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还是不明白

2022-05-30陈德文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困惑调整自主学习

陈德文

【摘 要】根据课堂观察发现,想在课堂40分钟内让每个学生“学会”已不易,而想要达成“会学”的目标预期就更不容易了。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发现有些学生在经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后仍然会说:“老师,我还是有些不明白。”本文通过阐述推行“教学三思稿”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困惑 调整 自主学习

由“学会”升华至“会学”一直是教师的教学主张与心理预期。其实,学生“会学”更多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建立和完善起来的。因此,长期以来,教师的一般做法是强化教学过程的艺术性,启发学生的思维,继而通过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积极地引导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探究的思考中来,促进他们对学习本身的“自我”觉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一、学生产生了困惑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经常发现有些学生在经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后仍然会说:“老师,我还是有些不明白。”笔者认为,应寻找一种途径来解决学生“会学”的问题。

【问题引子】

在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的教学中,师生探索了圆的相关概念后,教学进入了练习拓展的环节。当时,笔者出示了一道练习题。

师:同学们,学了今天的知识,谁来说一说,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车轴应装在哪里?

生1:车轮做成圆形是因为这样车子就不会颠,如果是正方形的轮子就会颠。

师通过课件演示正方形、椭圆形。

师: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轮子就不颠了呢?

生2:我认为做成圆形平滑,不是说圆是平滑的曲线围成的吗?

生3:那正方形的边是直的,不是更平滑?

生2:但是正方形轮子滚起来就很颠。

学生们开始议论直线和曲线的问题,课堂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师:其实,圆形的车轮每次滚动都是一个个点在接触地面,因此不颠。你们懂了吗?

生1:我还是不太明白。

师:是啊!这种解释太抽象了。(笔者只能含混过去了)

本来上得非常顺利的课,最后出现了这样的小插曲,笔者不禁感到有些沮丧。课后,笔者很自责:最后的一问太多余,学生反而糊涂了。但是,为什么笔者讲了之后学生反而不懂?这个问题,翻来覆去折磨了笔者一段时间。出于数学教师的职业习惯,笔者决定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笔者认为主要是没有让学生去“做”。于是,笔者布置给学生这样一项课后作业:“请你们回家动手用圆纸片做一个车轮,并查一查资料,想一想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

通过这项作业,大部分学生都知道了车轮做成圆形的原因。兴奋之余,笔者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学生一下子又都懂了呢?他们是通过什么途径学会的?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调查,了解到有些学生是通过做实验得到结论的,有些学生是通过上网查资料得到结论的,有些学生是在父母协同下完成的。这让笔者有了两点思考:(1)学生明白了,是因为笔者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这就反映出其 “会学”的潜能是无穷的;(2)给了学生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学生产生了研究的需要。看来,笔者应趁着学生的这个学习势头,为他们搭建一个“会学”的平台。

二、提供开放的学习窗口

上述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笔者为学生开拓新的学习空間,寻找一种有针对性的学习策略。在厘清“会学”是什么后,笔者选择在所教的班级中推行“教学三思稿” 这种方式,以此培养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什么是“教学三思稿”

“教学三思稿”是一张学生自主进行预习和复习时使用的表格,按照逻辑次序,表格内容分别由“概念回顾” “问题思考”“学习困惑”三个部分组成。

一思概念,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对于所学的概念知识,学生需要问自己掌握了没有。这既是一种回忆,也是学生进行问题思考并进行解决的关键。

二思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解决问题是对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出现的问题。

三思困惑,这一部分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学习困难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以此强化学生的反思能力,使其懂得如何排解忧虑,寻求帮助。

(二)“教学三思稿”怎样运作

1.学习材料的发送是笔者要思考的第一个问题

“教学三思稿”是学生留做家庭自主研习的材料。因此,笔者尝试利用学校网络博客的形式发送学习稿。这样做既低碳环保,又使学生感觉到新鲜,有利于学生们借鉴学习,效果很好,因此,这就成了一项长效工作。

2.选择什么内容是笔者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

学生的学习出现问题,原因之一是知识的某个“链条”出现了断裂,而链条的连接点是概念。因此,在学习某一知识时笔者都会围绕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相关概念的回顾、延伸,让知识的链条重新连接起来。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推手。围绕概念,将学科教学中的一些典型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先行思考,这就给了每个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照顾了学生们在能力、性格、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3.研习后如何反馈是笔者要考虑的第三个问题

“教学三思稿”的反馈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一,在课堂的起始环节进行必要的回顾和梳理;其二,通过网络博客精华推荐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浏览。

三、自主学习对比效果

经过很长时间的“教学三思稿”的研习,为了检验它对学生学习能力产生的促进作用,笔者进行了一项学习结果的对比调查:

调查对象:不同班级的学生。

调查题目:用同样长的绳子量一量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看看哪一个面积大,并说一说你是如何解决的。

调查前提:布置作业,让学生先回家自主尝试解决。

调查方法:问卷(图略)。

【结果分析】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心里都明白:圆的面积最大。因此,答案的正确率都很高。

但是,我们应看到不同班级的学生在使用方法上的多样性,以及他们的思维都存在明显的差异。

从调查问卷的内容上看,在实行“教学三思稿”后,学生有如下几个特点:①学生愿意动手实验,用绳子亲自做实验的有18人,达到全班学生总人数的45%;②学生的思维开阔性有很明显的改观。

【调查结论】通过“教学三思稿”的研习,学生的“会学”能力确实得到了培养。

四、使用“教学三思稿”的引申性思考

通过观察和思考,笔者认为,使用“教学三思稿”除了可以解决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还可以间接帮助教师解决课堂教学的如下问题:

(一)解决了教学的361°开放问题

教学经验主义中指出,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任何学生都会有所发展。但是,落实到课堂中,实际提供给学生独立思考并产生“自我”觉悟的机会是有限的,何来时间关注每个学生身上所出现问题的细枝末节?!

在课堂教学计划、内容、任务驱动下,想让每个学生每堂课都能有一次表达观点的机会,除了考验教师个人的课堂驾驭能力,还要考虑问题的难度和要求对不同学生的适用性,这本身看起来就是一个难题。因此,“教学三思稿”帮助解决了学生学习的时空问题,在把握班级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上做出了尝试。

(二)打开了学生学习的第二扇窗

学生的学习与外部环境之间联系紧密。在学生学习的懵懂期,教师除了要创设有效的课内自主学习环境,还要为学生提供课外“自我”觉悟的环境。多数教师更多地关注课堂本身,对于学生课外学习的关注较少,致使一部分学生课内自主、课外自流。

“教学三思稿”通过网络营造了学生学习的新环境,为学生打开了学习的另一条途径,通过这一平台,学生可以有目的地自主学习,也可以借鉴其他同学的学习方法。

因此,“教学三思稿”叠加效应告诉我们,教学不仅要追求“学会”,更多地应关注学生“会学”能力的培养,切实让学生在自主中善思、善行。

猜你喜欢

困惑调整自主学习
夏季午睡越睡越困该如何调整
工位大调整
沪指快速回落 调整中可增持白马
小学国学教育之我见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
元认知策略在大学非英语专业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达赖的“困惑”与解惑之道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