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共育,父母承担什么角色?
2022-05-30殷飞
殷飞
家庭正常、健康地发展,是实现良好家庭教育的基础。
不知道家长朋友们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些现象:孩子在学校学到的本领,在家庭生活中却不容易坚持;自己家从来没有人讲粗话,而孩子上学后却时不时会蹦出不雅的语言;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级同一位教师教出的学生,他们的差别却很大……诸如此类的现象该如何理解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第五条提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一致。”
不難看出,孩子的发展是系统的,只靠家庭、学校或社会很难培养出完整的孩子。要想孩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好习惯,就需要在空间上形成稳定的环境,在时间上形成相对一致的要求。
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过程中,我们常见的是由学校主导的共育活动,如家长学校、亲子活动、家长志愿者活动等,或者由社会机构、组织推动的面向亲子的博物馆、农业体验、科技馆、图书馆等社会教育活动。
因为家长的资源和“权力”问题,由家长主导的与学校和社会的共育很难主动发起,更多是配合学校的共育活动,或者主动寻找资源参与到社会教育活动中。
那么,家长该如何参与家校社共育活动,在家校社共育中又该注意哪些事项呢?今天我就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3种角色,与学校合作共育
在家校共育中,家长的角色是多样的,一般可以分为参与者角色、支持者角色和发起者角色,我们分别来看。
参与者:重视学校的日常合作共育
作为家校共育的参与者,家长要懂得学校日常教育、教学以及管理的各项规定,以及这些规定的教育目标、意义与具体要求。
举个例子。为了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以及在亲子活动中互动的能力,幼儿园常常会布置一些亲子手工活动,比如制作灯笼等。这时,家长就应该主动了解幼儿园亲子活动的目标与具体要求,既要重视并积极参与,又要避免越俎代庖,不让孩子插手,将亲子活动变成“家长作业”。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发现自己带动不了孩子或者不会指导孩子,家长所要做的不是撇开孩子,自己动手代替孩子,而应该请教老师,学习抚养与教育孩子的方式,从而提高自己作为家校合作参与者的能力。
支持者:发挥家长优势支持家校共育
家长的优势有很多,包括时间优势、专业优势、职业资源优势等。
事实上,为了更好地整合家庭资源,很多学校已经选择将家长资源纳入学校教育的教学管理体系。比如不少学校会创造性地开设“家长课堂”,请职业为医护工作者的家长到学校讲解疾病预防、保护牙齿、保护眼睛等健康课程;请有时间的家长到学校参与志愿服务等。
在支持学校的过程中,家长能够向孩子表达出对其学校生活的关心,有利于孩子对学校和学习产生归属感;家长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支持学校办学,让学校的课程资源和办学资源更丰富;家长还能够更好地了解学校,了解孩子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过程,更好地理解集体教育的特点,更深刻地体会家校合作的价值与意义,学会指导孩子的方式方法。
发起者:家长主动发起家校共育
目前,由家长发起的家校共育并不是主流。家长发起的话,需要学校合作共育的事项主要是个体性的,比如发现自己孩子在学习、性格或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只靠家庭无法解决,需要学校教师给予相应的配合。
比如孩子在某门功课的学习中存在明显弱项,家长就需要主动发起家校合作,请教师协助分析,并制定相应的家校合作计划共同帮助孩子;再比如孩子交往能力存在明显不足,也需要家长发起家校合作,请教师在集体教育中给予孩子更多关注与锻炼,以循序渐进帮助孩子提升社交能力。
3个主动,与社会合作共育
因为家长资源有限,家长与社会的合作共育目前也更多体现为家长如何主动寻找并利用社会场馆开展教育活动,比如家长主动带孩子参观博物馆、到图书馆做志愿者或者参与社区建设活动等。
要实现家庭与社会共育,家长可以从如下几点展开探索:
1.主动发现社会中不利于孩子成长的信息
社会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社会教育是指各类社会组织根据自己的特点主动设计的面向未成年人的教育活动,如文化场馆中的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等青少年教育中心、企业开辟的青少年体验中心等。广义的社会教育主要指一切对未成年人产生影响的知识与行动。
狭义的社会教育有专门的管理单位,有活动设计的审核把关。而广义的社会教育则需要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同时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家长保持警觉,对可能危害未成年人的媒体节目、广告等进行关注,必要时要向相关职能部门举报违规的、对未成年人成长有害的内容,避免一些企业为了经济利益、吸引眼球放弃社会责任。
2.主动探索开发社会教育资源
社会教育资源是分散的,在还没能形成资源整合的当下社会,对广大家长而言,这些教育资源并不是唾手可得的,需要家长主动探索,关注不同部门的网站,发现孩子感兴趣和家长关心的社会教育资源。
有条件的家长还可以联系相关部门表达诉求,发挥社会教育主人翁意识,形成“家—社”联动机制,共同创建更适合孩子成长的社会教育环境。
3.主动构建适合孩子成长的社群
社会教育不仅是社会组织和机构的事,还是每位家长的事。
我们呼吁政府和社会机构能够主动构建社会教育体系,也呼吁更多公众能够发挥志愿者精神,主动构建适合孩子成长的社群。
比如家长可以在社区联合更多家长组织读书会、运动群、烘焙群、社会服务群等,通过这些自发性社团建设,创造具有社区特色的社会教育项目。
两个注意事项,做好家校社共育
在家校社协同育人过程中,家长的角色该如何定位?又应该注意什么呢?
1.配合要积极
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是具有一定组织化的教育,有目标有计划,而家庭教育是融于生活的教育形态,一般没有明确的目标与计划,因此在家校社协同中,家长常常处于配合地位。要做好这一点,就需要家长能够更积极。
首先,积极了解所需配合的目标与要求。
比如学校要求家长关注孩子的家庭作业,家长就要及时了解学校要求,不是帮助孩子检查作业对错,而是学会和孩子一起制定学习计划,督促孩子高效完成家庭作业。
其次,积极、因地制宜地创造配合条件。
比如学校要求家庭带领孩子多运动和参与家务劳动,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不同,什么时候运动,做什么运动,参与什么家务,等等,都需要家长根据自家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然后创造出适合的方式路径。
再比如学校要求孩子能够参与厨房内的家务,家长不能因为担心可能存在的危险就完全不让孩子参与,而应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创造条件让孩子参与其中,完成学校要求的家庭合作任务。
2.发起要主动
以家庭为主体发起的家校社共育行动,家长要有主动的意识,即如果发现孩子在学业、个性、社交等方面可能有需要拓展的方面,家长不能等,要主动和学校、社会机构进行沟通,探索可能的合作途径。比如发现孩子和同伴交往少,交往能力不足,家长就要主动和社区的家庭沟通,创造社区内孩子们交往的机会。
主动发起共育活动是家长对孩子成长规律的重视,是家长对自己单方面无法独自完整教育人这一艰巨任务的清醒认知,是为了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家长要不断实现自我挑战的突破。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对儿童成长理解的进步,是对教育规律理解的进步,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期待更多家长积极参与其中,主动承担责任,和学校、社会一起,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