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和秩序的回归

2022-05-30李亮

城市管理与科技 2022年1期
关键词:城市形态后现代主义分形

李亮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扁平化趋势,从根本上影响和改变着城市生活。同时,城市景观面貌“碎片化”,成为城市形态发展不可忽略的现象。城市形态不能无视城市文脉,传统文脉的回归应当成为抵制全球化影响下城市面貌趋同及景观“碎片化”的重要方式。像传统城市一样,文脉应当成为城市形态演进中的内核,使城市景观面貌以持久、连续的方式发展。

一、当代城市景观的“碎片化”

在媒体时代的今天,“被关注”往往被认为是建筑的重要使命——媒体传播带来商业价值,也成为新的建筑形象生成的内在动力。反地域文化与反城市逻辑的建筑带来了城市区域面貌的不可控,从街区的尺度来看,由一个个跳跃的建筑符号排列构成的看似丰富、实则混乱的街区,是无法形成秩序和统一性的。(图1)我们注意到,后现代主义美学观念对于建筑“符号”性的容忍,使得城市作为一种“片段”的虚拟状态的阅读或传播或许是令人愉悦的,但城市空间作为物质实体,其体验的连续性却完全遭到了破坏。

所以,后现代主义在通过“反城市结构”带来城市丰富性的同时,也给城市形象造成了一定的混乱与无序。其所希望的通过一种自发的“无序”带来一种看似丰富的秩序性,实际是很难实现的。符号式的城市局部带来的各种风格、大杂烩式的街区面貌,只能造成另一种层面的千城一面。

二、合理“规划”的必要性

显然,城市景观的碎片化并不是我们的城市所期望的,合理的“规划”仍然是城市形态美学价值体现的重要手段。城市是一个整体,在当代多元的价值背景之下,我们应当向传统城市学习,再次重视城市的完整性与秩序美。

从客观的一面看,对于“规划”而言,后现代主义者批判的对象应该是现代主义者的规划(例如,推倒式的综合规划)方式,而不应该是规划本质上的必要性。因为我们不得不承认,几乎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有着某种程度的规划。一个自发生长的村落,会因为自然条件或生活习俗等因素形成“有機”规划。或者,一些城镇以比较零碎、渐进而有机的方式增长,但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需要规划的介入。所以从城市对整体性的需求来说,尤其是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城市问题,后现代主义在尝试提出解决方案时,几乎没有考虑建筑或更细微尺度层级的问题。

从积极的一面理解,后现代主义批判了“规划”中权力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对城市形态。此时,“规划”应该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科学和城市美学问题,使其在促进城市的多元、包容、开放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三、分形城市

运用分形思想探索城市形态,是当代城市规划理论者常用的一种方式。分形城市对于解释城市的整体结构与自身的复杂性关联很有帮助。对于研究城市形态学,最为关键的一个问题是:“城市最重要的尺度是什么?”分形城市表明,在城市中并没有一个占主要地位的尺度,因为城市中存在着复杂的层级制度。分形城市是从更抽象的角度讨论城市元素的尺度及多样性问题。这些元素可能包括从房屋立面肌理到居住社区的任何事物。也正是这些城市元素的多样性与连续性,构成了城市的变化与复杂。恰当的尺度及多样性是形成城市活力的重要因素。

分形城市从城市形态学的角度,形象地构建了解读城市复杂形态的方式,使我们能够从纷繁的城市结构中提出清晰的结构脉络,对研究城市形态及其承载的城市活力提供了形式上的工具。

分形城市的“肌理”表现出在不同尺度层级上的结构相似性。除此之外,另一个重要特征是,这些不同尺度层级的结构是相互连续的。历史上的古城就像树叶——它们形状复杂,且所有尺度上均相互连接。无论如何放大进行观察,这些结构都呈现出同样的复杂程度和连接程度,我们称其为“尺度不变的结构”。所以,通常我们会发现,分形城市所展现的城市的多尺度层级的连续性与形态上的自相似,恰恰是传统城市所具备的。

四、从分形城市看城市形态美学

从城市形态所传达的美的特征看,城市作为最庞杂的人工构筑体,其亦具有自然特性的一面。它的形态应当是既复杂多变、又整齐有序的。如前文所列举的,理想的城市形态犹如树叶的脉络,既有主动脉连接的“骨架”结构——这些动脉往往呈现出直线或曲线的简单几何形,又有均质网状的连接各城市功能的“基底”结构——这些网状基底则有呈现出各种特征的可能。并且,这些结构间存在着丰富的尺度层级,它们相互连接,使城市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这既是分形城市所表现出的基本特征。从美学的表征看,这一特征在形态学上总是表现出一种整体性中的“力”的趋向。无论是中世纪城市自由蔓延的网络结构,巴洛克的多点连接、相互交织的菱形结构,还是古代中国的以南北轴线为依托的矩形网格等(图3、图4),这些城市在形态上都表现出一种物理的“力”的趋势。这一趋势“描述”了古代分形城市在美学上所表现出的难于言表的复杂性。这既应当是大自然的特质,也应当是判断城市美的可能方式。分形城市形态展现出一种特有的有序与无序的特定组合,会使城市如同自然一样展现出一种“模糊”美,但这种模糊性并不是源自内在的繁复无序,而恰恰是一种高度有机的秩序组合。

五、传统和秩序的回归

当下的城市景观现实是,后现代主义在否定现代主义的“机械秩序”的同时,刻意追求多元化与“混乱”,强调城市结构的开放、功能的叠合、形式的多样。这为城市的丰富性提供了新的可能,但是当“丰富”呈现一种“无序”时,就成为了真正的混乱。后现代主义这种希望通过为城市提供一个“激发刺激讨论”的模糊模式,允许每个城市公众独立参与的自发式城市模式,几乎不可能达到“不和谐之和谐”的目标,尤其是当社会的整体运作处于一种追求利润与效益最大化的生产过程之中时。在这种状况下,城市设计就必须发挥在城市形态“秩序”层面的“控制”作用——“秩序”是推进城市运转的根本,也是保证城市形态发展的连续性和城市景观完整的基本要素。今天的城市正是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统”和“秩序”回归的时代。

按照芒福德的论述,人类文明的每一轮更新换代,都密切联系着城市作为文明孵化器和载体的周期性兴衰历史。换言之,一代文明必然有其自己的城市。今天的理想城市形态,应该是自下而上的趋于完整性同自上而下的不断修正过程的共存,这种持续的复杂性构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城市。我们应该以一种新的方式去解读城市,从抽象结构的角度帮助我们去理解理想城市形态——其尺度的层级、连续性、自相似,以及可持续的变化与生长,这是一个完整而开放的体系。同时,这种方式又应当能够作为城市形态美学的构建方式,由此提出构建整体、连续、和谐的城市景观的方法。这是一种多元价值下的开放性的“城市设计”过程,秩序、文脉、尺度都是这一设计过程的重要内容。并且,其超越了理论化的纯物质性的表现方式——城市功能的转换、社会关系的影响,以及作为城市生活,这些既模糊又具体的內容,都试图被包容在这个开放体系内。

从城市形态建构与城市景观塑造的角度看——这也是“美化”的重要内容,城市形态的组织不但要高度复杂,而且应该整齐有序——这是所有生机勃勃的城市具有的一个共同必要因素。这些要素在几何层面上加以整合,并且形成连贯性,从而塑造了明确清晰的城市形态。并且,随着对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社会和环境灾难的进一步了解,人们重新认识到,城市价值应该回到更为整体的、稳定的和持久的城市形态上来。对于“秩序”和“传统”的回归,表明现代城市完全低估了街道在层级上的连续性、步行的尺度以及传统城市中承上启下的建筑风格等城市美学的价值。

(责任编辑:陈希文)

猜你喜欢

城市形态后现代主义分形
感受分形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分形之美
分形——2018芳草地艺术节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分形空间上广义凸函数的新Simpson型不等式及应用
高密度城市形态下的规划探索
抽象与现实
浅谈后现代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