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辩证法
2022-05-30李永龙
李永龙
摘 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世界历史迈向共产主义的必要环节。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历程就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过程。人类文明新形态是这一历程成就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凝练和准确总结,是中国社会从现实到理想发展的阶段性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改变中国的社会实践的理论总结。这一理论总结蕴含着丰富历史辩证法,就主体而言,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就历史成就而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高度肯定;就历史辩证法总体性原则而言,体现着整体与部分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关键词:人类文明新形态;总体性;主体性;人民群众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10-0017-04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64。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区别于前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和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社会新形态,是对历史总体进程中出现的新的人类文明成果的阐释和肯定;彰显着历史进程发展中人的主体向度;体现着对党领导人民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成就的认可;续写着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历史进程的总体性原则。
一、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党领导人民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创造的最新的历史成果的凝练和总结。这一历史成果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创造的,是不同于前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和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社会新形态,其有别于黑格尔重视人在历史发展、形态演进、社会变迁中的主体作用,彰显着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主体向度。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在对待历史进程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更替里,概念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把握人存在的作用和功能时不尽相同。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所描绘的历史是“自由”意识的逐步推进,最终实现的过程,也是绝对精神现实化的过程。世界历史向我们所要展现的是一个合理的过程,它的普遍目的是要实现理性自身,实现“绝对精神”的现实化。在历史进程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更替里,“人作为人自在地是自由的。”[2]338这“自由”是意识的自由、“精神”的自由。因为世界历史进程的推动力是“理性”,是“绝对精神”。“绝对精神”的实现是以个人牺牲热情、利益等为代价的。其中,人仅是一个工具性的存在,是“绝对精神”实现自身的手段。然而理性是狡黠的,“它始终留在后方,在背景里,不受骚扰,也不受侵犯。”[3]33理性一直躲在背后,通过“个人”这种工具的需要、热情、兴趣等目的来借以间接实现自身。即使受到侵犯,也是个人遭受损失而理性毫无损伤。因而“它们不知不觉地成为在它们内部进行的那种世界精神的事业的工具和机关”[4]353,个人特别是英雄人物追逐的这类目的的主观意志也就成为推动世界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在历史的进程中,这些个人被称为“世界精神的代理人”,他们个人自身的状态无人关心,他们的存在终将消逝,他们牺牲一切东西只为“世界精神”服务,当他们实现了这个最终的目的以后,他们就会消逝,“就像脱却果实的空壳一样。”[3]31黑格尔将拿破仑视作“骑在马背上的世界精神”更加彰显了这一点,他们个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仅是实现世界精神,实现普遍意志和个人意志的统一。因而人始终是一个作为中介的工具,是“绝对精神”实现自身的工具和手段,而并未被看作是历史进程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更替的动力。
历史辩证法则不同,在马克思看来,“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5]295。因而历史的主体并非什么“绝对精神”,也并非什么“理性”。整個历史进程“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5]196。在历史进程中,人不是游离于历史进程之外的事物,人就在其中。在历史进程中,人不仅是历史的“剧作者”,而且还是历史的“剧中人”。因而作为历史进程中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创造活动的主体也必定是人。作为大多数的人民群众也是如此。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民群众不仅创造着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创造着满足自身精神需要的精神产品。这些层层累积的物质基础和精神产品作为客观成果推动着历史进程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更替。其次,人民群众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历史进程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更替并非生产力的累积就能自发地实现,这一过程也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人民群众的客观需要和革命实践都在历史进程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更替里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民群众的需要推动着自身采取实际行动以满足自身需要。因为“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6]302,因而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历史成果就是党领导人民实现人民群众“预期目的”的理论表达和具体成果表现。而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则是在社会形态更替中,在推翻旧的社会形态、建立新的社会形态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因为“任何一次革命都不可能由一个政党来完成,只有人民才能完成革命。”[7]716因而,牢牢把握人民群众,紧紧围绕在人民群众身边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信条。
2.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遵循
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的力量支柱。自成立以来,党始终牢牢把握群众,紧紧围绕在人民群众周围。因而在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从历史实际出发的原则,依靠现实人民群众的力量,将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与主要任务相结合,将自身命运与人民群众紧紧相连,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现实中国阶段转化为通过当下实践可能实现的民族复兴。在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革命实践中不断建构“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准则。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这一建构历程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建构和现实践行历程。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在整个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和实践建构历程中,“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8]44,而是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8]42。因此在整个历史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代表人民的利益,始终秉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9]559的准则。铭记“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10]11的信条。根据人民的现实需要对价值追寻进行合理排序,将自己的历史使命、历史责任与历史担当落实到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活动当中。因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建构和践行历程贯穿于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基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的主要任务和不同的人民需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采取了不同的行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三座大山的压迫,人民的首要价值需要是实现自身解放。因此,中国共产党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广大人民群众不占有生产资料。此时,人民首要价值需要是生存。因此,中国共产党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生产力不足,生产质量不高,人民的首要价值需要是生活质量。因此,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主要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等一系列的措施满足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物质生产不断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愈加强烈。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打赢全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开启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10]9中国共产党始终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其不同历史时期主要任务的变化随着人民的社会需要的变化而变化,体现着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政党的特性,体现着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立场和人民至上的理念。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刻体现和准确凝练,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内容的深刻体现。
二、历史成就的总结和概括
在世界历史进程里,任何一个文明形态的形成都有其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前提。人类文明新形态也是如此。前资本主义时代主要是农业文明,这一时期受客观条件的限制,生产力发展缓慢,文明成果大多与农业、畜牧业息息相关,因生产力有限,人束缚在狭小的民族区域范围内,人的活动范围也局限在某一特定的地理区域。而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形成得益于机器大生产,“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8]36生产力快速发展、分工的日益精细化,加之资本自身追逐增殖的特性,原始封闭的状态开始改变,人逐步摆脱客观条件的限制从民族区域范围往世界范围活动。但是在资本逻辑建构下的文明形态中,人依旧“受到日益扩大的、归根结底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力量的支配”[5]541,人的自主性依旧未得到彰显。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历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斗的成果,是对于对象化活动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高度肯定,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理论凝练和准确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历程就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过程。这一形成过程实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因为在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中,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最根本的成就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类文明新形态是这一建设历程的成就共同汇集的理论表达。因而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质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高度肯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含多方面具体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具体内容之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则是党领导人民走出的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新道路,是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资本逻辑”的现代化经济发展道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切发展都笼罩在“资本”的自我增殖中。为了追求资本增殖的最大化,谋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成为其现代化道路的最“佳”选择。当面临“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面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主要任务,党做出了不一样的历史抉择,党领导人民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放弃单一政府决定论原则,将“市场配置”和“政府调控”相结合,实行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此后,逐步深化改革开放,形成了以人的需要满足为核心的经济发展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摒弃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个人至上”的现代化民主道路,是“人民民主”的现代化民主道路。西方的民主是建立在少数人阶级的基础之上,“民主”是少部分政党派别的民主。其他阶级仅是形式上享有民主权利,其最终结果依旧是少数人的民主。与西方政党不同的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代表着无产阶级的最高利益,因而为人民谋幸福是党的不懈追求,人民当家作主是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党领导人民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状态,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和逐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系列制度,为人民民主提供制度保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更是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原则。“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追求民主、发展民主、实现民主的伟大创造”[11]7。这一伟大创造是党推进人民民主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这一举措将实现人民参与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形式民主和内容民主的辩证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有别于资本主义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生态保护道路。在资本逐利的情况下,为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率先进入现代化历史进程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无须考虑环境问题。这种方式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为此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八大公害事件”就是其中之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确立了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限制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注重发展的科学性,注重发展和保护环境同时并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更是提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1]51,進一步提高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重视程度,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51
在理论建构和实际行动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以满足人的需要为核心的现代化经济发展道路创造了物质文明;走以人民民主的现代化民主道路创造了政治文明;走发展和保护并举的生态保护道路创造了生态文明。这些文明成果是为满足人民实际需要而形成的产物,是对在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所创造的历史成就的总结和肯定,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具体阐释。
三、历史辩证法的总体性原则
“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12]25。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是单一经济决定论的产物,也不是纯粹政治决定论的结果。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党领导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结果,既看到人在历史进程发展和社会形态更替中的决定性力量,也注意到在历史进程中作为其中一个环节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它们构成一个具体的总体,共同引领历史社会形态的更替。
1.整体与部分相统一
毋庸置疑,从历时性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属于历史形态更替的一部分,属于世界历史进程的一部分。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历史进程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但人在历史形态更替中依旧是决定性力量。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1]64人类文明新形态改变了当今世界格局,形成与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并存的社会文明形态。人类社会形态先后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也有其历史性、暂时性,因而最终将迈进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艰巨性,注定人类不可能一劳永逸,不可能一步迈进,而必须细化为各个具体的历史环节。人类文明新形态仅是其中的一个必要环节,是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的阶段性产物,是党带领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向着“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1]73迈进的成就总结。这个阶段性产物也将继续随着历史滚滚前进的车轮不断丰富其具体内涵。
从结构性来看,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离不开部分,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中国自身而言,其主体内容为“五大文明”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10]14;对整个世界而言,其主体内容则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二者相互交织,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样的一个整体。“五大文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具体内容,作为各个部分的具体内容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这样一个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有机整体。就“五大文明”自身而言,其内部各环节也是如此,彼此相互交织、相互依存。其他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物质文明的支撑,而物质文明的进步也将带动着其他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各个文明成就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汇集共同铸就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历史成果。作为整体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将引领着各部分环节的发展。“五大文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部分环节,自身的变化也将影响着人类文明新形态,因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具体内容也将随着各个部分内容的发展而动态变化。
2.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建构和行动践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来的理论的最终产物,是中国共产党理论现实化的印证。这些理论的构建逐步论证着中国社会从现实到理想的发展,是共产党改变中国社会实践的理论预演,也是中国共产党关注现实,重视人的主体作用,在实践中实现“现存世界革命化”,达到对世界、历史和现实真理的否定性的把握的理论印证。
中国共产党人的目的是建立“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8]53自由发展是每个人追求的最终目标,但为了实现这个最终目标,就需要逐步消除现存社会的一切阻碍。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将理论变为现实,而且也需要根据具体的现实情况不断建构自身的理论体系。
因此,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建构着不同的理论体系,也执行着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但所有的理论和实践的价值旨归都是人民,满足人民的需要和需求。因而作为党领导人民实现人民群众“预期目的”的理论表达和具体成果表现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史也将表现为“五大文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推进史。以其中的物质文明建设为例,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着社会形态过渡、确立社会制度的主要任务,先后提出“必须通过国家资本主义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13]285同时批判了当时普遍盛行的“绝对平均主义”和“农村一蹴而就的社会主义”的“左”倾的错误思想。在批判先有和现有的错误理论中,推动建立农业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推进实施公私合营的企业政策,促进社会经济形态转型,逐步形成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经济文化落后的现状,大胆提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14]113的重要论断,指出“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14]138推动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形成改革开放理论。面临传统观念束缚、经济发展受限的问题,为解除传统思想束缚,大胆提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4]373的重要论断,在不断的实践发展和理论总结中,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国内经济新形势、新问题,“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15]229坚持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指向,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先后实施“三大战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战略”等重大战略。在不断革新经济发展认识和研判未来经济发展趋势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这些关于“物质文明”理论的构建是中国社会从现实到理想发展的缩影,是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改变中国社会实践的理论预演,也是中国共产党关注历史活动、关注现实、关注人民需要的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实践使命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改变世界”,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全人类的解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產党以无产阶级尚未满足的需要为己任。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通过建构不同的经济发展理论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转化为在中国现阶段通过当下实践可能实现的社会主义理想,使现存世界逐步成为人类憧憬的那个理想世界。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人类憧憬的理想世界的阶段性环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理论凝练和准确总结,其必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逐步推进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进不断丰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4][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10]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