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深度学习”基本特征的再认识
2022-05-30陈雁飞
编者按:“开展‘深度学习研究 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2022年4月15日,“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研究基地(北京市大兴区)启动暨培训会”在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大兴分校)举行。本次活动共分为“项目启动”“通识培训”“各学科培训”3个部分,在学科培训活动中,体育与健康学科培训分为“计划交流”“专题讲座”“案例分享与解读”3个部分。为更好地呈现本次活动的理论与实践操作方法,本刊本期特邀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学院陈雁飞教授、潘建芬教授分别从不同角度结合案例呈现“深度学习”的基本特征、要素等内容,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高级教师李明新从“深度学习”的意义和实施策略角度等呈现了实施路径,及2所学校的体育教师呈现“深度学习”的实践案例。以期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深度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参考,助力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体育与健康课程深度学习是指学生在素养导向学习目标的引领下,聚焦引领性学习主题,循序渐进地开展以全部身心投入的挑战性、探究性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运动项目完整学习、学练赛一体化的视角,习得结构化的核心知识与技能,形成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思路和方法,提升运动表现、自我学练与健康管理能力,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内化为健康的生活方式与社会责任,成为会学习、能比赛、善合作、守规则、能担当的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体育学习具备什么特征才可以称为深度学习”是拟定体育深度学习策略和判别深度学习是否发生时应思考的基本问题。体育与健康深度学习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追求,是学生主动参与、全身心投入、获得健康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具有5个基本特征(图1),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应该关注的核心要素,突出体育与健康学科特性,即学生学习体现体育与健康学科特性的深度学习的过程,突出学生深度学习的结果是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实现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
一、全身心投入的活动与体验
全身心投入的活动与体验是指学习活动中学生表现出来的情感体验,是学生能够在活动与体验中付出全部的智慧和力量。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身心紧张的状态超过其他实践活动,这种紧张的状态在运动竞赛上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在体育比赛成败的关键时刻,情绪的适度紧张能使神经中枢不断地积蓄力量,有助于集中注意力,以取得最佳的体育运动效果。“活动”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活动,而非简单的肢体活动。“体验”是指学生作为个体全身心投入活动时的内在体验,既包含学生对所学学科内容的感知和理解,也包含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情感反应。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通过与他人展开积极的合作与沟通探索、发现、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合作在学习中的意义与价值、体会合理的思想方法、体会学习活动的意义,感受个人在学习活动中的成长,获得挑战成功的成就感。体育深度学习的“深”,在较大意义上表现在肌肉运动和运动技能背后的强烈的多维体验,以及由这种复杂的多维体验引发的身心成熟与发展这一价值之上。没有这种身体、心理与社会的多维体验,没有伴随着多维体验的运动磨炼过程,就难以形成以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主体的学科核心素养。体育深度学习中,学生一定具有强烈的参与意愿,表现出较高程度的学习活动与体验,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极进行教师安排的各种身体练习,并在身体练习中产生强烈的身体、情感、社会等多维体验。学生的高度投入是体育深度学习的重要条件,而多维体验则是体育学习进入深度的必然反映。
这一特征强调学生作为主体的主动活动,让学习真正发生。通过与他人展开积极的合作与沟通探索、发现、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合作在学习中的意义与价值、体会合理的学习方法、体会学习活动的意义,感受个人在学习活动中的成长,获得挑战成功的成就感。
如,在接力赛跑、篮球、足球、排球比赛等活动中,学生不仅通过比赛产生与速度、距离、方位、平衡等运动知觉有关的身体体验,还能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产生由竞赛胜负引发的喜悦、兴奋、沮丧、焦虑等强烈情感体验,更因为竞赛活动中的角色担当、合作竞争、规则限制、观众倾向等因素产生复杂的社会性体验。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对有难度的教学内容产生兴趣。这一特征强调学生作为体育与健康学习主体的主动活动,让学习真正发生,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判定是否发生体育教育教学。强调体育教师要努力设计出“让学生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价值观全面参与、全身心投入的活动”。
二、项目完整学习的联想与结构
项目完整学习的联想与结构是指体育教师将教学重心放在对实战比赛、球场意识、角色分工、规则裁判、观赏评价等完整体验中。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将重心放在单一技术学练上,对技术组合学练与实践不够重视,对竞赛类的相互配合等团队合作学习方面关注度不高,导致高中的学习是从项目中剥离出来的碎片化知识、割裂化技能,低级重复、浅尝辄止,而非完整的项目内容,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的深度有限。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开展按技能训练的规律进行自发、自愿和自主的活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联想与结构作为学习方式的样态,要处理的是外在知识与学生经验之间的转化问题。通过以往的经验参与当下的学习,又要将当下的学习内容与已有的经验建立起结构性关联,从而使知识转化为与学生个体相关联的、能够操作和思考的内容(对象)。同时,需要并发展学生的记忆、理解、关联能力以及系统化的思维与结构能力,使学生能根据当前的学习活动调动、激活以往的知识经验,以融会贯通的方式对学习内容进行组织,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让知识内化,真正地为我所用,而不是死记知识。这个特征强调教师应对学习内容整体规划和设计,不是让学生简单掌握孤立的知识点或记忆更多的事实性知识,而是要求学生全面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如,在太极拳八法五步模块教学中,创设联想氛围,提供联想的时间、空间和条件(语境、气氛、音乐等),让学生在桩功、实战等学习中发挥想象力。如,在综合情境中探寻太极组合技术的实践一课中,在松靜桩、抱球浑圆桩练习中,想象自己立于山巅之上,视野开阔,与天地融为一体,一身浩然正气;想象双掌按气球,球随自然呼吸鼓动,手臂随之开合,达到“用意不用力,意到气到、气到劲到”的境界。在防身自卫应用中,根据教学案例,设身处地想象当自己面临险境,冷静沉稳、临危不乱地化解险情,避免侵害;想象当面对身高、体重、力量均优于自己的对手时,如何才能引进落空、借力打力、以弱胜强。在放松环节,想象自己立于山巅,汲取日月之精华、天地之灵气,养吾浩然正气。
三、基于运动表现的本质与变式
运动表现是指学生在参与某项运动的具体身体素质的集合展现。如,学生在跑5km时,所用的时间、起跑时的加速、途中跑的技术、匀速跑、快到终点的冲刺等,都是学生在跑5km时的运动表现;学生在踢球时,踢球的技术、过人、转身、短距离冲刺、与对手的身体接触、大力传球以及球的落点、射门等,都是学生在踢球时的运动表现。运动表现自下而上可以分为5层,即运动表现的金字塔。第1层是核心控制和灵活性、稳定性,人体动作由四肢完成,而核心控制是动作的基础,是有效传递能量到四肢的关键,而灵活性和稳定性是指关节功能,每个关节是动作的最小单位,不同关节在整体运动中有不同功能,才能形成动作完成的关键——动力链。第2层是动作模式,可分为先天动作模式和反射动作模式。先天运动模式是遗传的、在中枢神经系统中预先编程的,如新生儿一出生就会哭;反射运动模式是由刺激引起的,运动强度与刺激强度呈密切关系,往往通过反复练习实现,如,学会走路,学会投篮动作等。第3层是体能,是指人的机体或机体的某一部分肌肉工作(收缩和舒张)时克服内外阻力的能力。体能是人体进行体育运动的基本素质之一,是获得运动技能和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其他身体素质的重要因素。第4层是专项运动技能,是指具体的运动项目所需要的技战术需求和体能储备,如,在篮球场上的运球、过人、摆脱、切入等需要较快反应速度、加速度、横向移动能力,防守、对抗需要力量、爆发力、敏捷等,突破、快攻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无氧能力、对抗力量;篮下拼抢需要学生具有垂直弹跳能力、较强的判断力和核心抗旋力量等,所有的技战术、意图,都需要学生拥有在体能基础之上的执行力。第5层是运动表现,优秀的运动表现不仅能让学生轻松面对运动场,铸就健康的体魄,还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当学生面对困难时依然充满斗志,自强无畏。
这一特征主要是认知学习的结果和过程特征。学生基于对系统变异的学习材料的加工,把握学科本质(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基本过程),进而演化出更多变式,强调学生与学科内容的深度交互,是教学目标及单元主题的重要理论来源。因此,教师应抓住教学内容的关键特征,全面把握学科的知识的本质联系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把握学科知识本质,举一反三。
如,热身活动时可组织以提高兴奋性和机体动员为目的的竞赛性游戏;技能学练中可组织以尝试、体验、巩固、应用等为目的各种类型的教学比赛;“课课练”可采用竞争形式进行体能锻炼。以接力跑教学为例,教师先提问:“怎样才能在接力区高速完成传接棒”,学生带着问题练习,学生相互讨论,教师诱导归纳出以下几点:一是熟练掌握传接棒技术,只有掌握技术才能在快速跑动中完成传接棒;二是接棒学生要充分发挥接力区的作用;三是接棒学生要根据传棒学生的速度确定起跑的时机等。关键是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没有竞争的身体运动,难以激励学生的进取精神;没有竞赛中的规则约束和裁判执法,难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没有集体竞赛中的角色分工,难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促进健康生活的迁移与创造
健康行为方式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保持充足的体力和精力,合理的膳食平衡和睡眠等有益于健康的基本行为。因此,构建高效、高质的体育课堂,才会更好地促进学生运动能力的个性化、多元化、专项化发展。迁移与创造是指学生内化学习内容之后的外化表现及创造性表达,强调学习环境与氛围的开放性,也是实践模型中进阶性任务、持续性评价的重要指标。它既可以表现为在熟悉或陌生情境中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也可以表现为运用所学设计和创造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所学内容迁移到新的情境中,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特征提醒教师应关注教学中正确的价值取向,关注教学的创造性和开放性,使学生实现知识的实践转化和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在课堂中与生活中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责任感。
如,高中田径教学模块《以“累跑”马拉松发展心肺耐力的中长跑练习》。本模块涉及强调课内外一体,累计计算马拉松的跑量,通过课上跑量任务完成和课外跑量挑战累积而成,有效将学生体育课与课外锻炼、体育课与家庭体育作业相结合,并引导学生完成寒暑假期間关于跑步的家庭作业,以此提升学生的身体运动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图2)。
五、体现社会责任的价值与评判
学生能量越足,身体就越健康,运动技能和技战术表现得越突出,体育价值与评判效果越能体现体育核心素养。价值与评判,反映学生的价值立场与价值判断,表现为学生对学习内容与学习过程的理解与反思,是深度学习教学目标的重要维度,是培养有社会责任感、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的重要活动路径。学生成长的重要表现是能对周围人物、活动、事件,以及自身经验做出价值判断,能与他们(教师、同学及其他人)进行有效沟通与合作,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发展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
这一特征强调体育教育教学要着眼学科的基本思想和核心价值,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转化,向学生提供具有典型意义的学习内容:一方面,彰显体育的精神,挖掘运动项目文化特点,提炼运动项目独特的精神实质,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体育运动的魅力;另一方面,诠释体育的生命能量,强调高中学生是生命赋能的顶峰期,满足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生长的需要,满足学生情商智商动商“三商”的发展。
如,太极拳“八法五步”模块,把学习内容与文化论坛、辩论赛、太极防身应用、合作创编比赛以及劲力挑战、应用挑战、对手挑战、终极挑战等真实情境相融合,体现了太极拳注重精神品质和生命赋能的价值与判断能力的培养的特点,体现了太极拳养生、进退、刚柔、技击、包容性等主题文化的价值与判断能力的培养,真正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运用太极拳“八法五步”健身防身,体悟太极文化(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