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数字乡村建设的对策研究
2022-05-30朱立丽
朱立丽
摘 要:作为乡村社会发展的高阶形态,数字乡村是第四次工业革命、互联网系统向农业生产生活领域的持续延展,其以基础设施的数字化、网络化为前提,以宽带入户为基本特征。本文先明确数字乡村的概念,阐述哈尔滨市数字乡村发展的现状;剖析了哈尔滨市数字乡村建设面临的困境;明确了哈尔滨市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着力点;从数字乡村建设的两个维度、四个要素的转变,提出了哈尔滨市进行数字乡村建设的“2+4+8”模式;从数字乡村发展战略方案的制定、试点的选择、如何培养数字乡村建设所需人才、转变政府职能等方面,提出哈尔滨市数字乡村建设的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哈尔滨数字乡村;建设;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10-0085-03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新科技在农业生产过程的应用,特别是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智能化生产工具赋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化建设。2019 年5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2020 年 7 月,中央网信办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的通知》。这些顶层设计和战略举措是农村数字化的加速器。《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指出,“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内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笔者认为,数字乡村是在现代化、信息化设备和技术的基础上实现农村的种植、养殖、社会服务的数字化。数字乡村不仅是数字技术的简单叠加,而且是农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延伸,是依托数字经济的发展,以现代信息网络为载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推动力,打造智能化、数字化、现代化的乡村。而实现这些任务的手段、方法、过程就是数字乡村建设。
迄今为止,哈尔滨市尚未出台有关数字乡村建设的政策文件。但五常市、木兰县被列为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地区。
一、哈尔滨市数字乡村建设现状
(一)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
近年,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发展建设引起哈尔滨市各级政府的关注。截至2019年底,哈尔滨市行政村光纤覆盖率达到100%,4G 网络覆盖率约为97%。2020年末,哈尔滨市完成重要农产品追溯数据统一平台建设,建立了粮食质量快速监测平台、农资产品追溯体系。
截至2021年6月,哈尔滨市农村互联网普及率约为58%,农民拥有手机的占比为94.6%。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农民主要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调研显示,目前有超过98%的农民通过手机、将近94%的农民通过电脑获取信息。农民使用微信社交的比例约为80%。
(二)农业生产数字化起步
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并逐步向农业渗透。2015年,哈尔滨市首个农业物联网项目“智慧稻米物联网解决方案”落户五常卫国乡现代农业园水稻生产示范区,核心面积2万亩。该物联网项目通过病虫害、田间水位、水质、视频等多种传感器组成监控网络,监控农田实时信息,示范区内传统的农业种植环节由智能监控系统实时定量精确把关。
(三)农村电商趋近成熟
近年,哈尔滨市涉农电商呈现出以服务本地为主、服务农产品为主、服务郊县为主的特点。截至2020年初,哈尔滨市已建成的农村电商服务网点超过700个;物流企业超过100家,分拨中心30多个,覆盖率约为97%。2019年哈尔滨市农村电商零售额达18.8亿元,其中农产品网上零售额达13.4亿元,2020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占全省三分之二。农产品、绿色食品、特色商品销往全国。
截至2019年12月,哈尔滨市共组织5.4万人进行了农村电商培训。有延寿、尚志、方正、五常、通河5个国家级电子商务综合示范县,五常市七一村成为全省唯一的淘宝村。上述5个县域农村电商涉及物流体系建设、站点建设、电商人才培训、农产品销售等诸多环节。
近五年来,双城区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增幅约20%—30%,北大荒、中国邮政等40余家电商企业直接与当地合作社、农户对接,引领县域电商经济发展。为进一步促进电商發展,依兰县建成电商园,并已招商,方正县电商运营中心已经开始运营。
(四)涉农信息服务模式有所创新
随着网络技术和智能终端的不断发展,哈尔滨市涉农网站建设逐步深入,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不断推进,已完成1 066个益农信息社的建设及培训工作。依托益农信息社推广农特产品,搭建求职就业平台,提升生产生活便利,使农村信息化真正落地应用,加快了农业生产的数字化进程。
(五)开展农民数字农业培训
2020年3月,哈尔滨市科协连续两个月,通过哈尔滨科普e站,对农民进行种植养殖培训和电商营销指导。同年9月“黑龙江省高素质农民——数字农业农村信息员培训”活动在哈尔滨市宾县、双城、巴彦、五常等地展开。
二、哈尔滨市数字乡村建设的困境
(一)基础设施建设亟待提质
尽管哈尔滨市农村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仍存在巨大差距。据统计,2021年哈尔滨市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为58% ,约比城市低31个百分点。尽管4G 网络覆盖率约为97%,但是部分地区依然存在网络信号差、网速慢的情况,导致农民在农业信息的获得、传播和发布等方面均存在滞后性。高质量网络应用环境建设不足,严重制约了数字乡村建设的进程。
(二)数字技术在农村应用不够
目前,哈尔滨市数字农业刚刚起步,数字化、智能化的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尚未普及,信息技术在不同产业之间的应用差异也较大。在农业内部,数字对农业生产的催化作用初步显现。由于大田种植数字农业项目要求规模一般在1万亩以上,因此目前哈尔滨市设施畜禽养殖的数字化水平、养殖环境监测技术相对于大田生产的数字化水平而言应用覆盖范围更广一些。
(三)数字乡村人才匮乏
由于目前哈尔滨市农村“空巢”现象日益严重,留守农民大部分年龄较大,受教育程度不高,信息意识薄弱、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欠缺,无法胜任数字乡村建设的重任;另一方面,受发展环境、薪酬待遇等因素的制约,基层信息技术服务人员短缺,推广新技术的人才尤其缺乏,给数字乡村发展带来极大困难。
(四)乡村治理数字化滞后
乡村治理是治理体系的“基石”。作为推动乡村有效治理的重要手段,目前哈尔滨市乡村治理数字化仅仅是实现了信息渠道畅通。“雪亮工程”“阳光村务工程”尚未完全落实,无法为农户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务。只是在能够开展乡村旅游的县域出现了“互联网+乡村休闲游”等农业产业融合模式。实现乡村治理数字化尚需时日,特别是代表乡村治理精细化、网络化水平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尚未搭建,数据价值未能得以彰显。
数字乡村建设路长且阻,不可能一蹴而就,也将伴随着数字经济的变迁经历多个发展阶段,面临诸多困境。
三、哈尔滨市数字乡村建设的着力点
数字乡村建设关键要找准着力点,夯实数字乡村建设的基石。总体来看,哈尔滨市的数字乡村建设应在以下六个方面重点发力:
(一)构建数字乡村建设产业支撑
建议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推广运用最前沿的信息技术,实现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以五常大米为例,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建设实现大米生产的标准化、智能化,管理的数字化,构建大米病虫害智能预警模型、虚拟生长与产量预估等模型,提升大米产业的数字应用水平。数字服务系统为稻农提供病虫害防治、社会化服务、专家咨询等服务,实现“一产 + 数字”。围绕大米的加工与溯源,对接粮食安全监管平台,分析大米加工质量,建立质量溯源体系,实现“二产 + 数字”。围绕“电商 + 品牌”,建立电商大数据分析系统、大米综合指数模型,在充分分析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指导企业营销,开展区域公用品牌宣传。在建设大米产业云平台的基础上与科技公司合作,推进集生产、农业观光、休闲旅游等于一体的电商小镇,实现“三产 + 数字”。
(二)发展数字经济,促进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
加快推动哈尔滨市农业数字化转型,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运用适宜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并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农村现代智能物流体系。
(三)发展数字金融,助力乡村产业发展
作为金融和科技深度融合产生的金融新业态,数字金融是集支付、信息处理和资源配置为一体的多功能金融。数字金融以其更便利、成本低、可持续的特点优于传统金融。
发展农村数字金融,一是通过加强农村地区宽带、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络等数字金融设施的建设,提高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二是借助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推进商业银行数字化,扩大银行金融服务的广度与深度,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金融支撑。三是强化数字金融教育,提升农业主体的金融素养。数字金融在满足消费者多元需求的同时,也对消费者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农村地区可通过搭建适宜的数字金融教育平台宣传和普及数字金融相关知识,如防范非法集资、电信诈骗、银行卡被盗刷等潜在的金融风险,增强消费者风险识别和自我保护能力。
(四)培养数字化农民,激发数字乡村建设内生动力
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实施“互联网+农户”计划,开展哈尔滨市数字化农民培育工程,弥合农民数字使用鸿沟和能力鸿沟,提高新型经营主体的数字技术应用水平,提升农户适应数字乡村建设的能力。
(五)发展数字文化,丰富数字乡村建设文化底蕴
建议通过打造红色旅游景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数字文物档案馆,推进乡村文化发展,特别是哈尔滨市地方文化数字化,加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通过开展哈尔滨市农业文化遗产线上展览,大力宣传地方优秀农耕文化。
(六)以管理服务数字化为保障
可以通过提高乡村综合服务信息化水平,加快乡村管理信息化建设,推动“互联网+社区”向哈尔滨市农村延伸。建立統一的一站式“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实现“单点登录,全网通办”。通过落实农村“雪亮工程”,深化平安乡村建设,提高哈尔滨市农村社会综合治理现代化水平。
四、哈尔滨市数字乡村建设的路径
鉴于哈尔滨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建议哈尔滨市数字乡村建设走“2+4+8”模式,具体说来:“2”为哈尔滨市数字乡村建设的两个维度,即资本维度和组织维度。资本维度是指数字乡村建设需要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组织维度是指数字乡村建设的组织者政府和市场需要一起发力,合力建设好数字乡村。“4”为哈尔滨市数字乡村建设四个要素的转变:一是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由过去的主要以劳动和资本投入为主,转变为以技术投入、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为主,特别是技术投入要占主导地位;二是政府政策制定和财政投入方向由过去针对一般基础设施的投入,转变为在原有投入基础上加大对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三是发展战略的重点转变到数字乡村建设上;四是农业经营主体由过去传统的小农户转变为现代的高素质农民。“8”为哈尔滨市数字乡村建设的“八大平台”,即:农业大数据共享平台、农产品安全溯源监测平台、农村人居环境智能监测平台、农村电商平台、打造数字农牧场管理平台、数字农业农村服务平台、乡村数字治理平台、打造智慧党建平台等,旨在扩大数字技术在哈尔滨市乡村各领域广泛应用,推动数字新动能向农村延展。
五、推进哈尔滨市数字乡村建设的战略选择
进入新阶段、站在新起点,践行数字乡村战略,推动全面乡村振兴,始终要立足国情、市情、农情,遵循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发展规律,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试点推进的原则,激发数字化的引领作用。
(一)分类指导,提高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哈尔滨市各县域情况各异,需要结合各农村地区差异,分类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在地势平坦、耕地面积大的平原农村,数字乡村建设应以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为主,推进无人机等成熟智能农业装备的应用;建立农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数据库,推动从播种到收获全流程的精准化和智能化。
在交通不便、耕地细碎的山区、丘陵县域,数字乡村建设应重视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科学规划和优化布局,依托山地特色农产品加快电商产品开发。在地处城市与农村联结点的城郊农村,数字乡村建设应加快城郊农村数字经济的发展,如:打造智慧小镇,发展旅居养老服务,加快“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满足城乡居民休闲观光、农事体验、度假养生等消费需求。
不同类型的村庄,如:集聚提升类、搬迁撤并类等,这些村庄数字乡村建设基础条件差异很大。因此,亟须分地区与分类相结合加快数字乡村建设的示范引领。
(二)试点推进,进行前沿探索
先试点,后推广。建议哈尔滨市各县域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把未纳入国家级试点但在数字乡村建设方面有基础、有条件的县(乡、村)作为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并先行开展数字乡村的示范性建设,总结试点地区的经验并进行推广。
(三)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建议哈尔滨市政府将国家大政方针与本地区农业农村特色有效结合,做好市域数字乡村整体规划,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区县政府的工作重点是统筹规划本地域数字乡村建设项目,乡镇政府应竭力做好数据的提供和对接工作,并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数字乡村建设。
(四)依托企业、科研机构的智力支持
为各运营商开展农村宽带网络运行维护提供支持和便利,鼓励通过企业让利等方式促进数字化服务终端普及。还可依托专业技术单位、高校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相关科研院所打造数字乡村研发中心和高端智库,开设数字乡村建设相关专业,培养数字乡村建设需要的不同类型人才。
(五)培育高素质农村信息化人才队伍
哈尔滨市数字乡村建设需要相关人才的支撑。为此建议:一方面,实施人才引进政策,制定和落实吸引相关人才到乡村服务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其参与到“数字乡村”建设中来,为数字乡村建设注入新血液。另一方面,在线培训农民。针对农民,特别是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实用人才等群体开展互联网产业网络培训、授课培训、田间培训和一线实训等,使其成为信息化应用能力强的“新农人”。
以数字乡村助力哈尔滨市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建设,符合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将为“数字中国”蓝图添上精彩一笔。构建数字乡村意义重大,在享受智能红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意识到“十四五”时期是新技术突破期和应用期,如何以信息化、数字化引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如何維护数字安全等等,是我们面临且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数字乡村的建设与实现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李燕.中国数字乡村的发展模式与实现路径[J].探求,2021(2):108.
[2]郭美荣,李瑾.数字乡村发展的实践与探索——基于北京的调研[J].中国农学通报,2021,37(8):159-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