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高产栽培管理技术探究

2022-05-30王继辉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22年1期
关键词:高产栽培小麦病虫害

王继辉

关键词:小麦;高产栽培;肥水管理;病虫害

小麦是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类型,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对饮食要求的不断提升,小麦的市场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因此如何对小麦种植技术进行调整,实现高产增收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现代化农业产业的不断变化,农业技术的完善以及推广,小麦种植水平也在不断提升,病虫害的防治措施更为完善健全,能够有效缓解小麦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缓解部分小麦种植生产的压力,实现小麦现代种植以及产业发展。

1 提高整地质量

1.1 做好土壤耕翻前的准备工作

1.1.1 搞好秸秆还田

土壤肥沃水平的稳定控制是保障小麦高产稳产的关键性基础,土壤内的营养成分是否全面均衡是支撑小麦生长发育的根本。小麦种植之前需要做好种植地的翻耕工作,通过秸秆还田、有机肥增施等方式提升土壤自身的肥力水平,优化其土壤特性,为小麦后期生长提供动力支持,实现可持续的农业产业发展。

1.1.2 配方施肥

配方施肥应用于小麦种植前土地底肥中,能够通过合理配方的方式实现氮肥、磷肥、钾肥、有机肥的平衡控制。如果小麦种植地区的田地类型属于高产田,在小麦播种前期的底肥施加时,上述肥料的施入量为小麦整体生长时期的50%即可,剩余50%的氮肥、钾肥需要在次年春季小麦拔节时期进行补施[1]。若小麦种植地区的田地类型属于中、低产田,在底肥施加时需要施入其总施肥量的50%-60%左右,次年小麦拔节时期可追施剩余的氮肥,需要强化整体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以及推广,杜绝地表施洒导致的肥料利用率低、肥料浪费等情况[2]。

1.2 因地制宜确定深耕、深松或旋耕

如果小麦种植地区的地势条件较好,需要适当增加机械深耕深翻的推广应用,如耕种地区的犁底层较浅,需要逐次增加耕深,深耕之后需要配合旋耕机对地面进行整平并压实,可每间隔2-3年进行一次深耕深松,可根据土地实际条件选取局部深松或者全面深松,不论是深耕还是深松作业,深度一般需达到25-40cm。

1.3 搞好耕翻后的耙耕镇压

不论是何种翻耕地块均要在耕翻的同时做好耙耕以及镇压工作,避免深耕深翻之后出现土块过大、二次结块等情况。通过耙耕可以实现对于土块的细碎,疏松地表土壤结构,且有助于塌实耕层,确保耕层结构属于上松下实的情况,能够有效提升土壤的存水量,降低蒸发率,实现抗旱保墒。秸秆还田之后如未能及时进行深耕深松则会导致小麦在播种时出现播种过深,麦苗长势较弱,影响小麦正常分蘖,此类地块在秸秆还田之后需要进行耙耕、镇压。

1.4 培肥地力

培肥工作的实施也是实现小麦高产生产的基础,土壤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是促进小麦群体光合作用水平提升的关键。秸秆还田的实施能够增加小麦种植地区土壤内的二氧化碳含量,提升麦田内二氧化碳浓度,连续进行小麦秸秆还田能够进一步促进小麦生长后期光合作用的发展,有助于小麦有机物的积累。

2 精量播种,提高播种质量

2.1 选用良种

优良品种的选择是实现小麦高产的主要内因。在小麦品种选择方面,首先需要重视小麦单株的生产力、抗倒伏能力、抗病虫害能力、抗逆性以及其经济系数,需通过对上述各类条件的综合考量,进行适合当地种植的小麦品种的合理筛选。

2.2 足墒播种

小麦在实际播种时需要充分考虑土壤的墒情状况,确保其符合小麦的生长需求。如足墒下播种,需要保证小麦出苗齐、壮、全,一般土壤耕层要求含水量需达到17%-18%,沙土地不可低于16%,黏土地则不可低于20%;如不满足上述指标需求,需要在播种之前进行底墒水的浇灌,满足小麦播种之后的出苗条件,尽可能避免蒙头水的浇灌,防止对小麦的芽期生长产生干扰[3]。

2.3 适期、适量播种

小麦播种时期的合理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主要为秋末冬初时期,需要保障小麦播种时期的出苗以及健壮生长,确保小麦在越冬之前能够实现分蘖,确保小麦植株内营养物质的充盈富足,能够为小麦安全越冬提供支持,为来年的分蘖以及拔节生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大部分小麦在播种期适宜情况下,控制在每亩地12万-15万株苗为最佳。

2.4 精细播种

小麦播种时需要以精细播种方式进行播种优化,实行宽幅精准播种,小麦种子的播种深度需要达到3-5cm,播种机进行播种时其运行速度以5km/h为最佳。在实际播种机播种时需要控制好播种深度以及播种密度,避免出现重播漏播的情况。

2.5 播后镇压

小麦播种之后一定要进行镇压,否则会导致小麦种子与土壤接触不紧密,影响小麦种子对水分的吸收能力,出现出苗困难。

3 构建高产稳产、肥水高效的群体结构

3.1 确定适宜播种期、控制群体发育进程

小麦最适宜的播种时期是越冬时期,小麦壮苗为主要基础要求若播种时间过早或者过晚,均会对小麦的生长产生影响。在小麦高产栽培处理下,避免小麦苗出现冬前发育过快、生长过于旺盛的情况,是保证小麦来年高产、高效的关键。

3.2 确定适宜播种量、控制群体结构和质量

小麦出苗一直到越冬前期的栽培管理技术主要是为了实现促生长,加快冬季前小麦的分蘖、壮苗,为其后期多穗大穗生长奠定基础,同时能够加强小麦的过冬能力,避免小麦春季出现分蘖情况,控制春季分蘖高峰期的质量,能够避免小麦植株群体过大出现倒伏的不良状况。小麦开花之后,其绿叶面积保持时间较长,需要加强这一时期的防早衰、防贪青晚熟以及防倒伏等情况,促进增粒数增粒重的控制效果。

3.3 科学运筹肥水、调控群体动态

小麦种植过程中通过秸秆还田的基础肥力改善措施的实施,能够实现高产稳产,科学合理地进行肥水控制,对于整体小麦田地群体动态以及生长长势的调节均有所帮助,每亩地有机肥的施入量一般在2 000-3 000kg,纯氮的施入量为18kg,氧化钾的施入量为6kg,五氧化二磷的施入量为8kg,而硫酸锌的施入量为1kg。通过上述施肥方式的配合實施,能够有效提升小麦的生长以及拔节质量,此类施肥方案能够实现高产、高效的施肥增收效果[4]。

4 分时段强化病虫害防治

4.1 播种期的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

小麦种植中病虫害的防治也是非常重要的。小麦播种时期是病虫害防治的最基础阶段,也是小麦发育的起始时期;小麦播种之后很容易受到地下害虫、全蚀病、根腐病以及其他类型病虫害情况的侵害以及干扰,如果未能及时进行预防控制及治疗处理,会对小麦的健康生长产生影响,甚至导致小麦无法正常发芽出苗[5]。小麦播种时期的病虫害防治措施,首先需要进行优良品种的选择,根据种植地区的实际环境进行品种的挑选,并在品种确定之后,通过晾晒以及包衣等措施,提升小麦种子的抗害性能。在小麦种植时需要做好种植地的除草翻耕工作,消除小麦耕地内的害虫积累量,破坏害虫的生存空间,保障土壤结构稳定以及养分的充分利用,需要选择高质量的有机肥以及复合肥,减轻小麦生长后期的养分供应压力,为其提供优质的生长环境。需要根据往年的病虫害发生情况采取相适合的预防措施,做好常见病虫害的预防管理,在播种前可以以每亩2kg的辛硫磷与土壤进行混匀,提升抗害杀虫效果。

4.2 麦苗期的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

小麦生长至苗期的主要病虫害防治要点集中于纹枯病、全蚀病以及锈病的处理,如小麦叶子中有10%左右的植株出现锈病,则可进行农药喷洒。由于纹枯病的危害性比较大,会持续存在于小麦的整个生长时期,如果初期喷药之后无明显效果,可以使用粉锈宁可湿性粉剂进行配合处理。在实际用药方面需要考虑害虫抗逆性情况对于病虫害防治效果的影响,可在小麦出苗后3-4周全蚀病高发时期进行用药,可以使用氟硅唑乳油及粉锈宁可湿性粉剂交叉用药的方式来提升防治效果[6]。

4.3 返青拔节期的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

小麦返青拔节时期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主要以化学药物综合除草防治为主,既要实现杂草的清除,还要配合做好红蜘蛛以及条锈病的处理。化学除草技术在实施时需要根据小麦田内实际杂草类型选择相适合的药剂。如果麦田内的杂草主要为阔叶杂草,药物选择以10g的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或者3g的40%唑草酮水粉散剂为主;如果麦田内的杂草主要为禾本科杂草,药物选择以30-40ml的10%精恶唑禾草灵乳油或者25-30ml的3%甲基二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为主;如果麦田内并发条锈病,需要加强对该病的检测,常用的药物主要为三唑酮、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已唑醇、丙环唑、烯唑醇、醚菌酯、氟环唑、烯肟·戊唑醇等;如果麦田内并发红蜘蛛虫害病,需要加强对该病的检测,常用的药物主要为联苯·三唑磷、阿维菌素、联苯菊酯、马拉·辛硫磷[7]。此外,还需要加强田间除草、深耕、补施肥料以及合理浇灌等措施。

4.4 拔节孕穗期的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

小麦拔节时期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主要重视的是蚜虫、条锈病的防治,同时需要做好红蜘蛛病及白粉病的预防。针对条锈病的预防,首先需要将防治时间适当提前,如果发现麦田内出现一点发病,则需要进行大面积的防治,可以通过药物喷洒的方式来进行发病中心的控制,常用药物主要为三唑类药剂。若小麦田内条锈病的病变叶片占比达到0.5%-1%,则需要进行群防群控,通过大面积防控措施的实施,实现整个区域内的防治管理。小麦拔节时期的蚜虫防治,需要观察其蚜虫的存在量,如苗期百株麦苗蚜虫量达到500头,则需要进行重点的防治。在小麦穗期如田间百株麦苗蚜虫数量达到800头,则可选择抗蚜威、吡蚜酮、吡虫啉、啶虫脒、苦参碱、耳霉菌等药物进行防治。有条件的话,可以通过瓢虫以及蚜茧蜂等天敌的释放来进行生物防治,提升防治效果。

4.5 抽穗扬花期的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

小麥抽穗扬花期的病虫害防治任务更为艰巨,此时期也是病虫害防治发病率较高的时期,需要“立足预防,适时用药”。根据天气状况以及扬花期进展情况实施防治措施,如果天气预报显示有两天以上的阴雨天气或者存在结雾等空气湿度大的天气,需要做好统一防治措施,做到“见花打药,主动预防”,第1次防治技术实施5-7天之后需要再次进行药物防治,常用的药剂主要为戊唑醇、多菌灵、氰烯菌酯、丙硫菌唑等。

5 结束语

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主要核心要求是实现群体成穗、促进个体发展、减少植株倒伏、促进粒数增加,要想实现这一目的,除了要对栽培技术进行优化调整之外,还需要做好肥水的控制以及病虫害的防治管理,为小麦的生长提供优质的基础环境,提升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猜你喜欢

高产栽培小麦病虫害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春季葡萄苗病虫害咋样防治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夏季玉米主要病虫害有哪些
三招搞定花卉病虫害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哭娃小麦
梨病虫害防治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