研以来,她目睹了许多同学在面临职业选择时与本专业渐行渐远。

李一帆是瓮俊燕的研究生同学。就在瓮赴美同期,李一帆被派驻到位于非洲东南部的莫桑比克。一年的志愿者任期结束后,同批被派出的11人中有4人留任。和李一帆一起回国的同学里,2020年毕业后大多已不再从事国际中文教育的相关工作。

除了疫情导致外派机会减少,这份工作的不确定性也是主要原因。“外派教师的合同通常是两年,最长不超过五年。几年后回国,不仅没有应届生的身份,还面临着重新找工作的问题。对很多人来说,毕业后就去中小学做语文老师,拿编制、评职称,是个平稳得多的选择。”李一帆解释说。

不过,李一帆并不在此列。毕业后,她加入了杭州一家对外汉语机构。2021年上半年,她离开公司,成为一名从事线上中文教学的自由教师,学员遍布巴西、美国和菲律宾等国。如今,随着孔院公派出国教师招募逐渐回暖,李一帆也期待着能再次站到孔院的讲台上。

作为院长,周倩雯理解老师们的不易。孔院在海外的工作就像蚂蚁搬家。如何让老师们获得足够的职业自豪感和职业成长,是雪球能越滚越大的前提。周倩雯一直鼓励老师和志愿者把孔院当作跳板,“如果你未来想走学术道路,孔院可以为你提供研究的样本;如果你任期结束后想找一份好的工作,孔院在当地也有很多企业资源……好好历练,这份经历完全可以成为你的加分项。”

2022年9月,法蒂玛被当地一所国际学校聘为中文老师。此前,周倩雯以孔院院长的身份为她写了推荐信。该校约有200名学生学习中文,学生年龄从幼儿园到小学四年级不等。周倩雯最近拜访了这所国际学校,她希望能在这里开设新的教学点,提供课后中国文化兴趣班。一切还在萌芽期,但她把这视为一个开枝散叶的过程。

有时候,周倩雯也会回忆起属于她的开枝散叶的起点。2019年夏天,大连外国语大学,亚非地区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岗前培训开班,包括周倩雯在内的77名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同吃同住了大半个月。课堂上、饭桌上、卡拉OK厅,大家意气风发,恣意地畅想着未来的工作。按照计划,他们将奔赴44个亚非国家的64所孔子学院和5个孔子课堂。次年,疫情突袭。三年间,沧海桑田。

在当年建立的微信群里,大江南北的“革命友情”在更大的地理半径中延续,大家吐槽、取经,相互鼓励,彼此牵挂。对周倩雯来说,世界从未有过地具体。那些国家和地区不再只是一个新闻或地图上的称谓,而是一张张熟悉的面庞,奔波在一条相似的路上。

(感谢郭菲为报道提供的帮助。)

猜你喜欢

孔院巴林教育
孔院武术,想说爱你真的不太容易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助力“一带一路”发展 提高孔子学院办学质量的一点新思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非洲孔子学院人才培养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御苑印家俏巴林
巴林石收藏趣谈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墨读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