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妙手生花

2022-05-30张萌

中华手工 2022年1期
关键词:花草娃娃剪纸

张萌

剪纸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一张薄纸、一把小剪,巧手翻飞灵气现。作为一种镂空艺术,剪紙给人以通透的感官体验与艺术享受。逢年过节,张贴剪纸,好一番热闹景象。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的民间剪纸艺术在各地都有不同的风格和特征,其中陕北剪纸独具一格,地域特色十分鲜明,“鲤鱼跃龙门”“凤鸟戏牡丹”“妇女捻线线”等风格独特的主题,深受当地人的喜爱。

对于陕西省艺术馆副研究馆员陈山桥而言,剪纸,就是他的一生。他在40多年时间里深入陕西农村,实地调研传统剪纸,并与民间艺人深入交流。在传统剪纸逐渐淡出大众视野的今天,保护好、传承好剪纸艺术,是陈山桥的心愿,同样也是当下传统工艺传承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这一次,我们在他的指引下,通过一幅幅画面生动、寓意美好的花草、动物、人物主题的剪纸,去了解一个地区的文化,去认识一个群体的生活,亦希望通过对剪纸图案的认知,激发人们动手剪一个花样的兴趣。

花草剪纸的造型特点、观念与艺术特点

人们将花草用于不同民俗活动,与不同花草、动物组合,组成了另外的寓意。如用于婚俗中,牡丹喻男,莲花喻女,或石榴喻男,桃喻女。花草在民间实际是妇女们创造的“象形文字”符号,通过不同花草的组合表达不同的思想情感,从而形成了民间剪纸独有的民俗文化内涵与造型特征。

在传统剪纸中,花草的应用都是以表达生殖繁衍、吉祥纳福观念为主题,以“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为原则,选取作者熟悉并与表现内容相对应的花草来表现寓意,传承着民族民间艺术传统的造型特征,以夸张、变形、复合、添加为法则。

花草剪纸的造型观念与艺术特点通常有几点,首先是变形夸张。传统花草剪纸造型不同于工笔绘画那样真实地反映自然形态的花草,而是把花草与纳福吉祥和生殖繁衍观念相联系,因而在造型上要求花要有根有子,形象结构必须完整,忌讳无根、无子之花,从而形成了花草的基本造型程式。

其次是概括省略。概括省略是剪纸最重要的艺术语言,在花草剪纸中,概括省略就是将我们观察到的自然形态的花草在不失其特征的前提下进行概括简化,省略或去掉某些不影响主体形象的枝节部分、重叠部分、遮挡部分,使主体形象更为突出。

最后是添加复合。添加复合是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一大特点,在花卉图案中应用更为普遍。

《凤鸟戏牡丹》

志丹 陈山桥藏

《凤鸟戏牡丹》是流传在陕北志丹的老花样。其中牡丹花瓣中套有菊花瓣,底部花瓣变成了尖耳子花瓣,显示出传统花样神奇的美感。花样左右对称,剪制时用折剪法剪出,先从花心下剪,一层层转着剪出,剪时注意处理好枝干与花的连接部位。

《喜鹊登梅》

河北三河 吕胜中藏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梅花被誉为“松竹梅岁寒三友”和“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是我国传统绘画、刺绣、剪纸所表现的主题内容之一。“喜鹊登梅”花样用单剪法剪出,剪制时先分别剪出花心、花瓣及枝干、喜鹊等。花瓣要剪得圆润流畅。

《瓶生石榴》

绥德 陕西省艺术馆藏

这幅剪纸中的瓶是孕育生命的母体,瓶中生出牡丹、石榴,运用的是石榴坐莲花的造型程式,表现出生殖繁衍的民俗文化内涵。此图用对折法剪出,用锯齿纹、圆孔纹和月牙纹3种基本纹饰装饰,又以锯齿纹为主调,使画面既统一又有变化,产生繁而不乱的艺术效果。

《金瓜果盘》

大荔 周呈祥藏

在剪纸中,石榴、桃、佛手、柿子、金瓜组成的图案称“五果花”,金瓜在其中喻“禄”。金瓜与桂花组成的纹饰寓意婚后生贵子,“禄”当在其中。“金瓜果盘”为窗花样式,多用于年俗和婚俗。其造型细腻精巧,阴剪、阳剪布局得当。

《青竹生枝》

秦都  郭佩青

竹枝挺拔修长、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四季青翠、玲霜傲雪,倍受人们的喜爱。民间剪纸中的青竹多突出竹节,寓意气节。枝多、叶多寓意儿女多。用对折剪法剪出,先剪出竹节纹饰,再用直刀法剪出竹叶和枝干。

动物剪纸的造型特点

动物是传统剪纸中的主题内容之一。它和剪纸中的花草一样,都是以“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为原则。作者在众多动物中选取与其表现内容相对应的动物,赋予其辟邪、纳福、繁衍、长寿、富贵、吉祥等民俗文化内涵,广泛应用于节俗、婚俗、生日寿诞以及巫术活动之中。如陕北春节贴虎以镇宅辟邪,生日寿诞剪蝙蝠喻幸福等,以寄托人们的情感,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祝福。

剪纸中常见的动物有狮子、老虎、龙、麒麟等瑞兽,有鹿、马、牛、羊、猪、狗、猴、猫、兔、鼠等牲畜,有凤、鸡、鹭鸶、喜鹊、大雁、小燕等禽鸟,有鱼、蛙、螃蟹、蛇、蝎子、蜘蛛、蝴蝶、蝙蝠等鳞介、草虫。

这些动物除龙、凤、麒麟外,都是在生活中常见的动物,经过民俗活动的长期应用与艺术实践,创作出千姿百态的动物形象,形成了动物剪纸的造型观念与艺术特点。

动物剪纸的造型观念与艺术特点

形象完整,特征鲜明是动物剪纸的首要特点。传统剪纸中的动物形象,保持着人类童年时期的造型观念,动物形象的塑造,以平面化的方法进行艺术表现,没有透视,没有遮挡,不管在什么姿态下动物的结构特征都要明确地显露出来。

牛、羊、马、猪、狗等哺乳动物,在大的体态结构上有其共性特点,如前胛、躯体、后股及四肢运动规律大致相似,但在形象特征上各有不同的外貌。这种不同的外貌是一种动物区别于另一种动物的标志。

如鹿的角杈、牛的犄角内收,羊的犄角外撇,马耳小、鬃长,驴耳长、尾较秃等,这些动物特征在剪纸时都要进行适当夸张,使其特征更鲜明,是牛是羊,是鹿是马,让人一眼就能认出来。

为了明确表现出动物的身躯特点,多做侧面处理。如长嘴的牛、羊、马、鹿、猪等动物多用侧面表现,而其双耳、双角,由于正面能较好地表现出动物的特点,又能用折叠法剪出,所以多用正面表现。

其次,夸张变形,复合重组也尤为重要。夸张变形、复合重组是传统剪纸的一大特点。民间剪纸中的动物形象之所以有较强的艺术魅力,其原因之一就是凸显了夸张变形、复合重组这一特点。如安塞剪纸大师曹佃祥剪的大公鸡,对鸡的头部进行了夸张,使其形象更为鲜明,而为了不影响鸡的翅膀,根据民俗寓意将其变成了云勾纹,对尾部和鸡爪进行了弱化处理。

我国传统动物造型手法非常浪漫,其显著特点就是在动物原型基础上进行夸张变形、复合重组,创造了自然界中没有的吉祥物,如龙、凤、麒麟等。龙的形象是以蛇为原型,集中了许多动物的特点,有鹿角、牛头、鱼鳞、鹰爪等。凤以雄鸡为原型,集中了山鸡、锦鸡、孔雀等禽鸟的特点。麒麟是以麋鹿为原型,集中了牛尾、马蹄、鹿角等。在传统动物剪纸中,妇女们完整地传承了夸张变形、复合重组这一造型法则,将动物与动物复合,动物与花草复合,如传统剪纸中的虎头鱼身、鸡头鱼身、人首狮身、人首鱼身、鱼变娃、蛙变娃、鱼钻莲、鸡探莲等造型。

复合重组的造型法则,不是随意组合,而是为表达特定的民俗文化内涵和寓意进行组合,如民间有鱼戏莲、鱼钻莲、莲变娃等反映生殖繁衍内容的剪纸。剪纸艺人们还将以上3种不同造型的纹样巧妙地复合为鱼钻莲变娃的图样。

《老虎》

延安 姬兰英

“虎是山中王,镇宅保安康。”在民俗文化中,虎是中华民族的保护神和吉祥物。这幅《老虎》造型夸张,形象威猛,仰头咆哮,四肢匍匐欲跃,尾巴竖起,是准备向前扑食的动态。剪制时从右耳下剪,依次剪出大形,剪出眼睛,剪出背和尾部的柳叶纹及后股部旋转纹,再依次剪出头、颈及身上的锯齿纹。

《龙》

富县 段金梅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吉祥喜庆的符号。在民间,龙纹样主要应用于喜庆节日和婚俗喜花之中,有“龙凤呈祥”“二龙戏珠”等主题纹样。这幅《龙》腾云驾雾,生动传神,头部用阴剪法剪出眼、鼻与鬃毛,龙身用阳剪法剪出较具象的鳞甲,四爪踏有祥云,表现出龙威严雄强的阳刚之美。

《金玉满堂》

天津 李红军藏

因为“鱼”和“玉”谐音,金鱼便成为“金玉”的符号。剪纸中常把金鱼与鱼塘或鱼缸组合,寓意金玉满堂。这幅金鱼造型较为具象,鱼鳍、鱼尾进行了夸张变形。金鱼用阴剪法表现,水草纤细、舒朗,用阳剪法剪出,这种处理使金鱼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人物剪纸在民俗活动中的应用

由于在各地俗规禁忌不同,传统人物剪纸的发展不像花草、动物剪纸那样均衡。如陕北的延安、榆林两地,民间忌讳剪人、贴人,认为窗子上贴个“小人”,一年都要被“小人”打搅,会事事不顺。还认为鬼怪常从窗子入室,侵害家人,窗子上贴人,意味着让家人挡鬼,这样会伤到家人。因而陕北的传统人物剪纸只限于婚俗的“抓髻娃娃”,端午节的“抓鸡娃娃”,春节用的“拉手娃娃”,巫俗用的“叫魂娃娃”等。20世纪80年代后,在各地文化馆美术干部的启发引导下,妇女们开始了人物剪纸的创作。由于有深厚的剪纸基本功,又不受传统人物剪纸造型规范的约束,她们剪人物时大胆夸张变形,创作出了一大批生活情趣浓郁、艺术个性强烈的人物剪纸。

传统人物剪纸在巫俗应用中有“拉手娃娃”“挡鬼娃娃”“叫魂娃娃”“燎疳娃娃”等,有辟邪、祛病、护生的民俗文化内涵。还有“扫天媳妇”“簸箕娃娃”“棒槌娃娃”等,有扫天祈晴的民俗文化内涵。“和尚娃娃”等则有祈雨的民俗文化内涵。

表现现实生活的人物剪纸多贴于室内的墙上,起到年画的作用,以审美为主,一般不贴在窗子上。

人物剪纸的造型要求形象完整,以平面化的处理方法进行艺术表现,没有透视,互不遮挡,不管在什么动态下人物的头部和四肢结构都要在大形中显露出来,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都要在大样中得以体现。

人物剪纸的风格

传统人物剪纸造型多受民俗与地域文化影响,在造型风格上或因人而异或因地域而异,人物剪纸大致有3种风格:首先是原创型风格。这类人物剪纸是由没有绘画基础,没有师承,又不大懂传统剪纸造型与技法的作者剪出的作品,特点是造型夸张、稚趣,装饰简洁质朴。剪时随意大胆,没有传统剪纸的程式约束,表现出一种天真的美感,保持着人类童年时期的造型观念。

其次为传承型风格。这类人物剪纸的作者从小受到传统剪纸的熏陶和教育,有深厚的剪纸基础。其特点是人物动态生动、优美、夸张,变形恰到好处,黑白疏密处理讲究,较好地传承了剪纸的语言程式。

另外,受画工和人文影响的风格。陕西关中的人物剪纸,有一部分是造型非常优美,刻画非常精致的人物剪纸。据调查,这部分剪纸多是文人或画工和妇女合作的剪纸作品。由于关中经济富庶,书香门第众多,加之富裕家庭的闺秀、媳妇大多有文化,有闲暇,她们请文人或画工起稿,然后自己根据剪纸的艺术程式剪成窗花。如朝邑的戏文剪纸酷似当地的皮影造型,人称小皮影剪纸。历史上的朝邑县(今大荔县东朝邑镇)经济富庶、文化发达,明清时,皮影戏非常兴盛,有“同朝皮影合阳线(偶)”的美誉。当地绘制雕刻皮影的艺人多,妇女们请雕刻皮影的艺人画稿,自己按画稿剪制,因而皮影戏的人物造型直接影响了当地人物剪纸的造型和风格。

《戏鸟娃娃》

安塞 张凤兰

“戏鸟娃娃”应用于端午节,亦称“艾娃娃”,有防疫驅瘟和镇五毒的民俗功用。这幅剪纸中娃娃的五官处理很有特点。剪制时取整张长方形纸对折,先剪出大形,再用阴剪和阳剪结合的方法剪出眼、鼻、口及衣裤上的纹饰。

《捻线线》

安塞 曹佃祥

这幅作品是陕西安塞曹佃祥的作品。《捻线线》是她在安塞创作班上的作品,釆用较写实的手法,表现一位农家妇女捻线的情景,人物造型单纯,阴剪和阳剪交替运用,图式丰富,对比强烈,特别是面部刻画,釆用了不合常理结构而又在画理之中的夸张手法。

《织毛毯》

黄陵 李竹英

这幅剪纸是陕西黄陵县李竹英的作品。《织毛毯》中的织机、人物和人物手中的梭子是组成画面的要素,造型较为具象质朴。人物面部用阴剪法剪出,而衣服、凳子和织机用阳剪法剪出。织毯梭子是点题的形象,只剪出大形,较为醒目地突出了画眼。

猜你喜欢

花草娃娃剪纸
剪纸
爱护花草
勿摘花草
花草春夏
三个娃娃一台戏
简易娃娃床
沉睡的花草园
剪纸
剪纸
剪纸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