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角下木材科学与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2-05-30陈雪琦郭明辉高振华

大学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陈雪琦 郭明辉 高振华

[摘 要]“课程思政”是高等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同向同行的育人体系,对培养新时代农林产业领军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东北林业大学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国家级精品木材学课程为研究对象,对工科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实施路徑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分析。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木材学;木材科学与工程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10-0092-03

引言

东北林业大学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双万计划”建设学科“林业工程”下设的本科专业,是将木材及木制复合材料的材料学基础与工程学应用有机融合的、林科与工科学科交叉的专业,旨在为国家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优秀的专业素养的卓越林科和工科专业人才。与此同时,基于我国的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我们的高等教育亟须把“思政教育”置于重要地位,以此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参与者。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高校应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明确了思政教育的改革方针,也即“课程思政”,这是实现立德树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路径[1]。东北林业大学以本科生国家级精品木材学课程为教学改革试点,开展以“课程思政”为着力点的教学改革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学校将木材学课程教学和高校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在“课程思政”视角下推动木材学课程教学改革,根据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特色,发掘思政教育与木材学课程内容的交叉融合之处,推动木材学课程教学与思政理论、品德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木材学课程教学与思政理论、品德教育同向同行的育人体系,给学生提供更有温度的木材学课程、更有热度的思政教育,这对培养出懂技术、擅思考、有温度、有热度的农林产业领军人才具有重要价值。

一、“课程思政”视角下木材学课程教学现状

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在高等教育培养过程中以木材科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为基础,以木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加工为重要内容。基于木材学、木材干燥学、胶黏剂与涂料、人造板工艺学、木制品工艺学、木材加工装备等理论课程,与实践结合,为木材加工等相关产业培养了大量专精的工程技术型人才。木材学课程作为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群的基础与核心,是学生认识、了解所学专业的第一步。课程以木材的生物形成原理基调为主线,介绍了木材的宏观、微观构造,物理、化学性质,识别与鉴定等专业基础知识。

作为林科、工科交叉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在课程思政的视角下,木材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体系设置偏重理论和分数,与实际问题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缺乏对学生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2.课堂教学内容与爱国主义精神、国家相关政策缺乏关联性,在课堂上缺少对学生家国情怀、生态环保意识的强化;3.课程教师一般更为注重专业知识的教学,容易忽视对学生工程责任意识、敬业素养和“工匠精神”的言传身教;4.课程教学方式往往较为传统和单一,难以带给学生最先进的科技前沿知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学习知识面。因此,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道德修养,在确保专业理论知识讲授和知识框架构建的基础上,应针对以上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挖掘学生辩证思维的潜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适时地在专业课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渗透”,使专业知识和与课程相关的思政教育能够有机融合,从而提升育人质量,提高学生的素养,为社会培养大有可为的新工科人才。

二、“课程思政”视角下木材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一)嵌入辩证思维,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在“课程思政”视角下,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在本质上是可以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木材学课程就是建立在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和辩证思考之上的。例如,在第一章“树木的生长与木材的形成”与第二章“木材的宏观构造”中,介绍了树木生长过程中外界环境气候、光照的改变和突发自然现象与木材的生长轮、早晚材等宏观构造特征和天然缺陷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第六章“木材的物理性质”一章中,介绍了木材的含水率,宏微观构造特征(如管胞与导管的轴向排列)对木材强重比、各向异性等物理性质的影响[2]。以上内容反映了事物内在的自然规律和运行机理,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点明木材学知识与知识中的辩证关系,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木材结构与性能的同时,从实例中洞悉客观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让学生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并在学生的头脑中构建唯物辩证思维的基础框架。

(二)针对实际问题,催生学生的“创新基因”

在课程中,可以针对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第七章“木材的环境学特性”和第八章“木材的力学性质”的教学中,在讲解木材化学组成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木材的一系列性能会给木材的应用带来哪些新的方向,木材的性能又会对其应用产生哪些影响;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这些缺陷与不足,如何设计出合理的、具有可行性的实验以验证其构想,并与实验课程相结合。在第九章“木材缺陷”的教学中,可以在讲解木材变色,虫害防治,木材防腐、阻燃,木材尺寸稳定化和强化等知识时[2],插入当今在学术研究中处于前沿领域的木材改性手段及其原理、应用领域的简单介绍,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对于木材功能性改良的创新想法。通过合理科学地设问,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对解决实际存在的技术难题、科研问题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勉励学生无论是在现阶段的学习、科研还是在未来的工作中都要保有创新意识,强调创新精神的重要意义。

(三)保护林木资源,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

中国传统道家思想讲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与马克思主义中所提到的生态伦理“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3]不谋而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4]。这也给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教学要求。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将林木资源视为根本,将林木产品加工生产与利用视为核心的“林业工程”类专业,更加要求专业课课堂和教师对学生生态文明观进行引导,巩固高校学生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在专业课堂上,可以把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融进木质资源开发利用的教学中。在教授学生如何低碳环保、可持续地开发利用林业资源的同时,向学生传递国家政策和我国林业资源现状,将林业资源和绿水青山、金山银山联系起来,引发学生对于节约林业资源、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思考。

(四)结合专业特色,融入“家国情怀”

中华传统文化离不开“木文化”。中国的古建筑通常以木结构框架为主体,古代能工巧匠们发明出了不使用胶黏剂即可接合各个木制家具、建筑框架构件的“榫卯结构”,木材的运用与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并一直延续至今日。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具有独特的专业文化内涵,对木材学蕴含的文化元素、文化内涵进行深度发掘,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认同感,树立社会主义文化自信[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木材科学领域的名家大家们,将中国的“木材科学”从零发展至今,学术水平赶超英美,立于世界一流水平。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人造板生产工业高速发展,从产能、技术、产品质量等多个角度来看,均已迈入世界最大人造板生产国行列。结合以上真实案例,让学生对现阶段所学的专业和未来所要从事的工作领域产生更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结合专业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专业课程教育中为学生埋下报国强国的种子。

(五)明确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敬业素养

在传统思政教育中,对高校学生责任意识、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早已在大一、大二的公共基础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工程伦理中就得以体现。我国高等教育对学生的“显性”思想道德教育已形成规模与体系,但却存在“隐性”教育缺乏、后劲不足的现象。因此,在“课程思政”视角下,教师在专业课授课中,首先要提升自身的敬业精神,并潜移默化地将责任意识、敬业精神融入课程教学中,以身作则,将自身行动化为影响学生的镜子,实现言传身教。例如,基于木材学课程中介绍的天然木材的可燃烧性、易病性和不可避免的天然缺陷,木材加工行业更要提高生产加工过程中对原材料存放的防火、防腐意识和对一些承重型结构用材的产品质量的严格把关,教师绝不能忽视对学生这些问题的教育。同时,学校也应开展关于工程伦理、敬业精神培养的专题讲座,通过讲座再次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敬业精神。

(六)利用课程实践,铸就“工匠精神”

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和工程实际紧密结合的工科专业,因此在理论课堂以外,课程实践和专业实训也是优秀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除理论课程之外,可与多样化的木制品加工企业合作,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使学生在了解企业真实生产情况的同时能够与企业的优秀技术人才近距离接触,让学生对所学专业和未来将要为之工作和奋斗的行业产生认同感,让学生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亲身感受到优秀技术人才身上那股不服输的“干劲儿”,那股力求完美的“精气神儿”。例如,在到吉林森工集团下属金桥地板集团实习的过程中,向学生介绍一代代金桥工人坚守岗位、爱岗敬业的事迹。基于对新技术研发的重视、对生产过程的严格把关,金桥工人成功地于2012年承接了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主席台1600平方米地板生产铺装工程,将金桥地板铺进了人民大会堂。用这些看得见的例子引导学生,使学生见证“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专注执着、求实创新”[6]的“工匠精神”所焕发出的生机与热情,将所见与所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其终身受用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未来职业发展道路上的行为准绳。

(七)利用新媒体资源,扩大学生的学习面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之下,东北林业大学依托已经形成体系的线上教育平台和“国家视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木材学)”,充分利用线上丰富的教学视频资源、图文资源,经由教师的精心筛选与设计,穿插于线上线下的专业课程中,通过网络上多样化的科普视频、短视频等带给学生更直观深刻的学习体验,这既有能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视野,又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全方位延展学生的学习半径。这些新媒体资源进行筛选,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每堂课结束前,教师为学生播放一段根据课程内容精选的短视频,视频可以是关于垃圾分类、关于使用公筷、关于节约粮食、关于爱国强国、关于传统美德、关于责任意识的,也可以是关于每个人的梦想与未来的,即对学生进行直观、高效的思政教育。这样,将课堂形式从教师单方面向学生灌输专业知识,拓展为更形象生动地带给学生更全面的素质教育、更有互动的精神交流、更有效率的思想道德培养。

(八)导入科技前沿,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现阶段,东北林业大学坚持高校教师科研、教学两手抓,为木材学课程授课的专业课教师,同时也是具有杰出科研成果的优秀科学家,这为在木材学课程中导入行业科技前沿、激发学生求知兴趣提供了先决条件。教师在讲解基础知识时,可以向学生展示与此相关的前沿科研成果和最新科研动态。例如讲解“木材的化学性质”这一章时,在介绍纤维素化学性质的同时,可以引入不同尺度的纤维素及其各类衍生物在材料学领域中所发挥的作用;介绍东北林业大学自主研发的无醛环保的大豆蛋白胶在人造板生产实际中的利用和其带来的经济收益与环保价值;展示数控中心机床在木质家具生产线上如何利用编程实现全自動生产。通过这些实例向学生彰显我国的科技强国目标,在学生中营造热爱科学、向往科学、凡事讲科学的良好氛围,促使学生形成擅于创新思维、终身学习的习惯,为我国“向着世界科技强国不断前进”[7]的目标奋斗。

三、结语

综上,基于东北林业大学国家级精品木材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在“课程思政”视角下推动木材学课程教学改革对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路径。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找到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专业基础课木材学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的教学改革方式和路径,明确具体课程体系设置、课堂教学内容、课程教师职责和课程授课模式,使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形成合力,对于林科、工科学生的“课程思政”模式建立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刘一星,赵广杰.木材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

[3] 杨德聚,贺安敬.马克思主义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4] 习近平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EB/OL].(2017-10-18)[2021-05-06].http://www.gov.cn/xinwen/2017-10/18/content_5232657.htm.

[5] 高伟,何远玮,徐开蒙.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轻工科技,2019(7):152-153,172.

[6] 胡洪江,田丰.“工匠精神”首次登上政府工作报告,为何总理如此看重[J].创新时代,2016(4):6-7.

[7] 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EB/OL].(2016-05-31)[2021-02-08].http://www.cac.gov.cn/2016-05/31/c_1118965389.htm.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