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复习课渗透“三有原则”的实践研究
2022-05-30郭志芳
郭志芳
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展示了《物质鉴别》的专题复习课。课中我以“师生共同鉴别一种神秘未知的无色溶液”为主线,对知识点作了隐性展示的处理,注重知识的应用与拓展,学生的情绪被无限点燃,课堂气氛和谐融洽。事后评审组也给予了较高评价:“复习课不枯燥,有效、有趣、有味是本课的最好概括,即设计新颖有趣,知识落实扎实有效,学生能力培养值得回味。”自豪之余,忽有一种一抒心中之言的冲动,“科学复习课,我想对你说……”
一、本校学生对于科学复习课的尴尬心声
笔者抽时间对我校部分初中学生进行了关于科学复习课现状的询问和交谈,汇集学生的回答如下:
学生1:我要听带有课外拓展的,那才带劲。
学生2:基本上都想睡觉了,复习课都没有意思。
学生3:不太生动,很容易分神,要高度集中注意力。
学生4:无聊,(在我看来)复习课一般都是枯燥的。
反思:细细品味学生的回答,可知晓我们初中复习课的现状:是不受学生欢迎的课,都快成为枯燥、无趣的代名词了。说明我们的复习课的确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初中科学复习课目前现状分析
1. 顺次复习,重点不清
此模式由于其方便的优势一直被许多科学教师使用。其基本套路就是网上下载一个课件,或是打印一张复习知识点的试卷,教师事无巨细地顺次讲解。但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方式既浪费时间,重点不清,又使师生陷入索然无味的尴尬境地,课堂气氛沉闷,自然也就无法迸发出复习课精彩的火花。
2. 以题代讲,盲点未清
此模式以机械应试为出发点,以学生做试卷代替知识的复习与整理,扭曲了试卷的功能定位,给学生造成科学复习课“我只要会解题”的错觉,而忽视知识的系统整理,盲点未清,使学生陷入一大片知识茫无头绪的境地。
3. 复习旧课,缺乏超越
此模式科学教师往往采用教师提问—学生回忆—学生练习—教师讲解的形式,对知识进行简单的回顾与再现,但在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和能力的培养提高上显然不够,无法完成对旧知识的超越,达不到对知识巩固与能力提高的合辙共振。
三、改进科学复习课教学的几点个人体会
1. 有趣原则——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学生对某一学习任务的情感准备状态,决定了他为完成该项学习任务准备付出多大努力的程度。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实际和心理特征预设丰富的教学场景,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情境,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使学生乐于发现问题,善于总结经验,这样可以为上好复习课作铺垫。如:笔者的《物质鉴别》复习课,常规复习思路便是三部曲:先让学生回忆鉴别的概念、鉴别依据方法;之后出示典型例题,教师讲解;最后学生练习,教师小结点评。此设计过程虽条理清晰,但缺少了激发学生情绪的兴奋点,缺少了能引领课堂的主线。后来我做了认真思考,设计了“师生共同鉴别一种神秘未知的无色溶液”这一课堂探究任务。有了这一主线的统领,我对鉴别的概念、依据和方法等知识隐性处理,即不直接呈现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探究中感受体验鉴别的概念、依据和方法等知识。由于这一场景的设置,使整个课堂有了鲜活的元素,学生情绪高涨,教师的潜能也被激发,感受其中,融入其中。“润物细无声”,一个小小的情景创设,收到了如此意想不到的效果,不禁让人感慨。
2. 有效原则
(1) 巧用方法,以生为主
在复习中,除了对知识的归类复习外,我还尝试了一种新的复习方法,效果也不错。这种方法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教师划定复习范围或确定复习项目,学生依据课本、课堂笔记、平时作业及相关学习资料,确定复习重点,列出复习提纲,自行复习,然后根据自己的复习所获,尝试拟出模拟试题,做好“摆阵”和“攻阵”的准备。此阶段,学习支配权应属于学生,教师只是适当做一些提示:“想一想,还有哪些内容该掌握?”“你还有哪些地方没复习好?”“你估计谁可能会疏忽什么内容,会弄不清什么问题,你能出个题目考考他吗?”第二阶段:学生之间开展“攻阵”活动。第一个“阵主”,由学生自荐上场,根据自己所拟的测试题进行“摆阵”,或由全班同学竞答,或指人作答,优胜者为下一轮“阵主”,继续“摆阵”。此阶段,教师是导演、是参谋、是顾问,除维持好课堂秩序、调节好课堂气氛之外,还要作出客观的评价:对学生不正确的问法、测法要给以纠正;对没有掌握好的问题,要引导讨论,明辨是非;对提问巧妙、见解独到、回答正确、表现突出的学生要给以热情表扬。第三阶段,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本次复习要点,交流、推广先进的学法,帮助确立正确的复习导向。教师针对学生暴露出的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地进行强化训练。
这种复习方法因为是师生共同活动,打破了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复习中,学习的主动权完全由学生掌握,学生学得主动,通过看、读、背、思、问、听、议、答、辩、写,调动多种感官,手脑并用,既巩固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2) 指导梳理,优化结构
复习应把已学的零散的概念、性质和方法等基础知识加以分类梳理,并以知识结构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有助于学生巩固、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与相互转化的关系,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以便灵活运用。如:
1) 寻找核心知识,构建体系
2) 寻找核心概念,系统整合
3) 寻找知识对比,突出重点
3. 有味原则
在系统复习基本知识之后,要把重点放在解题训练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与解题能力,是科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复习的重心之一。
(1) 精选题组,探寻规律,训练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 注意一题多解,扩展学生思路。例如密度应用练习,我选用这样的一道题:实验室需要购买4kg的酒精,用容积为4.5L的容器够装吗?先让学生解答,结果我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用求4kg酒精体积的方法来判断。为了起到一题多解的作用,我進而启发学生从“4.5L的容器能装多少千克的酒精?”和“4kg的某种液体体积为4.5L,这种液体的密度是多少?”等思路引申扩展。通过练习,促进知识迁移,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2) 注意一题多变,透导学生思路。例如,在学生解答了“一列火车长200m,以15m/s的速度通过一座长1.6km的大桥,需要用多少时间?”这道题后,我把题目改为:如果这列火车以相同的速度通过另一座桥用150s,那么桥有多长?还可以把这道题改成:已知火车长、桥长和过桥时间,求火车过桥速度;已知桥长、火车速度和过桥时间,求火车长。通过这种一题多变的习题探讨,开拓学生思路。
(2) 编选适当的综合性题目,训练学生灵活变换思维角度,探寻最佳思路的解题能力。
复习课应有一定的延伸和拓展,其练习必须综合灵活,更具开放性和拓展性,“让不同的人在学科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例如,用一个动滑轮把重力为100 N的物体提到9m高的楼台上,所用的力是60 N,那么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多少?由于刚学到机械效率的知识,很多学生无法解题,我便采用“分解肢体,化难为易”的方法分为3步解题:①求总功;②求有用功;③求机械效率。我还引导学生重温在动滑轮使用过程中,物体上升高度和手拉绳子上升距离的关系。由于分层降低梯度,学生在教师搭桥和引路下,顺利实现认识的飞跃。
“有趣,有效,有味”,这便是笔者对科学复习课的体会。上好复习课,仁者见仁,智者更有其说。但对于打破复习课的沉闷,让其“鲜活”起来,使学生能充分感受到学科学的乐趣与奥妙,促进学生的成长,是所有科学教师责无旁贷的,值得我们去做进一步的探索和努力。如此坚持,必然能催生出鲜活的思想、撞击出智慧的火花,从而使孩子们在整理与复习中也能探出真正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