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产党宣言》中世界市场形成理论研究

2022-05-30王思邈

学理论·下 2022年10期
关键词:逆全球化世界市场共产党宣言

王思邈

摘 要:《《共产党宣言》中关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论述是理解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重要参照。总体看来,世界市场形成理论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第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旧社会的胎胞中形成。第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具有国际性质。第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国际性质稳步增强。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本质和特征对解释与应对当今逆全球化浪潮的启示颇多。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世界市场;逆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A81   文獻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10-0025-04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阐述了世界市场形成的必然性以及形成后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世界市场剥削其他国家和世界市场的未来导向。世界市场虽然改善了各民族间封闭的、闭关自守的状态,但它不过是人与人交往活动的场所,并且资本主义扩张时期强大国家与弱小国家的交往具有不平等性。因此,《共产党宣言》对于世界市场形成的论述并不意味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完全归功于资产阶级,世界市场也并不是资产阶级的产物。在《共产党宣言》中,“世界市场”有其特定的话语表达。

一、“世界市场”在《共产党宣言》中的话语表达

《共产党宣言》中“世界市场”与世界历史联系在一起,以总体、宏观的概念出现,偏向于广义的世界市场。马克思对世界市场的研究首先着眼于广义的世界市场,是他系统研究世界市场的出发点,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对“世界市场”的话语表达主要包含以下内容。首先,关于世界市场由谁主导的问题。资本主义国家的“真实任务是建立世界市场……和以这种市场为基础的生产”[1],为不断扩大商品销路,满足日益增长的生产弹性需求,“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2],以便在世界范围内建立符合资本主义生产的关系网络。由此可见,世界市场的本质是资本逻辑,资本主义国家攫取剩余价值是其在世界范围内扩张的重要原因。其次,关于世界市场形成的前提问题。机器大工业时代为资本主义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生产红利,社会分工也逐渐走向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伴随着国际分工也逐渐发展起来。再次,关于广义的世界市场创造出怎样的世界。资产阶级企图按照自己的面貌创造出整个世界,而且按照自己的意志支配世界范围内的再生产。最后,关于世界市场发展的未来走向问题。“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2]世界市场为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强大的生产弹性和生产空间,各国的利益都被卷入了世界市场中,紧张的原料供应和有限的市场份额是各国竞争的重要对象,当世界各国共同参与利润平均化的过程时,世界市场也逐渐拥挤起来。与此同时,与过度生产相伴随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也接踵而至,一国的生产可能会波及他国甚至是全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经济危机的稀薄化源于世界市场范围内危机的稠密化,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变得狭隘,世界市场也逐渐通过资本逻辑实现扬弃,以更高级的生产方式代替旧的生产方式。

二、《共产党宣言中》世界市场形成理论

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面貌塑造了世界市场的每个部分,资本形成和发展的每一步也是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总体看来,世界市场形成理论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第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旧社会的胎胞中形成。第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具有国际性质。第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国际性质稳步增强。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旧社会的胎胞中形成

经过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三个不同阶段,社会生产的非独立化和片面化才最终发展完成并在机器大工业时代发展到极致。商品生产是通过价格机制把分散劳动变成社会劳动的,分工越发展,商品经济也越发展,劳动力进程就不会停止。机器大工业时代,资本主义生产力图使工人突破身体的极限进行生产从而实现社会分工的极端化以及生产和交换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扩张,在扩张的过程中使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社会分工的发展推动了国际分工格局向纵深方向发展,本国生产的产品不仅供国内销售而且供世界各国销售,产品也就越来越具有国际性质,国家之间的联系通过产品交换得以加强。另一方面,社会分工、国际分工等在世界范围内加强了资本对生产的支配。相比以往的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社会更愿意采取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模式,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不断推动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从而推动以机器大工业为基础的社会分工不断深化,与此同时对工人的要求也就逐渐降低,工人也就逐渐从属于生产,而一切简单的生产活动儿童、妇女也能完成,由此产生了庞大数量的产业后备军,资本对生产的支配作用也就逐渐加强。社会分工体系下出现了大部分劳动者从属于资本家的现象,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部分国家依附另一部分国家的现象,归根结底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和深化。

亚当·斯密认为交换是分工的缘由,但这一观点只考虑了生产流程和企业内部的关系,交换先于分工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延伸到行业分工时这一结论就有失偏颇,分工指向的是生产,包含的是不同的生产组织方式和生产关系,而生产的逻辑和逻辑上从属的方式也就是以分工的方式组织生产,资本主义分工的细化也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马克思认为,资本的职能分化是社会分工的形式,也就是资本参与分工过程。在原始积累过程中,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相分离,在农村,封建地主对农民土地的掠夺和封建家臣的解散迫使一部分人失去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而在城市中,小手工业者破产倒闭也变成了自由的劳动者,这就为雇佣关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通常意义上认为原始积累时代劳动者是因为被剥夺了生产资料才被迫去城市中打工,但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情况发生了转变。资本主义社会相比于以往的社会形态是更文明的形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因此能够在整个世界确立起来,这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通过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大量的劳动者自愿转换为资本主义企业中的雇佣工人,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和手工业者日益以一种合理的方式进行生产劳动,劳动力在历史的长河中才能够转化为资本。社会资本不断分散为各种单个资本,单个资本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吸引,资本的超限制积累也就越发明显。可见,虽然资本集中和资本积聚同为资本积累的方式,但资本集中所产生的规模效应明显大于积聚产生的规模效应。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系统的整合及具象的分解是资本初具跨国流动性的前提条件。

(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具有国际性质

一方面,大工业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生产。“资产阶级在其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2]17世纪英国商业和手工业的集中发展促使英国获得较为自由的世界市场,在英国的影响下,美、法、德等国家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在推动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的同时也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此外,由于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在以机器大工业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时代,也带动了交通、航海等运输行业的巨大进步,“除了原有的世界市场以外,又增加了像河流一样地倾泻出黄金的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电报已经把整个欧洲变成了一个证券交易所;铁路和轮船已经把交通和交换扩大了一百倍。”[1]另一方面,大工业也在不断创造世界市场。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从而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世界各国人民通过大工业联系起来,地方性的小市场通过大工业联结成世界市场,各个国家的进步或倒退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国家。在这样的情况下,“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闭关自守和自给自足状态已经消逝,现在代之而起的已经是各个民族各方面互相往来和各方面互相依赖了。”[2]

分工和商品生产是市场存在的前提,而分工则是商品生产和商品贸易存在的前提,因此社会分工进而国际分工的细化促进了国家商品交换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对产品的了解使各国对其他国家产品的需求不断提升,这也就为商品贸易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商品贸易的发展由此也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是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当一个国家的生产和销售打开国门走向世界时,其产品就逐渐具有国际的性质,不同国家间的贸易往来使产品不仅满足本国人民需要,而且供世界各国人民需要。在世界市场中进行交换和贸易的国家,其资本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这时与资本相适应的生产方式也就推广到全世界,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二是加速资本周转。商业资本不断分化成为独立的职能部门,缩短了资本周转的周期,加强了商品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愈加紧密。

社会分工、机器大工业、信用制度等之所以能够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扩大生产的手段和工具,源于资本家对财富的无限度追求。对剩余价值无止境的追求是资本家自觉进行生产的前提,但这种生产并不全然来自对雇佣工人剩余价值的剥削,更多地来源于资本积累和自由竞争。竞争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具有强制作用,也正因如此,资本家进行生产并不仅仅为了发展,更多的还是在激烈的竞争中保全自己以便进行资本积累,加速资本循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竞争本身是利润平均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中生产者的接触不断加深。不同生产者面对利润平均化的形式采取了不同的举措,如使用新的技术手段,降低生产成本等以此来增加剩余价值量,以便在竞争的过程中抢先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资本增殖的需要贯穿自由竞争的全过程,这也使资本家无止境地追求剩余价值。不仅如此,资本家也企图将所有的生产优势纳入自己的生产过程中,在世界范围内占据更大的市场。当自由竞争发展到更大规模时,竞争为垄断所代替,不同国家也就不断因争夺市场份额而展开激烈的竞争。国家甚至超国家的垄断组织如卡特尔、托拉斯等开始出现在世界市场上,然而这种具有庞大规模的生产和保护却加剧了国家间的工业战争。“这种保护关税本身,只不过是最后的、全面的、决定世界市场霸权的工业战争的准备。所以,每一个对旧危机的重演有抵销作用的要素,都包含着更猛烈得多的未来危机的萌芽。”[3]

(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国际性质稳步增强

资本主义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而封建社会的解体使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发展的要素得到解放。具体来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前提之一即是劳动者摆脱人身依附关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使其可以出卖自身的劳动成为雇佣劳动者。另一方面,“行会师傅被工业的中间等级排挤掉了;各种行业组织之间的分工随着各个作坊内部的分工的出现而消失了。”[2]工业资本家作为新权贵的代表,排挤掉了行会师傅和腰缠万贯的封建主,从这种意义上说,他们的出现战胜了以封建主为代表的旧生产方式,也战胜了行会对发展着的人的束缚,劳动者的奴役状态是雇佣劳动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起点。资本主义世界商品交换范围的扩大以及生产规模的增大促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作用范围日益增大。商品生产的交易场所不断增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在不断蔓延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瓦解了旧生产方式。这种范围的扩大不仅是交通运输方式的扩大,更重要的還是生产力层面的飞速提高。旧生产方式逐渐解体,新的生产方式不断占据主导,这种相互矛盾的趋势会随着生产的扩大而不断增大,直到达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要求。

随着生产、贸易的自由及分散的状态等经济要素被卷入世界市场,其他生产要素也逐渐从旧生产关系的解体和破坏中被释放出来,立即被卷入新的生产关系网络中。可见,资本主义改变世界范围内的生产方式是以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介入为前提的,世界范围内并不存在分散的生产状态,大工业的崛起需要在更广的范围内寻找销售产地和原料市场,而在这一过程中,包括新大陆在内的世界各地被纳入世界市场的范围内,世界市场是经济全球化最基本的形态,更多经济因素被应用到跨地域的贸易和殖民活动中,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受到世界市场的支配,直接表现是传统资本主义国家凭借长期以来的商业、地理、贸易等方面的优势抢占弱小国家的土地等。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它起到了促进世界市场、世界历史形成的历史作用。资本主义是依托商品交换关系而存在的,但并不能将世界市场简单看作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工具。资产阶级实现阶级统治应具有一系列的限制和条件,即应符合政治法律程序上的公平正义及政治上的民主选举,这就需要一种通行制度来保障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的统治得以顺利进行。世界市场主要通过对外贸易将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联结起来,但本国国内生产却可以保持在一种相对稳定且独立的状态。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具体化为各种不同制度,世界市场的内涵也在经历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资本主义国家的工厂制度、股票制度、殖民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在各国相继使用,从而推动世界市场向纵深方向发展。

三、《共产党宣言》中世界市场理论对逆全球化浪潮的启示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已经有了经济全球化的意识,这也就解释了为何世界市场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所发展但仍存在分解、扩散和整合的状态。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领域取得巨大的生产优势,20世纪末资本主义力量已在世界上占据了强有力的地位,其所主张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也逐渐成为世界的主流思想,世界市场发展到全球化阶段已深入到世界政治与经济的方方面面。

随着世界市场的扩大,西方国家对资本的需求不再仅限于一个国家,而是更加贪婪地向世界各地扩张,主张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自由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资本主义国家需要用地理扩张来扩大世界市场,从而满足资本贪婪的需求。因此,资本主义得以存在的重要条件即是民族国家地理扩张,每个民族国家都想依靠资本逻辑来为本国谋求最大的利益,因而出现民族国家通过贸易保护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并企图侵占他国在贸易往来中的合理利益从而影响其他国家的发展。而世界市场中“零和博弈”的逻辑丧失了各国合作的可能。西方国家奉行的零和思想,总是想谋求本国利益的最大化,不断攫取世界龙头的地位,因而使逆全球化思潮涌动。后疫情时代中美关系不断紧张升级,拜登赢得美国大选,美国的形势发生了新一轮的变化,同时,以美、英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提出重塑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等与全球化背道而驰的举措,从而在世界上掀起了一股逆全球化的思潮。

(一)当今世界市场的新形势:逆全球化的表现

第一,民粹主义政党崛起。近年来,法国国民阵线提出“法国人优先”的口号,他们的反移民排外思想使欧洲的难民危机持续得不到解决,国民阵线虽因选民支持主流政党在大选中落败,但其发展势头不容小觑;美国特朗普当时上台的支持率显著提高,他利用政治民粹主义引起动乱,并理所当然地标榜国家意志,借国家意志推行本国优先的原则。

第二,英国脱欧。1973年,英国成功“入欧”。但当时英国国会仅以微弱多数通过了有关决议。全球第一次石油危机使英国经济受到重创,再加上英国独立党的助推和其他国际国内条件,之后英国重新提出脱离欧洲经济共同体,成为首个退出欧盟的国家。究其原因,英国一方面想要获得欧盟内部市场所带来的好处与利润,另一方面,其又不愿意欧盟内部成员在各个国家中实现自由移民,由此引发了英国脱欧事件,这也成为欧洲经济一体化乃至全球经济一体化中首个开倒车的事件。

第三,贸易保护主义。当今贸易保护主义较之前相比也有了新的态势,即贸易保护的手段逐渐隐蔽灵活,实行保护政策所针对的国家和地区的区分加强,贸易保护政策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使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世界发展的潮流。

其一,贸易保护的手段逐渐隐蔽灵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运用知识产权、出口补贴等方式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运用武力恫吓、军事干预等方式维护贸易顺差,运用本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罔顾公平正义与和平发展的贸易准则,为本国产品提供优厚的待遇与补贴。此外,征收碳关税可能成为未来贸易保护主义发展的主要手段,高耗能产业主要集中在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因而已经完成工业化的西方国家可能会借碳关税来打压发展中国家。可以看出,贸易保护的手段由之前的直接强制变为如今的隐蔽灵活。

其二,实行保护政策所针对的国家和地区的区分加强。过去发达国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对象主要是以对本国贸易出口有直接威胁的国家为首,保护的产业也以传统弱势产业为主,如今贸易保护的对象已由一些传统的弱势产业扩大到新兴产业中。因此,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依据本国国情和竞争国的状况以及世界的经济格局,有针对性地采取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通过两种手段不断推动本国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也不断推动贸易保护主义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中的影响力。

其三,贸易保护政策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中,相比该政策对工业品的要求在逐渐降低,其对农产品的保护却很少受到国家和地区的影响。然而在工业中也需要根据不同的工业产品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对不成熟但却有远大发展前途的工业需要重点保护。

因此,逆全球化思潮是一场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限制弱小国家发展的权利游戏,西方国家借其所一贯标榜的自由、民主、人权等形式趁机宣扬“本国优先,本国至上的原则”,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格局产生了严重影响,也使中国的进出口受到了限制。

(二)世界市场形成理论下中国应对逆全球化浪潮的策略

总体看来,经济全球化的演变形态从1500年至今共经历了三次浪潮,而逆全球化思潮则是经济全球化在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发展的新形态。从表面上看逆全球化的浪潮是对經济全球化的根本逆转,但结合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就不难发现,逆全球化的本质仍然是资本逻辑的运作,其实现主体也依旧是民族国家,即便经济全球化的形式发生了转变,但世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仍然存在,逆全球化浪潮的影响还可能继续扩大,因而反对逆全球化浪潮,保持战略定力,才能不断推动世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逆全球化浪潮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全球化的进程,但“构建新型全球化,提升驾驭资本的能力不能寄希望于资本的道德自觉,而应该超越全球化初级阶段的资本异化,从作为‘类存在的人的主体出发来构建新型全球化。”[4]面对逆全球化浪潮,中国首先应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增进全球共识和多边主体意识,密切世界各国的联系。其次应不断扩大共同利益。中国应从国际国内发展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释放经济活力将经济发展成果更好更多地惠及人民,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既应增强本国实力,强化内部整合,又应增强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追求共同利益实现合作共赢。最后应抵制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思想浪潮,充分展现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不断拓宽中国的经济外交,推动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不断为经济全球化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周文,包炜杰.中国方案:一种对新自由主义理论的当代回应[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7(3).

[5]谢浩.分解、扩散与整合:从《资本论》看世界市场的形成[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7,33(02):28-34.

猜你喜欢

逆全球化世界市场共产党宣言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重构与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是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新实践
“逆全球化”的挑战:从特朗普看西方内部的“颜色革命”
“逆全球化”浪潮来袭
回眸2016:“逆全球化”与新“全球化”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历史的必然:马克思主义“世界市场”的提出与理论内涵
《共产党宣言》教我们怎样做合格党员
“逆全球化”的警号
菲律宾拟提高本国海员占世界市场份额至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