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下的志愿选择
2022-05-30白瑞
白瑞
党的十八大以來,我国共有265种新专业纳入本科专业目录,目前目录内专业771种;新增本科专业布点1.7万个,撤销或停招1万个。我国高等教育学位授予体系、专业目录体系融入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对接新发展格局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如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数字经济、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金融科技、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智能建造、机器人工程、智能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供应链管理等2021年度新增备案最多的本科专业,除符合我国当下产业结构,提升我国实力所需之外;另一个特点表现在学科专业的壁垒正逐渐被打破,学科交叉融合成为趋势。
我国的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从传统模式转变为一种创新性的教育模式,创新的理念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界的普遍共识,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正在成为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场集体行动。交叉学科作为探索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径,通过学科交叉汇聚,补齐补足单专业局限的短板;新文科、新工科、新农科与新医科的“四新”建设,从教育思想、发展理念、质量标准、技术方法、质量评价等人才培养范式进行全方位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创新必然根植于基础,基础学科是所有学科的基石。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始创新能力,要通过基础学科人才的培养来实现。39所“双一流”高校开展强基计划,77所高校布局建设288个“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培养基地,这都是探索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中国范式”。基础研究是破解“卡脖子”难题的关键,这应该是国家对于基础学科发展和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意义所在。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都是从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出发,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服务我国重大战略需求。
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在不断地把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动权把握在自己手中,同样,学生对于志愿的选择也要把主动权把握在自己手中。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给我们学生志愿选择的启示:一是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方式要理性认识、理性选择,这不仅关乎自身的发展,更关乎国家的复兴大业。在未来四年的学习中,学生都要从培养自身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学科素养、复合能力等方面提出要求。二是专业的选择要基于兴趣、性格、能力,还要符合国家的政策导向,将自身发展与国家社会紧密联系,不仅可以实现自我价值,更可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