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的区域化实施
2022-05-30张璇
张璇
[摘 要]课后服务的实施与开展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关键一环,对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增强教育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北京市顺义区小学课后服务的实际开展情况,总结了区域小学课后服务实践的特色做法,剖析了课后服务实施中反映出的问题,提出明确课程内涵、构建课后服务育人目标体系、关注教师情绪变化、完善资源共享机制等优化课后服务的实施策略,以期为区域小学课后服务质量的提升提供实践思路。
[关键词]“双减”政策;课后服务;课程化实施;
2017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对课后服务的主渠道、自愿原则、服务内容、保障安全、经费来源、考评监管等做出了详细规定。[1]2018年,北京市教委出台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课后服务的指导意见(试行)》中提到:自同年9月起,北京市开始在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全面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2]2021年6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广部分地方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有关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的通知》,提出了关于推进课后服务工作的四条建议,即推动课后服务全覆盖、保证课后服务时间、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强化课后服务保障。[3]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对课后服务时间、质量、渠道、资源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截至目前,北京市各小学校课后服务基本上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精”的发展阶段。为更好地了解小学课后服务实施现状,在此将基于北京市顺义区小学课后服务的实际开展情况,总结区域小学课后服务工作亮点和典型经验,进一步分析区域小学课后服务的实施困境,探讨推进课后服务的举措,为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提供实践思路。
一、小学课后服务推进的区域思路
梳理知网相关文献发现,对我国课后服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课后服务政策发展历程、课后服务现状调查及课后服务模式研究等方面。从政策发展来看,我国课后服务经历了需求导向的初创阶段、地方先行的发展阶段、政策统合的繁荣阶段三大历程。[4]从课后服务现状调查来看,我国课后服务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课后服务在发展程度、发展路径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不同,[5]并在校内师资、制度制定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6]。在課后服务的开展模式方面,各地结合校内实际情况探索形成了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课后服务,如贵州省“1+x”模式[7]、上海市四种课后服务模式[8]、合肥市“弹性离校、自主点单”的课后服务模式[9]以及山东省三种课后服务模式[10]等。基于对国内学校课后服务实践探索的研究及区域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北京市顺义区小学以“三化提质”为核心设计了区域课后服务方案,即从课后服务智能化管理、社团活动课程化实施、课内外资源一体化应用三个维度开展区域小学课后服务实践探索,从而提升区域小学课后服务质量。
二、推进小学课后服务的实践举措
1.小学课后服务的普遍做法
(1)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实现课后服务“选课走班”管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为了实现小学生在课后服务中的个性发展,各学校的课后服务工作遵循以学生需求为主的原则,采取“选课走班”的方式进行。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呈现两种“选课走班”样态:一是“先定后选”,即利用小程序发布学校课后服务的总体安排,包括内容、时间、地点、授课教师等信息,由学生自主选择要参与的课后服务内容;二是“先研后定再选”,即学校利用问卷星等工具对学生参与课后服务的内容需求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确定学校课后服务开设的课程,再利用网络平台发布课程,最终由学生自主选课。例如,西辛教育集团从服务学生家长的角度设计选课走班模式,利用小程序发布社团种类、内容、上课地点、授课教师等信息,由学生自主选择周一到周五要参加的社团活动;光明教育集团选课前先发布选课信息调研,充分了解学生的课程需求,确定开设课程的内容及数量,之后组织教师结合擅长的领域、学生的需要,利用合作平台提出报课申请,学校审核通过教师的课程后,再利用网络平台(如公众号)发布课程,最后由学生进行正式选课。
(2)以课程化思路推进为主,服务内容多样化
为了使课后服务内容更有目的性、计划性和系统性,各学校多以课程化的思路推进课后服务工作。按照课后服务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服务内容形式,将课后服务时间(下午3:30后)大致划分为三个时段:第一时段的服务内容为课业辅导答疑,主要以自然班为单位开展,核心任务在于指导学生完成作业;第二时段的服务内容为素质拓展,以学生个性发展为基本原则,面向不同年级、不同学生开设社团活动,目的在于分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三时段主要指下午5:30之后的时间,主要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延时托管服务。各学校开设的课后服务内容均体现了“双减”政策的价值导向,即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3)开展对课后服务的满意度调查,充分关注服务对象的体验
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解决家长下班晚和学生放学早的冲突问题,进一步发挥学校的教育服务功能。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学生家长是学校课后服务的间接服务对象。调研发现,各小学均通过不同形式或手段(如致家长的一封信、问卷调查等)向学生及家长征集了意见,充分关注学生和家长的课后服务体验。例如,裕龙第二小学(以下简称裕龙二小)通过问卷星对学生和家长进行课后服务满意度和需求的调研工作,结果显示家长对学校开设的文化类、语言类、体育类、艺术类课程服务很满意,对增设运动、科学探究课程充满期待;西辛教育集团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及时了解家长及学生对课程内容的需求,并对已开展的课后服务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及家长对课后服务满意率达到94%;牛栏山第三小学(以下简称牛山三小)在期末问卷调研结果中发现,家长满意度达到98%,特别是对作业辅导时段满意度最高。
(4)学校课后服务以学校独立实施、学校-校外机构(教育、办学)合作模式为主
从课后服务工作的实施主体角度看,目前顺义区各小学课后服务实施模式以学校独立实施、学校-校外机构合作模式为主。学校独立实施的课后服务模式的最大特点在于课后服务内容均由学校教师设计、开发与实施。这一模式保证了课后服务内容的科学性、专业性,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对教师的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也提出了更大挑战。为解决这一问题,各小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均引入校外机构教师作为学校课后服务的补充实施主体,如校外教育机构(少年宫等)及校外办学机构(第三方教育机构)的教师,丰富了学校课后服务的实施主体。
(5)制定课后服务课程方案,严格把控课后服务课程管理
按照区域“一校一方案”要求,各小学均制定了学校课后服务课程方案,严格把控学校课后服务课程化实施的各个环节。同时,从教师个人、年级组到学校整体层层进行课后服务课程申报、审核等过程管理,最终形成学校课后服务总课表、年级课表及学生个人课表,在课后服务课程化管理上呈现精细化的过程管理等特点。例如,北京教科院附属顺义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教科院附小)以课程申报、学校审批、年级课程宣讲会的手段進行课程管理;马坡中心小学(以下简称马坡中小)出台了课后服务工作实施方案、课后服务工作管理制度、安全应急预案、课后服务课程表等一系列方案措施,还制定了专项考核制度,从工作纪律、服务质量上进行全方位考核,另随机或者定期进行学生学习成果展示以保障服务质量;天竺第二小学(以下简称天竺二小)通过“校社招募、家校社比选、按需初拟课程菜单、考核评价” 四阶段进行课程管理。
(6)完备课后服务应急保障条件
课后服务工作质量的高低依赖于课后服务条件的保障程度。现阶段,小学课后服务工作开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师资不足,即课后服务实施人员灵活性不够。为此,各学校积极探索盘活校内师资的有效措施,如鼓励教师发挥个人特长优势提供课后服务、采取激励评价方式、领导干部、骨干教师应急顶岗等,保障课后服务课程师资力量充沛。
2.小学课后服务的特色做法
(1)将课后服务融入学校教育教学整体规划
在课后服务课程化推进过程中,部分小学将课后服务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整体规划,将课后服务课程目标与学校课内育人目标相联系。例如,中关村第一小学顺义学校围绕学校“活力教育”,开设了课后服务“活力教育五维素养”课程,包括品德与生活素养类课程、语言与人文素养类课程、艺术与审美素养类课程、科学与信息素养类课程、运动与健康素养类课程;光明教育集团围绕“语言与人文、品德与修养、科学与信息、体育与健康、艺术与审美、劳动与创造”六个维度,构建了适合不同年级的拓展类课程,与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统整在学校的“光明”课程体系内。
(2)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设计课后服务内容
学校课后服务的内容设计要关注和思考课内和课后的关系,要思考以什么样的内容载体组织课后服务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学校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进行课后服务设计,同时凸显特色,内容范围涵盖传统文化、科学教育、体育竞技、劳动实践等各个方面,既满足了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也体现了与相关文件政策要求的高度一致。例如,在传统文化方面,教科院附小聘请民间艺人开展剪纸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空港小学创建戏剧社团,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特点设计故事剧本。在劳动教育领域方面,东风教育集团本部校区依托学校育人理念、育人目标设计了“五融合”劳动教育实践课程群。在科技教育领域,裕龙二小开设了创客课程、疯狂博士、STEAM课程。在体育竞技方面,天竺二小将每周五确定为无作业日,在课后服务时段设计了校园吉尼斯运动项目挑战活动。此外,还有个别学校在综合考虑课内和课后的基础上对课后服务内容进行了设计。例如,高丽营学校以融通性的学科拓展课程和个性化的兴趣特长课程相结合,构建了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其中学科拓展课程在语数外三科采用“课业辅导+学科拓展”的形式开展,个性化的兴趣特长课程以主题教育课程(育德)、科创活动课程(育智)、体育竞技课程(健体)、文化艺术课程(育美)、综合实践课程(育能)进行。
(3)统筹各方力量,以多种形式助推课后服务课程化实施
目前,顺义区小学的课后服务实施模式除了两种主流模式外,个别学校也尝试将家长资源、高校资源、社区资源等引入课后服务。主要呈现了以下几类模式:学校-家庭-社会合作模式、学校-家庭-高校合作模式、学校-家庭-校外机构合作模式。例如,李桥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李桥中小)采用学校-家庭-社会合作模式,与北京公共安全体育馆协商开展生命教育、安全小讲师培训,与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矿产资源研究院牵手,请专业团队走进校园开展科普大讲堂活动,邀请有专业背景的家长志愿者定期开展家长大讲堂活动;港馨小学校内82名干部教师根据自身特长设计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课程,各班招聘有特长的家长志愿者开设实践类的兴趣小组,同时整合社区、武警部队、生态农业基地、啤酒厂、石园街道等周边资源,开展学生志愿服务、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等实践活动;高丽营学校扩展了课后服务的学习空间,如消防救援站、京东物流园区等。光明教育集团采用学校-家庭-高校合作模式,开设了“家长课堂”,宣讲“百职百业”,联手北京城市学院开发艺术、朗诵等课程。天竺二小采用学校-家庭-校外机构合作模式,鼓励教师依据自身特长开发课程,并通过问卷形式了解家长的参与意愿,筛选出12节家长课程,同时也聘请校外机构教师加入课后服务课程。
(4)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课后服务全过程
如何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是现阶段学校开展课后服务需要思考的问题。目前,绝大多数学校仅依托问卷星等方式进行数据反馈收集,个别学校借助第三方开发课后服务管理系统,探索信息技术在课后服务全过程的应用,包括依托智能班牌监测学生课后服务参与情况,尝试借助“互联网+”智能设备实现课后服务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及对课后服务整体情况的反馈评价等,这种运用不仅提高了信息技术在学校课后服务中的管理效能,还为课后服务的实施开展提供了数据反馈支撑。例如,空港第二小学开发了课后服务智能管理平台,拓展了选排课系统;通过“互联网+”智能设备实现远程双师课堂;借助智能班牌,通过刷脸、刷卡两种途径实现课后服务智能签到、离校告知;家长和学生依托平台系统进行评价,教师也可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
(5)构建学校课后服务课程评价体系
在课后服务的课程化管理中,一些学校构建了较为完善、系统的课后服务课程评价体系,探索了多主体、多方式评价的实践行动,并将评价结果运用到课后服务工作中,作为课程改进的重要依据、绩效奖励评价参考等。例如,东风小学教育集团裕龙校区在课程评价方面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评价作用,以过程评价和达标评价相结合。裕龙二小每日安排多名中层干部巡视课后服务开展情况,并与班主任、学生进行访谈,完成过程性评价;期末中后期,通过网上调研征求学生、家长的意见,完成满意度调查;年级间以“我来亮相”的形式展示课后服务的实际获得。光明教育集团将过程评价与达标评价相结合,实施中通过进班听课、融合系统巡课等方式,依据评价标准对授课教师的工作态度、课程效果等进行评价,并在课程实施一个阶段后通过课程展示、学生调研问卷等方式对课程进行终结性评价,对学生喜欢的课程、喜欢的授课教师通过校长奖励基金给予表扬与奖励,激励教师积极参与课后服务。
(6)发挥学校办学优势,统筹校内外资源,拓展课后服务育人空间,实现资源共享
各学校还结合办学性质和特点,充分发挥学校地理位置优势,将课后服务的实施场域拓展到了校园之外。调研发现,集团化办学性质的小学、九年一贯制学校及周边资源丰富的学校在课后服务资源供给方面表现出一定优势。集团化办学的小学可将课后服务资源在各校区内共享,实现课后服务资源的横向利用,如光明教育集团通过开发李各庄校区的劳动教育基地,使光明校区学生有机会走进田间地头开展生产性劳动;九年一贯制学校通过调用不同学段的教师、专业教室等资源实现课后服务资源学段间的纵向共享,如高丽营学校统筹安排小学部、初中部的教师,有效实现了课后服务课程的学段衔接;另有学校借助或整合周边资源,拓宽课后服务实施场域或引入校外人力资源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如东风小学教育集团本部校区依托少年之家、体育局场馆、滑雪场等,联动区域内所驻部队、社区教育和专业教师开设游泳、跆拳道、快板等各类精品社团20余个,引进正规、成熟的三家社会机构进入校园,丰富课后延时活动,提供项目20余种;李桥中小整合校内场地资源,利用专业教室、进行操场改造、创建科技体验馆等,挖掘学校周边资源,利用东郊湿地公园、首都国际机场等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7)注重培养校内教师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
校内教师是小学课后服务的实施主体,其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对课后服务质量具有重要影响。为此,一些学校也积极探索了开展教师培训的有效措施。例如,牛山三小组织教师培训,指导教师进行课程整体设计;东风小学教育集团建新校区邀请北京私立汇佳学校双语融合部校长为全校教师做课程指导培训;牛栏山一中实验学校小学部制定了《课程管理指导手册》《课程实施工具指南》等,为教师课程设计与实施提供指导。
(8)进一步发挥学生和家长在课后服务中的作用
从学校课后服务内涵来看,学生和家长是学校课后服务的对象,是相对被动的接受者。为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提升课后服务质量,一些学校积极拓宽课后服务内涵,将家长、学生纳入课后服务内容的实施主体,邀请家长甚至学生作为课后服务课程讲师。例如,部分学校引入家长资源进行相关职业专业知识讲解,光明教育集团对高年级学生开展“学子讲坛”公益主讲活动,中关村第一小学顺义学校开展“小讲师”活动。此外,部分学校进一步发挥家长在课后服务中的监督作用,为学校的课后服务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质量评价把关。例如,马坡中小邀请家长志愿者入校监督课后服务工作,在此过程中,家长可通过学校设立的课后服务热线以及反馈邮箱,对课后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推进区域小学课后服务的思考
在区域推进与实施课后服务的过程中,北京市顺义区小学虽探索出一些特色实践做法,但也反映出部分实际问题,仍需要在审视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实践,为课后服务质量的提升再做深入研究。
1.进一步明确课程内涵,规范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现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均以课程化的思路推进,或是对原有活动进行课程化改造,或是依据学生需求增设新的课程,但在实施过程中都暴露出一个根本问题,即对活动、课、课程、课程群等概念的混淆,如仅组织一次活动也被称之为某某课程、课程下所设的课时之间的科学性、系统性较差等。基于以上问题,学校应重新审视现有课程,借助课程专家等力量,对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等全过程进行更为专业、深入的干预,以保证课后服务课程化推进的科学性。
2.建立课后服务育人目标与学校育人目标之间的联系,完善学校课后服务课程体系
调研结果显示,学校课后服务的开发模式主要呈现自下而上的特点,表现为大多数学校课后服务课程的开设主要基于教师个人学科优势或个人兴趣之上,这一模式虽发挥了教师课后服务的个人优势,但却容易造成课后服务课程呈现多课程散点的态势,课程内容设计不系统的困境。为此,建议各学校进一步思考课内和课后课程间的关系,探索课后服务课程的顶层设计,基于学校育人目标进行课后服务课程体系构建,使散点课程间建立关联,科学有效地做到学校课后服务课程的增、删、并、改,即在学校育人目标下增设课后服务课程,对开设的相似课程进行综合考虑,删除多余重复课程,对课程目标相似、内容形式上可融合整合的课程进行合并重组,对课程目标体现学校育人目标不明确、课程内容不科学规范的课程进行整改。
3.关注教师情绪变化,加强学校课后服务工作与教师专业发展融合
在课后服务的开展过程中,学校往往更关注家长和学生对课后服务的满意度,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课后服务实施主体——教师的身心状态及参与体验。为关注教师在课后服务中的情绪变化,调动教师投入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的积极性,除了借鉴现有学校以教师评价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外,各学校还可尝试将课后服务工作与教师专业发展相融合,以教师课程设计与开发培训为切入口,提升学校课后服务质量的同时,助力教师自身专业的成长和发展。
4.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完善课后服务资源共享机制
学校课后服务在实施过程中,大多仍以传统人工统计为主,仅个别学校发挥了信息技术在课程管理、课程资源、课程评价等过程中的优势。未来,各学校可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课后服务课程信息化管理、课后服务资源平台建设中的有效应用,包括利用网络平台实现集团内、校际间的资源共享,以及数字化在课后服务课程评价中的应用,如学生过程性评价数据等的存储、运用和分析等,利用信息技术完善课后服务资源共享机制,促进课后服务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J].基础教育参考,2017(09):80.
[2]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小学生课后服务的指导意见(试行)[J].北京市人民政府公报,2018(37):29-32.
[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广部分地方义务教育課后服务有关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的通知》[EB/OL].(2021-06-02)[2022-07-06].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1/202106/t20210621_ 539265.html.
[4]屈璐.我国基础教育课后服务政策嬗变及展望[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9(04):14-19.
[5]韩登亮,郭翠萍.我国课后服务政策实施的理性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9(33):25-27.
[6]王勇.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21.
[7]杨爱华,代晓明.贵州省小学生“四点钟”课后服务实践路径研究[J].科教导刊,2021(16):141-144.
[8]张璐.基于教育治理的上海小学生课后服务模式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21(10):30-35.
[9]崔世峰.探索升级版课后服务:向课程管理要质量[J].中小学管理,2021(05):43-44.
[10]张曦文.小学校内课后服务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20.
(责任编辑 姚力宁 校对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