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语境下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方式与途径浅析

2022-05-30王苏琴钱飞跃刘锋

大学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教育方式实现途径生态文明

王苏琴 钱飞跃 刘锋

[摘 要]课程思政教育是新形势下“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重要举措。文章以环境工程专业为例,积极探索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教育方式与途径。课题组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通过完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营造思政文化氛围和建设美丽校园等途径,加强渗透式、融入式和嵌入式教育,把思想引领与价值观塑造融入专业教学中,以期进一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为环境工程专业教育积累宝贵的经验与财富。

[关键词]生态文明;课程思政;环境工程;教育方式;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10-0168-0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1]。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学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一、生态文明语境下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人类社会从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原始文明走到渔猎伐薪、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再逐步发展到日新月异、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在这个历史进程中,科学技术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但与此同时,生态危机、环境问题相伴而生,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人类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将成为历史的必然。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依靠科学技术、制度革新,而且需要解决人们的认识问题。环境工程专业以掌握污染防治、环境规划、资源保护等相关知识和技能为培养目标,承担着倡导、传播生态文明的重任。在生态文明的进程中,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有助于促进传统科学观和价值观的转变,使专业技术的应用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而推动生态文化的形成,使生态文明的思想与理念真正落到实处,这是生态文化形成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可见,在生态文明语境下,推进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全面提高环境类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二、内涵与实施目的

关于生态文明的内涵,曹迎[3]从物质生产、机制制度、思想观念三个方面进行了诠释,即倡导尊重生态系统的规律,要求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协调发展,提倡生态文明价值观、伦理观、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从而实现人的观念的转变。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的教育目的是将思想政治、价值塑造植入专业课程的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中,重点在于结合专业特色,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出发点,充分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切实达到育人成效。

三、教育方式

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一般以基础理论和应用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如何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关键。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对发展课程思政提出了具体要求:思想政治工作绝不能单纯一条线,不能跟专业教育搞成“两张皮”,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跟专业教育紧密联系起来。

(一)渗透式

渗透式教学无须改变现有的课程结构,而是把思想政治元素有计划地分散安排到现有的专业课程中[4]。如基于“生态兴则文明兴”的历史观讲授环境工程专业的发展史,结合人类文明的兴衰更替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的基本认识;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讲述污染物在自然界中的迁移过程以及有害影响,从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角度启示学生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环境”,要遵循自然规律、关爱生命、保护自然;基于“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解释水圈、大气圈、土壤圈以及各种元素的循环机理,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引导学生宏观把握具有复杂结构和多重功能的生态系统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基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阐述节能减排的实践措施和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通过赋予生态系统和环境质量以生产性功能激发学生不断深入探索、创新绿色生产方式。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在生态文明语境下开展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这不仅能深化专业教学的内容,而且可以化整为零地将专业的知识内化为能力的变通,更有效弥补了渗透式教学缺乏多样性、系统性、创新性等的不足。生态文明语境下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渗透式教育策略见图1。

(二)融入式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学术信念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等思想政治元素,突出育人价值,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与质量[5]。例如,将国内外环境危害事件融入污染控制工程的教学,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环境问题,提升专业技能,加强社会责任,培养学生“良好生态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民生观,鼓励学生将个人价值与国家、人民需要緊密联系起来,掌握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关键技术,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个人的自觉行动;在水质分析、环境监测等课程设计和课外实践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遵守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强调调查研究、实验数据等务必准确、清楚、实事求是,例举、分析污染环境相关违法案件和专项执法行动,培养学生“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法治观,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习惯,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红线,发挥课程思政的引领、促进和警示作用。

(三)嵌入式

课程思政嵌入专业课程教学无须改变各自课程属性、教学体系,而是以某种形式或载体借助专业课程教学空间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的目的和功能[6]。如在学期的某个固定周,围绕课程重点以专题的形式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渗透或融入的思政元素通过专题教育实现整合与重构,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使得学生形成整体联系的生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嵌入“世界环境日”系列专题教育,关注、研究国家和全球的环境问题,深度普及、深入推进国际绿色合作、“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推动落实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等以共享性和包容性发展促进全球环境治理的相关知识,引领学生形成“共谋全球生态文明”的全球观和以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为基本原则的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开展思想政治实践教学,通过欣赏、关爱、亲近自然等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因地制宜地利用学生熟悉的环境进行实地调研、社区服务,促进学生与社会的交流,形成“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的行动观。嵌入式教学作为渗透式教学、融入式教学的延伸和必要的补充,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整体联系的价值观。

四、教育途径

(一)完善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体系

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和专业教育的主渠道,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具有分散性,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造成思政元素的重复或者遗漏。因此,需要完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实现各专业课之间课程思政内容的有效衔接,以保证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文章结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阐释、贡献突破和政策实践,紧扣环境工程专业课程内容,构建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具体如图2所示,该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环境的态度,树立牢固的生态文明理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提出的“八个坚持”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和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三个问题[7],分别对应了深邃历史观、基本民生观、科学自然观、绿色发展观、共赢全球观、整体系统观、严密法治观和全民行动观共“八个观”,体现出自然生态环境的客观规律和内在逻辑,为突出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特色、创新教育途径提供了重要思路和参考依据。“八个观”从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三个维度指导学生在专业领域进行自主探究和体验式学习,提升解决环境问题的决策能力和动手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从而更坚定地自觉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理念。

(二)营造课程思政教育校园文化氛围

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依托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教育教学是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延伸,校园文化建设为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将思想政治内容引入专业研究热点是优化知识结构和营造问题解决情境的有效途径。生态文明语境下,课程思政教育要注重发挥环境工程专业特长,通过生态环境相关主题教育、社团组织、社会实践、生态体验、科技竞赛以及调查研究等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课程思政教育氛围,引导学生从实践的角度认识生态文明建设,思考与环境工程紧密相连的科学与社会问题,将“知识技能”转换为“解决问题”“行为习惯”和“理想抱负”,这能够有效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全面地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髓要义,融会贯通地进行专业的研究与学习,与课堂教学形成良性互动。

在日常的教学、科研、管理中,可以扩大课程思政教育方面的影响力度,贯彻课程思政理念,如围绕生态环境调查来安排课外实践课程,成立环境保护协会或组织,弘扬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和奉献精神;通过不断宣扬学科领域知名专家、校友及其事迹,结合学科发展和科研实践经历,加深学生对科研规律、最新前沿成果、未来发展方向和专业前途使命的了解,引导学生学习榜样、树立标杆、自我学习和自我规划,激励学生将奋斗方向、人生价值与国家前途、人类命运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

(三)建设美丽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建设对学生思想政治和生态文明教育起着无形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学校应努力营造美丽的校园景观,积极推进各项环保及节能措施的有效落实,如清华大学超低能耗示范楼的建设集成了国内外科研单位和制造企业的各项节能环保设计,有效融合了设计创新、生态技术整合、人居环境调控及能源自给能力等技术手段,在发掘先进的节能技术的同时,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处处体验到自然的馈赠和科技的创新,实现全过程育人。另一方面,学校应同步推进专业教育在细节处融入课程思政教育,以实现与时俱进、多维度施教,比如设置固定的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宣传栏,在国内外交流、课程展示、专业介绍、创新技术等宣传板块增加课程思政相关内容,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使课堂与课外教学相结合、校园品牌文化与美丽校园建设相结合,最大限度地追求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五、存在的问题

课程思政改变和提升了思政育人环境,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生态文明语境下,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有助于发挥“专业技能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的协同作用,有利于培养有担当、有朝气、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绿色英才”。然而,随着课程思政受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在推进过程中面临急于求成、认识偏差、形式主义等诸多问题。各学科在挖掘思政元素的同时,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导致思政内容千篇一律、教学过程流于形式、不注重教育质量和成效,难以建立符合专业实际的规章制度和评价体系。

新形势下,结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系将思政元素有序植入环境工程专业各学科领域,能为专业方向多元化课程思政教育厘清思路,但仍需深入研究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细化贯彻落实方案,協调多部门系统推进,为扎实推进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基础保障。相关职能部门应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和各级人员职责,形成课程思政建设合力,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分办、督办作用,定期进行针对性教学质量检查,并围绕检查结果制定专项处置方案,上下联动、条块结合,为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效手段。

[ 参 考 文 献 ]

[1] 陈丽鸿.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9.

[2]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 曹迎.论高校学生生态文明教育[J].绿色中国,2006(21):62-65.

[4] 韩国志,刘睿,关建宁.“课程思政”背景下有机化学教学模式探索[J].大学化学,2019(34):56-60.

[5] 张杰,刘长莉,王文婧,等.“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引入思政教育的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20(4):1186-1190.

[6] 董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嵌入式实践教学的路径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7):60-63.

[7]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教育方式实现途径生态文明
农业院校环艺课程教育方式与考核改革的构建
高中英语的高效作文教学法之我见
基于应用语言的英语文化导入教育方式
浅析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用户信息素质教育
如何将创新阅读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
浅析我国公立医院在新医改下的财务管理目标和实现途径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评估准则国际化的路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