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教育方法研究
2022-05-30马浩然
马浩然
【摘要】新时代高职院校面临着新挑战,目前高职院校的心理教育和德育教育理念滞后,并且缺乏内在联系。在人的发展需求越来越全面,社会需求的学生素质提高的现在,如何整合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来使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状态得到提升就成了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本文解析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的现状,探讨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教育的可行性与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教育 教育方法
【课题项目】2022年度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科研规划项目(思政专项)《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22JZ00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2)08-0052-03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化和互联网使得传统社会结构与集体意识发生剧变,新一代的高职院校学生面临着和以往不同的社会环境,面临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与思想品德问题。由此,心理教育和思想教育问题的方法改革成为了高职院校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可以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因此,传统的心理教育和德育教育方式就落后于时代发展了,为满足时代发展需要和解决学生实际问题,采用互联网技术辅助教育,研究新的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融合的方法,這既是当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工作,也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
1.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1.1 城市化的冲击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978年的17.9%,到2012年上升到52.6%,而到了20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达到了63.89%,到目前我国城市数量达到了687个。在一个很短的年限内农村人口大量转化为了城市人口。而我国在2017年,小学学历人口占比23.54%,初中学历人口占比34.71%,高中/中职学历人口占比16.52%,本科/大专学历人口占比12.97%,研究生学历人口占比0.6%。
从比例上说,新一代学生的父母大多学历为小学或初中。由于城市化,学生父母进城打工,与学生在家庭的相处时间变少,而从小学到高职教育压力也不断变大,学生在学校的时间越来越多,这导致了寄宿制学生的出现。学生长时间缺少家庭成员陪伴,与心理也不够成熟的同龄人相处。在高职院校学习期间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却面临着步入社会的压力、生活困难、家庭的缺失、学业的压力、青春期的性萌发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糅合在一起,会让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失调或者心理问题。比较著名的“马加爵事件”“复旦大学投毒案”就是其中最极端的例子。
1.2 互联网的冲击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较2020年12月增长4296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3.0%。中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到28.5个小时,较2020年12月提升2.3个小时。在学历方面,截至2020年3月,网民中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群体占比分别为41.1%、22.2%,受过大学专科及以上教育的网民群体占比为19.5%。
高职院校学生能够轻易接触到互联网及网上信息。互联网垃圾信息的管控一向是监管难题。在过去,没有互联网,学生接触到的人员就是老师、同学和家长,接触到的信息来自报纸、书本以及电视。而因为互联网社交软件和各种语音聊天软件,学生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员和不良信息。在充满各种“拜金主义、软色情擦边球、土味社会摇”等等劣质信息的包围下,尚处于成长期的学生的个人思想与心理健康受到影响。而学校在对于学生三观的塑造方面落后于互联网劣质信息的时候,就会严重影响心理教育、德育教育成效。当高职院校选择错误做法、对学生接触互联网采取一刀切的粗暴态度时,学生的逆反心理更加严重,从而导致学生与学校的对立。
1.3 家庭结构的变化
以往的家庭由于农村体力劳动的需求追求多生多育的理念,由于我国上世纪执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发生改变,新一代学生往往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因为传统家庭的孩子突然只有一个,所以孩子处于家庭的中心,受到全家人的宠爱,难免导致孩子产生更多自我中心的意识。但孩子到了学校成为学生时,由于学校的集体生活,教师一人往往管理几十名学生,孩子得到的关注突然变为了几十分之一,心理落差就会特别大。学生在学校产生心理问题而没有得到及时干预,那么从小学入学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就会一直延续。
1.4 教师与学生的单向交互
由于师资力量不足,专业心理教师缺失,往往是班主任满足学生对于心理疏导的诉求。而班主任由于教学任务和管理几十人班级的工作需求,无法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学生在学校出现问题,例如同学打架,由于禁止体罚,班主任对学生没有处置权,只能选择找家长。而家长因为接触信息片面,不了解事情全貌,对于学生处置更加粗暴。这就导致学生出现问题不想也不敢通知班主任,最终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只是单向交互,教师无法得到学生的反馈。
这些说明了新时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急需做出改变与调整,来面临社会环境变化,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2.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的现实困境
2.1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的理念过于分离
思想政治工作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从当前高职院校的教育现状来看,德育教育通常涉及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民族精神、思想政治等工作。心理健康是使学生尽可能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的正常状态,而在高职院校实际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却往往被忽视,而在德育教育中也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要求准则。高职院校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应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两方面全面发展。然而由于学科体系本身划分不科学,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从属于不同部门,这就导致在很多学生眼里,“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在学校教育之外的“额外教育”,这显然会导致学生的抵触情绪。毕竟学生都会有偷懒的情绪,“不想多上一门课”,而与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的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看来只是可有可无的,不受重视。
2.2 教育理念落后且空心化
比起以往的集体主义,现今社会更注重个人的全面发展。而每个人都有其特性,每位学生都有不同的性格。而与之相对的是,传统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按照统一标准和方法来教育每一位学生。同质化教育显然无法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表达。而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老师往往缺少对于单个学生的心理辅导的实际经验,这导致老师在上课时本本主义,只会照本宣科,缺乏将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相联系的能力。学生在集体的心理、思政教育中无法得到对个人的关怀,无法将老师教授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这更导致了学生对于心理教育、德育教育的抵触。
2.3 师资力量过于缺乏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目前高职院校倾向专业技能的学科教学,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和心理引导,同时普遍缺乏专业的心理行业人员,心理健康老师一般由德育老师兼任。而德育老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缺乏了解,只能选择自己擅长的德育进行填充,无法达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3.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教育的可行性
德育是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
从具体内容来看,教会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处理自我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等等这些方法都是学生心理教育、德育教育的共同愿景。学生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着学生对社会的感知。品德是个人对社会秩序的理解与遵从。比如因为要杜绝暴力犯罪,所以社会才会倡导礼貌相待,学生才会需要温柔友好的品德。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会影响学生道德水平的发挥。
从教育流程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都需要经过教师授课,通过专业课程、团体活动、实践活动等等课堂措施,以及校园和家庭的心理干预与疏导来针对性教育学生。这表明了德育教育过程中需要用到心理学方法,而心理教育的目的也是为了学生的品德素养。这两种教育从方法来看,用的是同一套方法论;从目的来看,殊途同归,这就产生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教育的基石。
4.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教育的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不是一加一,而是要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叠加。目前受限于教育资源和课堂模式,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发展水平有限。必须拓宽课堂范围,达到不止于课堂的成效。高职院校应该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改变传统授课模式、调整教师队伍、落实教育资源保障等等。综合考虑,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4.1课程结合
培养学生应对各种环境与挑战下应有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准则。建立场景化教学,通过具体活动来让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实现融合。例如在养老院和孤儿院进行义工型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与方法来激活学生心中的道德意识与社会服务精神。再比如:通过模拟职场与模拟联合国,潜移默化地纠正与调整学生的竞争意识、法律意识、诚信品质和社会平等等观念;通过学生对价值观、世界观的辩论,让学生在思维的火花碰撞下自行得出正向的结论。通过具体行为来培养学生的意识与道德,达到学生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4.2对信息的监督
学生接触信息无法由高职院校一刀切,这方面只好通过政府和社会来对互联网信息进行监督和管控,过滤其中“黄、赌、毒、骗”等负面信息。通过规范整个互联网信息,甚至使用互联网信息年龄分级、网络实名制和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来监督学生健康使用互联网。例如:广州一高职院校通过建立学校的论坛与APP,给学生一个畅所欲言却又无社会外界因素打扰的环境进行讨论与交流。通过政府给予的电子版教育课程与图书资源来为学生提供有用信息。高职院校多次组织集体观影、娱乐比赛等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4.3调整教师团队与教育资源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心理健康依赖于班主任的帮助,这对班主任本职工作是相当大的挤占,而且对于学生的心理疏导也并不好。应当充分发挥心理老师的作用,让心理老师不只是“老师”,更是“心理医生”,是学生可以倾诉的“伙伴”。班主任主管班级管理与教学,心理老师主管学生心理健康与学生思想的塑造,明确分工,而不是班主任大包大揽。例如:北京一高职院校重视心理问题,建立了一套心理疏导机制,让学生需要心理疏导时可以及时前往专门的心理辅导室。因为学生会顾及到心理老师是否有单独的办公室,能否保护学生隐私;下课时间过短,心理辅导能否占用下课时间;因为心理辅导向班主任请假是否会受到班主任“另眼相待”等等现实问题。从这里看建立一整套解决与保障机制才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成果的有效措施。
5.总结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教育有其必要性与可行性。两种教育殊途同归,将之整合既有助于高职院校整合资源、提升教学能力、提高团队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学生来说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得到了提升,变得更加自信守礼节、坚强勇敢,发扬民族精神与新时代新青年精神。
参考文献:
[1]贺彦芳.“互联网+”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的功能实现[J].机械职业教育,2021(3):27-31.
[2]李畅.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的调查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2):158-159.
[3]汪玉蘭.试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融合[J].心理月刊,2019,14(14):37-38.
[4]隋菱歌.“双高建设”背景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优化的探索与实践——以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文教资料,2021(22):166-169.
[5]汤景坡.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融合[J].今古文创,2020(17):87-88.
[6]武建竹,陈有玲.立德树人视角下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路径研究[J].作家天地,2021(30):84-86.
[7]祁涓.心理学教学在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渗透研究[J].才智,2021(23):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