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研究生视角探索中医专硕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2022-05-30李沁园孙修纯杨汪银方志军
李沁园 孙修纯 杨汪银 方志军
【摘 要】目的:分析中医专硕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提高其创新能力。方法:首先从三方面夯实理论基础,推陈出新:一是规培单位优化培训结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二是导师组织专科学习,引导学生深入专科领域;三是学生积极交流主动学习,善于总结与思考。其次要重视实验研究,从实验走向临床。再者需要个性化培养,激发新思路。最后要多学科互动合作,交叉学习。结果:中医专硕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不足,与学校、规培单位、导师及学生本人都有相应的关系。结论:结合以上方法,中医专硕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将有新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 中医专硕;研究生;科研创新
【中图分类号】R197.323.6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22)01-0112-04
To Explore the Cultiv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ve Ability for Master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aduate Students
LI Qinyuan1SUN Xiuchun1YANG Wangyin1FANG Zhijun
1.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Nanjing 210028, China;
2.Jiangsu Province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8,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the lack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postgraduates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improve their innovation ability. Method Firstly, consolidate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and bring forth the new: First, the training unit optimizes the training structure, combi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Second, the tutor organizes specialist learning and guides students to go deep into the specialist field; Third, students actively communicate and learn actively, and are good at summarizing And thinking. Secondly,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experimental research and move from experiment to clinical. Furthermore, individualized training is needed to inspire new ideas. Finally, multi-disciplinary interaction and cooperation and cross-learning are necessary. Results Insufficient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postgraduates of Chinese medicine, which has a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with schools, training units, tutors and students themselves. Conclusion Combining the above methods, there will be new development space for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TCM graduate students.
Key words:
Maste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Postgraduate;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
自從“双轨合一”的培养方案实行以来,中医专硕研究生忙于临床轮转与毕业课题,无暇顾及自身科研能力的提高,更无力迸发创新的火花。即使在临床中有所感悟,也未必有精力和能力将其转化为科研成果。当今社会缺少的不是“四证合一”的中医专硕研究毕业生,而是既有娴熟解决临床问题能力又能带动科研创新的高质量人才。面对如今两难的境地,如何提高中医专硕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已是刻不容缓。
1 中医专硕研究生培养现状
1.1 以临床为主,科研为辅 近年来,国家为了加强医学专硕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遂发布了《关于实施卓越医学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提出了医学专硕研究生培养与住培医师轮转培养二合一的方案,即“双轨合一”的培养方案。此方案的推行虽加强了中医专硕研究生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也节省了培养中医专硕研究生的时间成本,缓解了医务人员需求上涨的趋势。但也导致中医专硕研究生三年临床轮转期间以临床技能培训、病历书写培训及教学查房等实操培训为主,科研能力培训寥寥无几。以笔者为例,临床技能2年间培训重复多次,而科研能力方面来说只有论文书写培训及伦理普及培训两方面的内容,甚至从未进过实验室,也未做过动物实验。由此可见,中医专硕科研能力培养方面,目前来说还是极度匮乏的。
1.2 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 从“双轨合一”培养方案实行以来,中医专硕研究生只有1周理论课,而临床轮转却不得少于33个月。由于中医专硕研究生与普通医学专硕研究生相比,给人的普遍印象为中医专硕研究生只会埋头苦学晦涩难懂的中医理论而临床技能操作与实践能力远不及普通医学专硕研究生。这一根深蒂固的理念也造成规培单位尤为注重加强中医专硕研究生临床实践技能培训。无论是体格检查较为简单易学的操作还是四大穿刺稍微复杂的操作,都会重复培训,而原本中医需要不断巩固的理论知识却被抛却脑后,再也无暇拾起。甚至在临床科室轮转时,带教老师更注重的是研究生有没有给病人查体而对中医辨证草草了之。反复不断的临床实践技能培训,的确可以加强中医专硕研究生临床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中医专硕研究生的特殊性,按照普通医学专硕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不利于中医专硕研究生的进一步发展。只注重实践,而忽视理论,这让中医专硕研究生很难把以前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将其融会贯通。反而让本就晦涩难懂的中医理论更加捉摸不定,也会增加中医专硕研究生对中医学认知的挫败感。
1.3 以巩固为主,创新为辅 医院与学校都注重巩固已学内容,在学校虽只有1周时间,但授课内容大多为名医经验学习、伤寒金匮等经典学习,巩固中医专硕研究生的中医理论。而在医院科室轮转的33个月中,着重巩固病历书写、病人问诊、技能操作等临床能力学习。此巩固只是机械重复,非温故知新,中医学专硕研究生对此也由一开始的认真对待到后面逐渐松懈甚至敷衍了事。虽有大学生创新课题等创新项目,但申报准备时间却只有几天,在短短几天内凭借自己所学与临床所感去申报创新课题,可想而知落选是必然结果。
2 研创新能力不足的思考
2.1 缺乏系统的理论體系梳理 虽然现在的培养方案有一些理论知识的培训,但都零碎杂乱,中医专硕研究生对于课堂或临床这些零碎理论知识的吸收大多是一过性的,很难串联成整个体系。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堆积在一起犹如一盘散沙无法抓握,更不用提用其堆砖砌瓦雕梁画栋。学校与规培单位可能都认为把学过的知识梳理串通形成体系是学生自己肯定知道并会做的一件事。其实不然,尤其是中医专硕研究生在本科以接受中医理论体系为主,而规培期间则以培训零散琐碎的西医理论知识为主,两者本就是不同体系,在缺乏引领的情况下,很容易迷失在中西医理论知识的湍流漩涡中。
2.2 缺少导师联动学生科研能力培训 科研能力是当今社会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学校与规培单位都很重视,但是如何去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很多人认为这是导师的事情。由于疫情或是就业压力等种种问题,专硕研究生近年来人数突飞猛进,很多院校都开始扩招,这也导致导师压力负荷过重,特别是中医专硕研究生导师人数本就稀缺,且肩负临床与教学的双重重担,即使有心要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也无力顾及每个学生的自身情况。亦或是有些中医专硕研究生想要科研,但是却无从下手,因为没有人教导过他们如何着手科研。
2.3 忽视学生个性培养 每个学生都有其个性存在,不同学生都用相同的培养方案显然不合适,不仅会压抑其个性,还会将其普遍化,从而缺少创新的激情。现在实行的培养方案很少注重医学生的个性培养,且医院等级制度森严,上级医师的命令必须执行,在某些临床病例中,即使中医专硕研究生有不同寻常的见解,也很少受到重视。导师在培养学生个性这方面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导师本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给其适合的锻炼与培养。但由于现学生与导师缺乏沟通,导师对于学生的诉求并不清楚,亦有导师怕厚此薄彼,有课题资源大家一起做,不给学生发挥想象与创造的空间,学生的个性也容易被忽略。
3 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3.1 夯实理论基础,推陈出新 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知识,中医专硕研究生都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科研创新都是建立在已知理论基础上,若无理论基础奠基,何来创新之有。只有不断地夯实理论基础,中医专硕研究生才能以此做好科研的基础工作,并从不断总结的已知理论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看法。夯实理论基础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规培单位优化培训结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医专硕研究生的临床培训主要由规培单位组织,虽然临床操作是重中之重,但理论基础也是榫卯之钉。规培单位除临床技能培训外可每周组织一次理论讲座,系统的帮助研究生捋顺中西医理论之间的异同之处;每月组织一次月结试练,以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试练题中可出现开放式的问题,激发学生想象与创新的空间;规培单位委任带教科室与带教老师,定期给中医专硕研究生组织本科室相关的理论学习,并督促学生阅读文献,引导学生了解与本科室相关的前沿讯息。
导师组织专科学习,引导学生深入专科领域。很多中医专硕研究生对自己专科理论知识掌握不足,导师询问对某病或某案例想法时,不知从何谈起。故必须深入学习专科知识,对其有一定深度的了解,才会产生有意义的问题。有的中医专硕研究生也会提出问题,但都是很基础或是无价值的问题,本就忙碌的导师自然只会让研究生自己查阅,还有可能责怪其不够认真,打击学生积极性,从而使学生怯于发问。导师可以每周组织一次小组学习,对本专科知识做一个深入开发,甚至每周留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亦可学习后让学生提出问题或发表自己的见解,加深学生对本科室的了解与兴趣,也为学生科研论文打好基础。
学生积极交流主动学习,善于总结与思考。作为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但是要学会交流与沟通,知识是可以相互传递的。首先要习惯与导师沟通,要学会把自己的需求传达给导师,因为导师是学生最强有力的后盾,会帮其度过瓶颈期,协助打开新思路。其次要善于与同学交流,互相分享最近所学,互帮互助,主动阅读文献并复习理论知识,特别是西医理论知识。因为中医专硕研究生的西医基础很薄弱,不能都依靠别人总结,要学会自己主动学习,整理与归纳。同时也要巩固冗杂的中医理论基础,不然很容易出现呼之欲出却呼不出的现象。中西医的理论体系虽然大相径庭,但是总有相通之处,所以中医专硕研究生要善于总结思考,发现问题并学会通过交流去解决问题。这也是中医专硕研究生的优势所在。
3.2 重视实验研究,从实验走向临床 很多中医专硕研究生可能从来没去过实验室,对实验研究几乎一无所知。科研创新离不开实验研究,培养中医专硕研究生实验研究能力也是为科研创新铺路奠基。规培单位可以培训中医专硕研究生实验研究方法,导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实验室及经费,从基础动物实验开始,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及论文撰写,逐步从动物实验走向临床实验研究。若一开始就让学生开始临床科研,很多学生一头雾水,被导师推着走,很难有自己的见解与思考。且没有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学习,中医专硕研究生费时费力撰写出的临床科研报告可能质量参差不齐,大多数不符合标准要求,导师修改也更浪费精力。无论是对导师还是对学生都是双重折磨。故从一开始就重视中医专硕研究生的实验能力培训,让学生对科研实验减少无知的恐慌与迷茫,提升其临床实验能力,促进其临床科研兴趣。
3.3 个性化培养,激发新思路 在临床轮转中,笔者发现往往是那些个性化鲜明的学生,更容易得到带教老师与导师的青睐,老师们也更喜欢向他们发出提问或聆听他们的见解,甚至主动提点他们。由此可见个性化培养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有助于老师深入了解学生,适时为其指点迷津,激发新思路。个性化培养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如导师可以让学生做每周汇报,汇报自己所学所想所思所行,从而感知学生的个性,并以此来作为分配任务的标准。这不仅增加学生对任务的兴趣,还会促进其从任务中获得灵感,提高其创新能力。如学校可以在每学期设置各种各样的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相应的课程。赫尔巴特也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医专硕研究生每学期除了临床轮转外,可以根据爱好学习相应的课程,深化此方面知识的学习理解,也会乐于和老师、同学交流讨论,不同思想的碰撞更易摩擦出创新的火花。
3.4 多学科互动合作,交叉学习 在当今大数据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不同学科之间互动合作已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学习,取长补短,让学生更容易从中发现不同学科之间新的交叉点或是新的联系。如学校可以开通不同学科的交流课程,让学生們用自己已知的知识理论来相互学习解释,从而发现已学知识的未知面。比如中医专硕研究生学习方剂与中药,了解其功效与方法,而信息技术学研究生用数据挖掘法发现在治疗某一疾病所用的中药中,有几味药与此疾病症状的加权值特别大。把两者结合,就能更好解释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会发现治疗此病的新方剂。又如不同学科导师可以每月组织其学生学习交流互动会,互相学习,互相探讨,不仅能加深师生情谊,还有利于创建浓厚的学术氛围。多学科互动学习,会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从已知中发现未知。
4 总结
中医专硕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不足,与学校、规培单位、导师及学生本人都有相应的关系。学校课程结构不完善、规培单位体系不健全、导师创新引导不足及学生古板不努力等诸多原因均会致研创新能力不足。科研创新能力需要以坚实的理论基础打底,实验研究能力做基,重视学生个性化培养并加深多学科合作学习能力。以上是笔者的粗识鄙见,由于每个学校每个地方的具体培训方案并不一致,故以上见解并不能说明所有问题。当今社会极度注重个人的科研创新能力,如何提高中医专硕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发扬中医学的文化魅力,都需要集思广益,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崔雯菁,余良,杨扬,等.人文视角下对“双轨合一”研究生思想教育现状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0,12(13):1-8.
[2]樊国康,杜勇,游金辉,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20,36(19):3161-3163.
[3]周红宇,陈叶青,汤学宇,等.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现代医药卫生,2020,36(20):3340-3342.
[4]刘兰英,王和生,张聪,等.中医师承教育在专业型针灸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初探[J].中国医药科学,2018,8(18):24-27.
[5]孙炜.医学专业型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继续医学教育,2017,31(12):57-59.
[6]白菊,易小青,王剑利,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现状与提升对策[J].基础医学教育,2020,22(8):608-611.
[7]赵微,刘念.创新性科研课题促进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素质提升[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19):25-27.
[8]邹宛均.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20.
[9]任旭,于倩,王康冉,等.基于角色理论的医药类研究生交互合作型师生关系研究[J].药学教育,2020,36(3):71-78,83.
[10]徐宸桢,曾文慧,吴嘉雯,等.基于问卷调查的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与导师交流现状及对策[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28(6):957-960.
[11]施恒亮.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的类型分析及个性化培养策略[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80):177,179.
[12]何玥,阴赪宏,吴玉梅.基于临床与科研相结合的医学综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探讨[J].北京医学,2016,38(11):1245-1246.
[13]程序.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育新机制下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7(12):164-167.
[14]刘煜,陈学庆,刘辉,等.优化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培养质量的对策及建议[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20,34(5):583-585.
[15]曾凌琳. “医教协同”背景下的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培养现状与问题研究[D].福州:福建医科大学,2017.
[16]王小晓.转化医学发展背景下对临床中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和建议[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1):15-17.
[17]安智,贺巧艳.实践教学法在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中的实践与探讨——OSCE在研究生轮转出科考核中的应用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20):148-149.
[18]高娇,付玉荣,伊正君.医学研究生个性化培养模式的构建及实践[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28(6):972-975.
[19]吴贤文,向延鸿,李佑稷,等.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0,39(10):146-148,194.
[20]刘慧,马东慎.浅谈临床专业学术型医学硕士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27):79-82.
(收稿日期:2021-05-07 编辑:徐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