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论 对儿童养成教育的启示
2022-05-30邢容
邢容
[摘 要]儿童养成教育不仅要关注外在行为习惯的培养,更要关注儿童发展的心理及生理需求。儿童养成教育建立在健全健康的人格发展之上,也是实现人格道德价值的基本途径。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从性心理需求的角度论述了个体人格结构的建立。基于此理论探讨儿童养成教育的本质,可以为探索更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方式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人格发展阶段论;养成教育;儿童身心发展
养成教育是指对人所应具备的最基础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包括思维方式、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生存能力以及健康体魄的培养。[1]它以终身教育为特点,以良好习惯为产物。我国清代王夫之说“习子童蒙,圣功也”,即强调幼年教育的重要作用。如何培育儿童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开展符合儿童心理需要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养成教育,是儿童期教育的重要内容。
弗洛伊德对儿童期人格发展进行了完整系统的阐释。其理论核心是儿童早期经验和彻底解决心理冲突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人格发展的进程和成年人的人格特征。[2]他认为,初期人格模型的塑造在个体早期的心理发展阶段就已经基本完成,如果早期心理发展失调,则其各个阶段人格的发展极易发生障碍。因此,儿童期养成教育的实施更应该注重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和其内在规律,将养成教育同儿童发展原理相结合,探索更契合儿童需要的教育模式。
一、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概述
弗洛伊德作为心理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心理学家,他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发展从本能论的角度进行了独特解释。在他看来,人所有活动的本质动力是生物属性的本能冲动,其中以性本能的冲动为核心。所谓性本能,是生命本能的核心力量,能量集聚在本我中,是由人体性原欲转化而来的心理能。这种追求满足的本能,是一切心理活动和社会行为的本源。[3]个体与生俱来的性本能及其能量力比多的作用构成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系统,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个体早期人格发展会经历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青春期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存在不同的关键点,该时期性心理获得满足和释放的经验决定了个体成年后的人格特征。0-1岁口唇期:口唇快感的满足有助于形成乐观、慷慨、开放和活跃等性格,而口唇期的压抑则会造成成年后依赖、悲观、被动、猜疑和退缩等性格倾向。1-3岁肛门期:肛门排泄活动如果不加限制,成年后性格倾向于不讲卫生、浪费、凶暴和无秩序;肛门排泄活动如果严加限制,成年后性格倾向于爱清洁、忍耐、吝啬和强迫性。3-5岁性器期:儿童通过依恋异性父母排解性心理需求,如果这种情结获得正当的解决,儿童就会认同父母的价值观念,与年龄、性别相适应的许多人格特征也在此时开始得到塑造。[4]这三个阶段是个体人格发展最重要的阶段,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在他6岁的时候就已经固定下来了。[5]5-12岁潜伏期:此时儿童对环境的关注更多,性心理需要处于潜伏状态并一直延伸到青春期才发生改变。12-18岁生殖器期:此时个体进入青春期,性心理成熟地发展为异性恋,人格发展也逐渐成熟。
弗洛伊德认为,当儿童的性心理需求受到抑制和阻碍,人格的发展就会发生障碍,出现固着现有发展阶段或倒退到较早发展阶段的现象。[6]因此,儿童期的养成教育要顺应儿童心理本能发展的需求,引导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儿童养成教育与人格培养
所谓养成教育,是指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长期的培养和训练下, 受教育者能够逐渐通过自我控制而形成不需要外部监督就能表现出的良好思想素质、心理素质、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7]其目的在于从行为习惯到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整体塑造。“少成若天性, 习惯如自然”,儿童期养成教育将影響个体的一生。中国自古以来的养成教育倡导培养圣贤品格,重视伟大人格的教化作用,更注重童蒙期高尚情操的熏陶作用。从幼年的纯真无邪到成年的厚德载物,从小我到大我的精神升华,人格精神的孕育与升华形成了中国人“天下为公”的理念,崇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富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为人原则,“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志,“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雅量。[8]这一切优良品质的培养都基于儿童期的养成教育。
但行为习惯往往是内在心理素质的外在表现,这种从行为到思想、价值观到道德品质的全面提升需要个体内在更为复杂心理能力的塑造。这个过程体现了人格养成的路径,人格可以通过外在教育的干预达到内部矛盾的升华。弗洛伊德用儿童时期自我矛盾的升华作用解释了人格的塑造。他认为,自我在性本能需求与压抑中寻求本我与超我的平衡,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加工活动实现了个体知、情、意、行水平的提高。儿童的人格雏形需要在这种矛盾运动过程中给予恰当引导。在各阶段的人格发展中,性本能的释放一旦受到抑制,自我同本我、超我的平衡机制即被打破,就会产生心理冲突,个体会陷入做事标准和价值评判的矛盾并因此感到痛苦。如果这种压抑不能得到有效排解,成年后的人格就会表现出不健全,并限制其道德水平的发展。因此,养成教育离不开人格的建立和发展,人格发展各阶段的心理需求应该被关注。
三、基于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的
儿童养成教育路径
1.由知化行,实现科学育人
(1)现行养成教育的弊端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与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对儿童的教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也使儿童教育更易陷入精心养育、过度看护的误区。在我国当前的主流家庭结构中,孩子是家庭生活的核心,孩子的成长被投入过多关注。这种全方位的关注造成了看护者过多干预孩子的自主活动,儿童更多本能的活动需求被家长替代甚至剥夺。而对于幼年个体来说,生活体验不足往往会对其后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基于此,家长有必要通过科学的养成教育知识扭转盲目教养的局面,系统、全面且有针对性地了解儿童教养模式。
(2)基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科学育人方式
从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来看,人格的发展需要经历两重考验。一是实现基础层面的人格健康健全发展,二是实现从健康人格到超我的道德超越。健全人格的健康发展重点在于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性需求按阶段、有重点地培育。从现行养成教育的误区来看,养育者亟需转变教育观念和具体的教养方式。例如,对生命初期的婴儿(0-1岁)最好进行母乳喂养,为其提供发展口唇经验的玩具等,即为婴儿提供充分的用嘴巴探索世界的机会;对先学前期幼儿(1-3岁)应尽量去除对尿不湿的依赖,训练儿童的排便意识,使幼儿肛门感官得到满足;学前期幼儿(3-5岁)的父母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陪伴,引导儿童与父母正确的交往方式,帮助孩子完成恋父或恋母情节的过渡;小学生(6-12岁)的父母应帮助儿童正确认识异性,并建立与异性交往的正确方式,为青春期的教育做好准备;进入青春期(12-18岁)后,儿童的身体和性的发展已经基本成熟,其性心理需求已经转移到异性吸引,父母应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身心认知,帮助他们协调好与同伴及异性的关系,引导他们学会理性梳理自己的情感,规范行为。
2.从养到成,完成从行为习惯到道德品质的塑造
养成教育目标的实现表现为思想性在行为上的道德体现,通过顺应儿童心理发展需求的教育,实现儿童自我发展的超越、道德品质的提升和行为实践的规范。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认为,人格结构中的道德良心和自我理想部分化身为个体心理发展中的超我形象,处于自我发展的最高阶段。它以道德价值判断的形式运作,维持个体的道德价值感、回避禁忌。[9]超我为精神的主要成份,多半无意识,少半有意识,产生于自我对父母、教师或其他权威的劝告、威胁、警告或惩罚所表现出顺从或抑制,反映出了父母的良心和社会准则,有助于个体通过性格形成和保护自我来克服过胜的本我冲动。[10]因此,养成教育的基础在于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塑造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的成功需要个体由行为上升到思想的道德价值观的塑造。
从行为习惯的养成到道德层面的升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伴随个体的终身发展。随着儿童身体和心理的逐渐成熟,对自我认知水平的提高,他们对自我的把控也越来越灵活。儿童身心发展所表现出的行为越来越符合社会准则,道德价值感逐渐提升,同时表现出更高层次的道德品质,个人角色在社会化中也体现出更多的文化色彩。
总之,教育者应重视儿童每一个人格发展阶段的心理需求,用科学的生理心理学知识提高学生对身体与心理的自我认知水平,并为其提供释放心理压力的环境和方法,让儿童在认识与实践中可以对自身的心理发展实现自我调节,实现社会规范、伦理道德、價值观念的内化,追求更加完善的超我境界[11]。
参考文献
[1]杨子厚.论等待教育的缺失与补偿[J].教学与管理,2011(36):17-18.
[2]李静.民族心理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5):363-364.
[3]厨川白村.出了象牙之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4]刘芳.儿童早期经验的重要性及对策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06(02):115-116.
[5]付外仁.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兼评西方人格理论[J].阴山学刊,1992(02):27-34.
[6]阳德华.弗洛伊德的儿童精神发展理论评价[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8(05):70-74.
[7][8]郭航鸣.高职院校养成教育的特殊性及策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07):96-98+106.
[9]赵小庆.劳伦斯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心理体现[J].文学教育,2013(11):30-31.
[10]黄睿清,于天.走进封建妇女的内心世界——冯梦龙《喻世明言》中王三巧之心理人格解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1):71-72.
[11]李建华.论道德的自我性[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4):5-17.
(责任编辑 姚力宁 校对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