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科、新文科交叉背景下农林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研究

2022-05-30张娆颜进张润轩张玥

大学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新农科新文科会计专业

张娆  颜进 张润轩 张玥

[摘 要]农林高校的会计专业与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高校的会计专业相比,存在认可度不够高、吸引力不够强、培养特色不够鲜明的问题,并且对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也有所不足。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理念的提出与实施,为农林高校修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拓了新思路。文章通过调查研究24所开设会计专业的农林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农林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以及存在问题,把握新文科与新农科联合建设的契机,从培养目标、课程设计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提出提升农林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为培养“知农爱农”的会计专业人才提供思路。

[关键词]农林高校;会计专业;新农科;新文科;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10-0225-03

2018年11月13日,教育部提出加快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2019年6月28日,教育部在新农科建设研讨会上发布《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在教育部的指引下,扎根中国大地的高等农林教育蓬勃发展:学科规模上,我国已成为世界高等农业教育第一大国;学科水平上,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6所高校进入农业科学领域ESI世界前1‰[1]。我国农林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为世界高等农林教育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但是,在农林高校中,并存着一大批非农专业,农林高校的非农专业建设需要被重视,非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也需要得到保证和提升。

作为管理类的传统专业,与综合类大学和财经高校的会计专业相比(会计统计年鉴显示,2018年我国开设会计专业的高校有620所),农林高校会计专业的认可度和吸引力不够、培养特色不够鲜明,对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还不够大[2]。农林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如何提升农林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需要相关教育者进行探讨。

一、农林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方面

本文借鉴张海滨等(2018)[3]的做法,以公布了2016—2017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25所高等农林高校为调查样本(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北京农学院、天津农学院、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吉林农业科技学院),逐一查阅25所农林高校的大学官网,查看其是否开设会计专业(设置有本科会计、专科会计、财务管理专业的均视同开设会计专业),查阅结果表明:25所农林高校中,仅有1所没有开设会计专业。

根据查阅结果,进而对开设会计专业的24所样本农林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逐条拆分并分别归类,发现人才培养目标主要集中在以下9个方面:

1.掌握经济和管理领域的基本知识;

2.拥有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技能;

3.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应用能力;

4.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等从事会计、审计、理财、税务等方面工作;

5.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6.具备人文精神、高度社会责任感、科学素养、诚信品质和职业操守;

7.具有信息化时代特征和创新发展思维;

8.具有国际视野、生态理念、富有创新创业精神;

9.培养高素质、高级应用型、行业领军、高水平创新、拔尖创新、高素质创新创业、复合型、研究型、学术型人才。

通过梳理,发现仅有1所农林高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提到“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尤其是涉农部门或涉农企业从事会计实务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总体上看,农林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同质化程度高,人才培养目标特色不足,人才培养模式千篇一律,没有凸显农林高校的优势与特色。我国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农林高校有得天独厚的行业背景优势,是培养农业人才的摇篮,要充分引领和支撑非农专业的发展,做出特色,肩负强农兴农、培养人才的重任。

(二)课程设置方面

项目组以25所高等农林高校中开设有会计专业的24所农林高校为样本,通过高校官网收集和分析这24所样本高校会计专业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信息(见表1)。调查显示,农林高校开设的会计专业课程比较丰富,课程设置基本涵盖了会计领域的主要分支,农林高校会计专业设置的课程与综合性大学的课程相比并没有太大区别,并且主干会计课程开设率达到或接近100%,这表示农林高校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建设完备,也从侧面表明,我国的会计专业作为传统的管理学专业,历经数十年的发展,专业建设卓有成效。

但是,从涉农角度来看,就会发现课程设置存在一些问题:24所样本农林高校会计专业开设涉农课程的只有8所,占比33%。剔除名稱重复的课程后,样本高校会计专业开设必修课程共计247门,其中涉农课程4门,仅占比1.62%;开设选修课程共计254门,其中涉农课程12门,仅占比4.72%。农林高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农”的特色不明显、不突出,培养出的会计专业学生与其他综合类高校的基本一致,没有体现行业特色。从新技术角度来看,目前的课程设置偏传统,没有体现日新月异的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渗透和新时代对学习者需求的变化,当然这个问题也是目前我国大多数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共同问题。

(三)师资队伍方面

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大部分农林高校调整了学科专业布局结构,大力发展非农专业,受益于此,农林高校会计专业的开设逐步进入快车道,招生规模也逐渐扩大。但农林高校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步伐没有赶上招生规模扩大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林高校会计专业的发展,导致农林高校会计专业师资紧缺、人才培养力量不足。

而且,有特色的农林高校会计专业建设对资质的要求比较高,教师不仅要有会计专业背景,还需要懂一些农学知识。而目前农林高校的会计专业教师大多是会计学科专业出身,开设涉农会计课程对于科班出身但没有涉农经验的会计专业教师来说是全新的挑战,教师的农学理论和实践都需要进一步提高。其次,各农林高校之间教学资源差距较大,分配到教师层面的资源比较紧张,也使得部分农林高校缺少足够的资源来培养教师,没有达到新文科、新农科混合型师资人才的规模化培养与储备的要求。最后,农业类高校在非农专业的办学上经验不足。全国大部分农林高校多年来在农业类学科上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与校内外资源,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稳定成熟的农业类人才培养方法,但是对非农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往往缺乏经验,农业专业和非农专业结合度不高。综上,农林高校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不足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短板。

二、农林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

(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涉农思想教育,培养“知农爱农”新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理性思考与周密设计,具有导向价值、标识价值和激励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会计工作边界越来越模糊,会计专业的跨界与融合是大势所趋。未来的会计人才不仅要懂财务,更要懂业务,做“业务中的财务专家,财务中的业务专家”,成为复合型管理人才。会计人才培养应在传统的核算和监督基础上,强化会计的创造价值。一份针对会计领军人才的问卷调查显示,会计专业人才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4]。

农林高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考虑普适性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做“业务中的财务专家,财务中的业务专家”,成为复合型管理人才),更要具有标识价值、特色。2020年10月27日,农业农村部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信息:全国共核实农村集体资产6.5万亿元,土地资源总面积65.5亿亩。有43.8万个村完成了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6亿多人。家庭农场超过了100万家,农民合作社超过了220万家,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达到了44万个。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经济管理类的非农专业人才的加入,非农专业人才在我国的广大农村中具有非常广阔的就业前景。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5]中提到,希望涉农高校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亿万农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据此,在农林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高校在注重培养学生会计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与农业意识的培养,使学生从书本中汲取专业知识,树立爱农的思想,增加学生走入田间地头、进农企等实践实习活动。通过现场教育实习和培养,学生能够直观了解当前我国涉农行业蓬勃向上的发展现状和光明广阔的发展前景,树立其“知农爱农”思想,促使更多的农林高校会计专业学生在毕业后投身农业建设或者进入与农业相关的产业工作,这对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有着积极意义与促进作用。

(二)依托农林高校特色,将新文科与新农科建设相结合,开设涉农会计课程或专题学习

目前,我国会计教育界已经开始审视、重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取决于未来会计人员的能力构架,而会计人员的能力构架则取决于未来会计的职业要求。在以大智移云为代表的新技术迅速瓦解着目前已有的学科体系的大背景下,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知识的贯通和融合尤为重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职业人才的需要,會计专业必须要跨界与融合,重新构建知识体系,融入数据处理、战略管理、金融投资、商业模式、国际法等方面的课程,确保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具备符合新时代需要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素养。

同时,“四新建设”给课程体系建设带来了新的契机,农林高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与新农科相结合,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重构中,加入自身多年建立的优势、强势学科资源,使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更符合时代需求。根据“安吉共识”“北大荒行动”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中的思想,农林高校应当依托自身优势学科,结合会计相关知识,开设一系列具有农林高校特色的涉农会计课程或者涉农会计专题(如农业概论、农业经济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审计财务管理专题、农业投资项目评估等),加强新农科、新文科的交互融合。对于会计专业学生来说,应当将新文科作为学生发展提升的关键路径,同时结合新农科特色,将新农科融入新文科的发展路径,培养学生成长为具有农林高校特色的新型会计专业人才。

同时,根据会计专业的特点,学校在开设涉农会计课程时也要谨防盲目开设和大量开设。课程设置中,可以开设体现农林行业领域总体特点的涉农会计专题,开设的涉农课程应与会计专业相关联,并且注重课程的数字化、经济化、系统化。

(三)利用高校优势平台,吸引多学科背景教师或实务界导师

农林高校应当拓宽人才招揽途径,吸引更多兼具会计专业背景和涉农行业背景的人才,增强高校师资力量。对于需要多学科背景的课程,一方面,学校可以安排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共同上课,比如农业经济管理的教师为会计专业学生讲授农业经济管理概论,请实务界高管作为会计专业学生的校外导师,以此弥补会计专业教师在涉农领域知识的不足,通过合作强化师资力量;另一方面,学校应当加强对当前已有师资队伍的培训,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将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思想融入农林高校每一位非农专业教师的思想意识中,使得教师既善于讲授会计传统知识,又能结合新农科、新文科要求开展教学。

对于部分教学资源较为紧缺的农林高校来说,一是需要加强高校之间的联系沟通,尤其是教师之间的联系沟通和各高校之间的互助;二是要合理安排教学目标与控制教学规模,人才在精不在多,在已有教学资源的条件下,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授的授课比例;三是可以积极加强与当地涉农企业的联系,采取课内课外双导师制,在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增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打造符合企业需求的涉农会计人才,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四是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学生通过网上学习的方式学习其他高校的优秀课程,既能够使学生学到最新的知识与技能,也能够加强各高校之间的互动交流。

综上,农林高校要充分利用优势平台,与行业间建立协同机制,要积极获取对口的行业部门对本校会计专业建设的支持与引导,充分了解对口行业对会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标准以及质量评价的需求,把产业趋势、行业难点、企业需求引入专业优化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6]。注重产教融合,助力教师成长,最终提升农林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之间的协同效能。

[ 参 考 文 献 ]

[1] 刘竹青.“新农科”:历史演进、内涵与建设路径[J].中国农业教育,2018(1):15-21,92.

[2] 冯超,孟宪生.涉农人才培养短板在哪[J].人民论坛,2019(21):66-67.

[3] 张海滨,姜璐,董维春.农林院校的现状、问题与特色:基于25所高校2016-2017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8(4):16-25.

[4] 张多蕾,刘永泽,池国华,等.中国会计教育改革40年:成就、挑战与对策[J].会计研究,2019(2):18-25.

[5] 新华社.习近平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J].中国农业教育,2019(4):43.

[6] 吕杰.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地方农业高校教育改革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9(2):3-8.

[责任编辑:苏祎颖]

猜你喜欢

新农科新文科会计专业
基于“新农科”发展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资源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农科背景下观赏果树栽培与资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对会计专业教学的思考
基于云计算构建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