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歌剧女性形象研究
2022-05-30刘小雅
摘要:歌剧是一门将多种艺术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中国民族歌剧是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音乐体裁形式,是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和我国民族音乐需求增长的背景下出现的。中国民族歌剧中的女性角色占有重要地位,文章从不同民族歌剧中的女性形象、女性形象在民族歌剧中的价值以及女性形象核心演唱部分的演唱特色方面,分析民族歌剧中的女性角色形象。
关键词:民族歌剧;女性形象;音乐价值;演唱特色
中图分类号:J6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0-0-03
中国民族歌剧种类众多,其中人们耳熟能详的民族歌剧有《野火春风斗古城》《小二黑结婚》《江姐》《白毛女》等。《白毛女》是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歌剧。上述提到的民族歌剧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剧中的主要人物为女性角色,这些女性角色大多是一名革命者或英雄人物,这在中国民族歌剧中并不是巧合。通过刻画大量民族歌剧中的女性角色,体现出新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十分必要。
歌剧是戏剧的作品,“歌剧与我们所熟知的戏剧在许多方面都不太相同,歌剧最具特色的地方主是它是通过音乐对戏剧中的故事内容进行描述扩充。音乐为戏剧服务,音乐因戏剧而存在”[1]。歌剧中人物角色形象的塑造主要以戏剧中的人物形象为基础,剧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不仅仅具有简单的女性含义,更想要表达家国情怀、亲情、友情等内涵,是民族血脉和民族情感的象征和寄托。
1 中国民族歌剧中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
1.1 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中金环、银环的音乐形象
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选自我国著名作家李英儒的同名小说,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与敌人顽强抗争的故事。剧中的金环、银环二人虽是姐妹,但是性格截然不同,所展现出的音乐形象也有很大的差异[2]。
金环作为一名革命者,成熟、坚毅勇敢、不怕牺牲,但对人物的形象塑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剧情的深入展开,角色内心的情绪开始变化,人物形象也愈发丰满。例如,在唱段《永远的花样年华》中,旋律曲调和歌词中的比喻手法,体现出了金环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银环的音乐形象与金环完全不同,她温柔善良、性格纯真,同时又有一些幼稚脆弱。银环的形象同样随着剧情的发展不断变化。歌剧通过讲述银环初见杨晓东、杨母家送情报、狱中探杨母、击毙叛徒高自萍等情节,鲜活地展现了银环由少女成长为革命战士的过程[3]。
她们二人一刚一柔、一强一弱,形象十分鲜明。
1.2 歌剧《江姐》中江姐的音乐形象
歌剧《江姐》由长篇小说《红岩》改编而来,是我国经典的革命浪漫主义英雄史诗。歌剧并没有使用小说的原名“红岩”,而是将剧名改为本剧的主要人物角色江姐,由此可见江姐这一女性角色在整部剧中的地位。
该剧以江姐为主要人物,一共七场,全部根据江姐的行动推动情节发展。不同的剧情展现了不同层面的江姐,这也是整部歌剧的主线。剧中的反派人物莆志高、沈美斋等人都是为了衬托江姐的英雄形象出现的。其中唱段《红梅赞》《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五洲人们齐欢笑》等,更是直接展现了江姐的人物形象。
曲作者之一羊鸣曾撰文提到,江姐是“坚强的革命者:对党无限忠诚,对敌人无比憎恨,对同志无限热爱;她胸怀宽广,志气远大,一切以党的利益为重;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不怕流血,不怕牺牲;在敌人面前,不畏强暴,不管碰到任何困难,她总是临危不惧,从容不迫;她感情充沛而又细腻,是个外柔内刚的人”[3]。
1.3 歌剧《小二黑结婚》中小芹的音乐形象
“歌剧《小二黑结婚》是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作为教学实习而创作及演出的”[4],由赵树理的同名小说《小二黑结婚》改编而来,由田川与杨春兰执笔,马可、乔谷、贺飞、张佩衡四人作曲,是中国新歌剧发展时期的优秀代表作之一。该剧主要讲述了一对农村进步青年的婚姻,以剧情的发展体现出这一时代新思想与旧规矩、新民主与旧封建之间的斗争,反映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主题。
相比前文提到的女性角色人物金环、银环姐妹二人以及革命英雄江姐,剧中的小芹只有18岁,她个性纯真但内心强大,聪明勇敢,向往婚姻自由,敢于同封建旧思想作斗争。她虽然不像前两个歌剧中的人物角色一样是为国家、为人民奉献自身的“大我”,但她代表了那个时代进步女性的“小我”,这个“小我”在当时的环境下更具有现实意义。
2 女性形象在中国民族歌剧中的价值
2.1 中国民族歌剧通过女性形象塑造戏剧典型
我国民族歌剧《洪湖赤卫队》中的选段《洪湖水,浪打浪》的音乐素材在我国传统戏曲花鼓戏的基础上改编而来。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旋律、曲调、节奏、唱腔等都具有十分浓郁的河北梆子气息[5]。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离不开我国戏曲音乐的贡献,在歌词、旋律、唱腔上都给予了很大的帮助,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民族歌剧对戏曲音乐传承的作用。
从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历程来看,塑造女性角色的歌剧都是在戏曲音乐的基础上改编发展而来的,女性形象的塑造是我国戏曲音乐与民族歌剧融合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这种戏曲与民族歌剧的融合充分借鉴了戏曲文化当中的女性角色文化,使民族歌剧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2.2 中国民族歌剧通过女性形象反映社会现象
中国民族歌剧以女性形象为主的形式是社会发展产生的结果,时代的进步和政治思想的变化使审美文化不断变化,这促进了以女性形象为主的民族歌剧的蓬勃發展,展现出了近现代中国文艺发展的特殊性。中国民族歌剧一方面走出了政治功利化遮蔽人性化的老路,另一方面也不是完全欲望化的刻画,而是按照将人放到特定的历史境遇中,既保留了其政治文化意义,又符合当下人们的审美观念,歌剧本身的文本意义获得了新的增值。“不但彻底摆脱了政治方面以功利为主忽略现实社会中人性的问题,也不再仅仅描述个人私欲等方面的行为。它将女性角色摆在了特定的历史时期当中,不仅体现出政治化的概念,也更加符合人民大众的思想审美。”[6]
例如,《洪湖赤卫队》中的韩英、《江姐》中的江姐等所表现的就是不怕苦难、不怕斗争的革命女性英雄形象,也有像《小二黑结婚》中的小芹,所表现的是新时期女性的思想解放和个性独立。民族歌剧越来越重视女性角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女性的刻板思想得到转变。在很长一段历史时间内,我国推崇男尊女卑的封建男权思想。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思想不断解放,女性社会地位不断提升,民族歌剧中出现了大量的女性形象。
2.3 中国民族歌剧通过女性形象展现中国精神
中国民族歌剧是在西方歌剧的基础上诞生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中国民族歌剧吸收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发展和完善了自己的表演技巧,慢慢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歌剧。中国民族歌剧通过女性形象进一步体现中国精神。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其孕育了独有的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中国民族歌剧中的女性角色形象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她们都拥有悲惨的命运和不怕苦难、不怕斗争的坚定信心。例如,歌剧《江姐》在唱段《红梅赞》中就展现出了她作为一名革命者对胜利的坚定信念和不向黑恶势力低头的高贵品质。歌剧对人物形象的描述和对女性形象的使用,展现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爱国主义革命精神。“我国的民族歌剧要与民族文化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并继承发展我们的民族精神。弘扬和发展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华儿女肩负的责任。”[7]
3 中国民族歌剧中女性形象核心唱段的演唱特色
3.1 中国民族歌剧中女性形象的唱腔特色
“润腔是我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中的一种独特演唱技巧,主要是指在原谱的基础上填充一些非正常音形式的装饰音,这些装饰音不论音的高低还是时值的长短,都有很强的随意性。”[8]润腔的主要功能是对曲谱中所出现的装饰音进行巧妙的处理,使用特有的民族演唱方法,进行不同风格的变化,以便在演唱時更好地解决部分字音发声困难的问题,让整个声腔听起来更加自如灵动、富有韵味。同时,这也可以解决作品旋律曲调过于单一而导致情感抒发不够的问题,在歌剧的演唱过程中,对演唱者来说,是否使用了润腔技巧十分关键。
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中金环的唱段《永远的花样年华》在谱子的呈现中并没有出现太多的装饰音,但是在聆听这一段演唱时能发现,不管哪个版本,都会使用润腔的技法对旋律进行润色。使用润腔技法不仅能使演唱歌词符合语言的音调韵律,还突出了金环这一女性形象的悲惨命运,塑造出女儿家人物形象的凄美感。
“汉语当中的修辞写作手法和演唱艺术当中的润腔手法十分相似,修辞手法是对言语作品的美化装饰,而润腔的技法则是对声音进行美化,声音和语言文字都只是一种工具,这种工具只有通过修辞和润的加持,才能成为艺术。文学作品倘若失去了修辞的写作手法,所形成的作品最多只是单纯文字的排列写作,无法打动人心。这就如同在声乐演唱当中需要润腔的演唱技法一样,只有恰当地使用润腔,才能更好地展现音乐作品的美。”[9]
3.2 中国民族歌剧中女性形象演唱的咬字特色
中国民族歌剧和我国的器乐作品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但是相比器乐作品,民族歌剧中最具魅力的部分正是作品中旋律曲调与歌词韵律相结合所产生的美感。声音的音色、唱腔的使用方法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歌词中的美感,因此演唱时要想更好地把握歌剧及声乐作品的韵味风格,吐字发音是十分关键的部分。
中文不同于其他语言,其特殊性在于独特的声调音韵。在咬字发音时,对声调的掌握十分重要,如阴平、阳平、上声等,要通过不同字音声调的高低强弱、升降曲直等体现出汉语的独特韵味。
歌剧《江姐》对咬字发音的要求非常高,特别是对歌词咬字中的字头、字腹、归韵等的要求。唱段《红梅赞》中的歌词部分就出现了大许多的开口音“彩”“开”“踩”“来”等,在演唱这些开口音时,咬字处理十分重要。演唱者在演唱时必须做到归韵自如,通过快速改变咽口形状,达到归韵的目的,这样可以让声音更加圆润统一,由此体现出江姐作为一名革命者英勇不屈、坚韧不拔的精神,从侧面展现出她在自己丈夫面前的温情,这对江姐这一女性形象的塑造具有关键作用。
“声音的美从属于歌词的表达,字为腔之质,腔为字之文。”[8]如果在演唱时失去了汉语对咬字的独特追求,就会缺失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声音美,也就会失去中国艺术中最具魅力的那一部分。
4 结语
中国民族歌剧一开始向西方学习,后来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风格。从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十分重视对女性角色形象的塑造。她们大多有悲惨的命运,但她们不怕苦难、敢于斗争,仿佛一面镜子,通过自身形象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民族歌剧从最初关注女性形象的外在表现形式,发展为把她们表现为革命英雄的形象,最后逐渐将注意力转移到写实生活中,更加注重描述普通大众的内心动作和心理冲突。对女性角色形象的大胆尝试,改变了中国民族歌剧人物角色单一的情况,展现出了新时代女性的多样美,为民族歌剧的发展打开了一扇全新的门。中国民族歌剧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歌剧的创作和表演借鉴了中国戏曲的诸多成分。在演唱方面,它从戏曲中融合了许多演唱方法和技巧来表现和丰富自己;在表演方面,它融合了传统戏曲中的身段、道白等表演技巧。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初期,通过借鉴西方歌剧的表现形式和艺术内容,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要找到最适合中国民族歌剧未来发展的途径,还是要回归中国传统艺术形式,既要充分了解和积极吸收中国传统戏曲及其他传统艺术文化的艺术精华和文化内涵,也要形成自身艺术风格,构建自己的艺术体系。现阶段,以女性形象为主人公的歌剧陆续出现,要不断发挥女性角色在民族歌剧中的作用,推动民族歌剧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璇.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女性音乐形象探析[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0.
[2] 胡晓阳.浅析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主要人物形象塑造[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3] 羊鸣,姜春阳.歌剧《江姐》音乐的创作[J].人民音乐,1965(4):25-27.
[4] 马可.在新歌剧探索的道路上:歌剧“小二黑结婚”的创作经验[J].人民音乐,1954(1):6-12.
[5] 陈音池.中国民族歌剧中的女性文化解读[J].作家,2015(16):173-174.
[6] 彭梅.中国民族歌剧中女性形象塑造的人性回归:写在中国首届歌剧节开幕之后[J].人民音乐,2012(5):44-45.
[7] 张荣家,王静.中国民族歌剧中女性艺术形象展现的中国精神[J].艺术家,2022(7):158-160.
[8] 杨曙光.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J].中国音乐,1997(3):67-69.
[9] 梁佶中.民族声乐的润腔艺术[J].民族艺术研究,2004(5):48-53.
作者简介:刘小雅(1994—),女,江苏徐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美声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