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道路选择
2022-05-30张红宇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展示了打造与我国大国地位相称的农业强国的决心和信心,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方向。以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建设农业强国,准确定位了我国建设农业强国的核心要求。实现农业强国的建设目标,既需要通过市场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又需要强化政府行为导向、丰富完善相关政策工具,保障农业强国目标任务如期实现。
[关键词]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强国;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 S-0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29-1445(2022)12-0079-04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型,不仅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必由之路。把握农业强国建设的特征内涵、目标任务,解决好重大问题、处理和平衡好相互关系,决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农业强国的道路选择。
农业强国要体现国情
全球农业强国有共同特征,也有基于本国国情农情表现的自身特点。从农业强国的一般表现来看,可将全球农业强国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农业资源禀赋丰裕,人少地多,以机械装备替代劳动力,强调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不断提升表现的强势农业模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典型的规模化农业强国;一类是农业资源禀赋相对稀缺,人多地少,以技术、资本替代土地,强调土地和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升表现的强势农业模式,荷兰、以色列、日本为典型的精细化农业强国。区别于全球农业强国规模化、精细化农业模式,我国农业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国情特征以及农业多元资源禀赋、产业类型、经营方式的农情表现,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应有鲜明中国特色。
资源禀赋丰富多元。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复杂,气候、物种具有显著的多样性,土地、水资源分布不均,加之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农耕文化传承不同,差异性成为我国农业最显著特征。资源禀赋多元,决定了农业产业产品生产类型多元,有的区域重在规模化生产,要求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有的区域重在集约化经营,要求提高土地产出效率;有的区域适宜粮食等资源性农产品生产;有的区域适宜特色农产品生产,多元化成为我国区别于全球规模化、精细化两大农业模式的第三种模式选择。换言之,我国建设农业强国,要依据国情农情,要有自己的选择,走自己的道路,成为全球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型的成功范例。
“大国小农”经营方式显著。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经营单位是我国农业大国底色。尽管这些年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育壮大,小农户也在工业化、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不断分化,但普通农户数量仍达2.6亿户,占农业经营主体的95%以上,顺应“大国小农”基本国情农情,在建设农业强国中,帮助、发展、富裕小农户,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以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经营方式为全球提供小农户发展模式意义重大。
充分满足食物供需平衡。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和农产品消费大国,满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国之大者”。2021年我国生产了6.83亿吨粮食、8990万吨肉类、6464万吨水产品,①不仅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总量为全球第一,人均占有也远超世界平均水平。蔬菜、水果等多元化食物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在全球更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与此同时,我国也是全球最大的资源性农产品进口大国。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源性农产品对外依存度,实现食物供需平衡,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是我国建设农业强国需要解决的最重要任务。
适应发展阶段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114.4万亿元,人均GDP稳居中高收入国家前列,并将跨入高收入国家门槛。但四化同步发展,最大的不协调仍是工农两大产业发展不协调,最大的不平衡仍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仍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应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的挑战,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决定了我国建设农业强国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建設与中国经济体量和工业、服务业水平相当,吻合发展阶段的农业强国。
中国特色农业强国有特定内涵,充分体现我国国情和农情,不仅要关注农业生产力发展,也要不断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满足人口大国的食物充分供给,也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要求。
农业强国有基本要求
从中国式现代化特征看农业强国建设,基本定位要求坚持以我为主的产业安全观,以自己的资源解决自己的问题,以自己的供给满足自己的需求。为此,一方面要促使农产品生产总量、产品类型供给丰富多元、重要农产品储藏供给能力与我国经济总量,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阶段决定的大国地位相称;另一方面要继续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农村劳动力分工分业,减少农业从业人员,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的劳动生产效率,促使农业与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收入均衡。简言之,增产增收构成我国建设农业强国两大目标。在此背景下,建设农业强国要着力在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可持续四方面下功夫、做文章。
保障重要农产品充分供给。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充分供给是我国建设农业强国最基本也是最重要任务。为此,要坚持“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要求,在保障粮食总量安全的前提下,统筹粮、棉、油、糖、肉、菜、果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优先序。树立大食物观,向森林、江河湖海、设施农业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构建多元化食物保障体系,牢牢把握解决吃饭问题主动权。同时,突出我国农业资源禀赋多元优势,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保“粮袋子”产品安全,又保“菜篮子”产品安全。
促进农业从业者收入增长。不能为从业者带来平均利润率水平以上收入的农业,很难被认为是强国农业。换言之,促进农村劳动力分工分业,减少农业从业人员,在维护小农户根本权益的基础上,推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和服务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挖掘农业从业者在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努力使农业从业者获得全社会劳动就业人员的平均收益,提升农业从业者的人力资本和生产积极性,让农业从业者成为有尊严的职业选择。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大国农业要充分体现农业多元功能和乡村多元价值。遵循城乡发展建设规律,统筹县城、乡镇、村庄规划布局。在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出的基础上,发展特色产业,富县、富民、富区域。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往村覆盖、往户延伸,补上短板。提高农村教育、医疗救助水平,促进养老事业发展,增强农村公共服务能力。聚焦农村厕所改造、垃圾分类集中处理,继续整治农村黑臭水体和面源污染,提升农村环境卫生质量。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呈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面貌。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既是理念,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永恒的主题。历史经验反复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自然界就给我们带来丰厚的回报;什么时候轻视自然、破坏环境,自然界就给我们留下深刻的教训。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粮则粮。严格保护耕地,提升耕地质量,强化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着力解决土壤重金属超标问题,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产业体系,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通过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农业强国有路径选择
实现农业强国的建设目标,既需要通过市场机制平衡相关利益关系,又需要强化政府行为导向,解决重大问题,丰富完善相关政策工具,保障农业强国目标任务如期实现。
解决关键问题。建设农业强国,最重要的任务是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产出,满足国民基本需求,实现供需平衡,这是全球各国农业发展共同的目标任务,也是农业强国的重要特征。我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在当前和今后一个长时期会处于供需紧平衡态势。因此,要聚焦资源、科技、人才三大问题,补短板,强弱项。聚焦我国人均耕地资源占有不足的问题,党政同责保数量、提质量、挖潜力,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突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极端重要性,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花大力气提升现有耕地的增产潜能。不断挖掘农业科技增产潜力,集成农业生物技术、装备技术、绿色技术和数字技术,针对我国最紧缺的粮食和资源性农产品,突出生物技术研发,抓单产水平提升,补上科技短板。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的人力资本,通过学历和职业教育,培育农业从业者的职业素养,让专业人干专业事,充分释放农业从业者生产积极性。
平衡相关关系。在新形势下建设农业强国,需要处理和化解相关利益关系。一是粮食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但总量平衡难度越来越大。按全口径粮食自给率计算,“十一五”时期粮食的自给率首次低于95%,2012年已降到90%,2021年再次降到80%左右。从粮食结构看,小麦、水稻作为口粮做到绝对安全没有悬念,但作为饲料的大豆对外依存度高达85%左右,玉米2021年对外依存度也达到10%。要统筹各类要素资源配置,确保粮食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二是规模化生产与集约化经营。多年实践反复证明,决定农业从业者收益的重要因素绝非产业,而是规模。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推进带来的最大绩效是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不断减少,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不断提升。但2021年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仍达22.9%,对应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为7.3%。农村居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比为1∶2.5。如何进一步减少务农劳动力,实现就业结构与收入结构均衡任重道远。三是市场配置资源与政府行为导向。从全球农业发展看,农业弱质产业的特征,促使对农业进行支持保护,成为全球各国农业发展共同的选择,也是发达国家农业强势的本源之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政府行为不仅支撑了重要农产品产出不断增加,也对农业从业者收入稳定提供了基本保障。但如何在世贸组织框架内,强化对粮食等资源性农产品生产经营提供支撑,需要创新思路,实现支持保护政策可持续。四是农产品充分自给与适度进口。粮食等资源性农产品要努力提升自给率,充分供给,最大限度实现供需平衡。适度进口非资源性农产品,最大程度满足城乡居民对多元化农产品需求。
实施制度创新。制度约束行为,制度激活市场,制度推动发展。建设农业强国,需在制度创新上有所作为。一是土地制度。在坚持农村基本制度不动摇的基础上,进一步释放土地“三权分置”的制度效应,保障农户承包权,发挥其财产功能,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二是经营制度。既要考虑到小农户兼业经营的普遍性和长期性,又要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以及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和集约化经营,努力实现工农两大产业产出效率均衡、利益分配均衡。三是金融保險制度。建立商业金融、政策金融、合作金融有机统一、协作高效的金融体系,创新服务产业、服务主体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发展数字金融,提升普通农户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获得感。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增加政策保险覆盖品种,发展再保险和巨灾保险事业,支持商业保险创新保险险种,探索信贷+保险+期货等多种政策组合模式,止损减损,保增产增收,保产业安全。
加强宏观调控。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应充分发挥政府行为导向作用。一是转变观念。体现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着力提高农业公共服务能力,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步伐。二是创新思路。既要服务小农户发展,又要服务于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既扶持农林牧渔业等资源性产业发展,又扶持农产品加工、乡村观光休闲旅游、“互联网+”等新产业、新业态。三是创新手段。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通过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水平,增加种粮补贴,控制生产成本等经济手段,调动从业者种粮积极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需要通过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农产品市场监管等法律手段,形成完善的监控体系;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需要综合运用价格保护制度、健全市场体系,强化储备能力等经济手段和维持市场秩序等法律手段,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四是开拓视野。一方面,随着农业和国民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要更加重视宏观经济形势对农业的影响。特别是随着农产品的金融属性、能源属性日益凸显,货币政策、能源价格、投机资本等因素对农业的影响不断加深,需要密切关注。另一方面,应坚持把我国农业置于全球农业发展大环境中,研究带有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巩固和提升我国农业在全球地位和话语权。五是提升能力。随着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农业领域突发事件不断增多,自然灾害、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价格波动等常态风险,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外部环境变化,特别是农产品全球贸易带来的非常态风险频发多发,外部社会风险、贸易风险、甚至地缘冲突风险传导对农业的冲击加剧,需要运用相关机制,增强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农业风险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作者简介:张红宇,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王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