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企业融资管理体系的优化研究
2022-05-30罗德楠
摘 要:融资管理是一个成熟企业发展面临的难题之一,如何构建融资管理体系、优化融资方式和融资结构、强化资金平台化管理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处理好的关键要素。A集团作为海南省内排名前五强的企业,肩负着推动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在前些年大跨步前进的阶段,企业主要靠融资和投资双轮驱动,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同时,伴随企业快速扩张而来的是融资管理难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加强宏观调控举措,企业自身融资管理不够规范、融资体系不够合理等问题逐步显现,企业也随之进行收缩、调整和转型。本文基于我国企业的融资现状,以A集团为案例,深入分析企业融资管理体系构建中的项目推进监控、资金使用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探讨融资管理制度创新的有效途径,提出融资管理体系优化、防范企业融资风险的科学方法。
关键词:融资管理;融资管理体系优化;企业内部控制
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全球影响力的快速提升,我国的金融环境也在不断地改革变化,对于参与全球经济发展的中国企业来说,通过银行贷款已经不是企业融资的唯一途径。本文基于我国企业的融资管理现状,以A集团为研究案例,对融资过程管理、风险控制管理等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企业融资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管理疏漏、监督松懈等问题,探讨制定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及策略,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及管理效果。
一、融资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1.基本概念
融资的定义简单来说就是企业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需要、货币资金状况,以及未来发展规划,形成科学的预测和决策,通过市场化模式,向内外部投资者筹集资金的行为。企业筹集资金的目的主要有三个:企业扩张、偿还贷款以及混合动机(以上两个因素的混合)。
2.融资管理的主要内容
(1) 科学预判资金需求。企业未来资金需求量的测算是财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现金流管理团队必须根据企业前期制定的具体经营利润目标、所处发展阶段和预计投资规模,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预测企业在未来某一时期的资金平衡需求量。通常应用的指标有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等。
(2) 选择最优的融资渠道和类型。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获得融资资金的来源统称为融资渠道,比如银行、信托、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在项目的实际操作中,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是相辅相成的,同一个资金渠道可以通过信用敞口、股票质押等融资方式实现资金的组合下账,而同一融资方式也可以适用于租赁、票据、保理等传统及新兴融资渠道。因此,对二者的有机组合方式加以科学的分析和选择是十分有必要的。
(3) 确保资本结构的合理性。资本结构是指企业财务体系中资本价值构成及其归属比例,也称融资结构。金融机构认为存量负债结构合理,偿债能力和再融资能力出色,则通过优质的评级给予企业更优惠的利率以及更长的融资期限。因此企业在开展融资业务时要考虑资产负债比例,追求最佳的资本结构指标构成,让企业轻装上阵。
3.融资管理的原则
(1) 融资规模适度原则。企业融资的规模要适度,在开展融资业务之前财务部门和风险部门要做好融资计划和预测,运用各类测算模型确定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合理资金量。既避免因资金短缺影响生产经营,也要防止融资过量,增加企业的财务负担。
(2) 融资时间精确性原则。融资团队应合理安排融资的时间进度,提前做好融资项目的前期材料准备和审批工作,并制定备手方案。最终做好资金下账时间的沟通,在最恰当的时间点获得最想要的资金。
(3) 融资渠道合适性原则。融资渠道的选择决定了企业融资的成本和收益,银行貸款、信托融资、直接融资等融资渠道都各有其条件、优势和局限性,企业可以通过研究融资渠道和金融市场政策,合理选择资金来源,提升融资效率。
(4) 融资结构合理性原则。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要兼顾企业的负债结构和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尤其是计入权益的融资项目和计入负债的融资项目之间的比例要合理分配。此外,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的比例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要素,尽量将企业的还款压力均摊到未来的每一年度中,减轻还款压力。
二、融资管理存在的现实问题
通过在A企业近十年现金流管理工作的经验,目前企业内部存在内控管理不足、融资人员流失、融资渠道单一、融资风险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
1.对融资内控管理重视不足
融资内控制度是融资管理体系的核心,是否有规范的内控制度以及能否严格落实是企业融资管理体系能否正常运转的前提。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 制度执行能力有待提高。为企业融资建立的内控制度未能很好地监控执行效果,部分制度流于形式。例如融资项目推进时各个流程关键点衔接不紧密,授信审批和尽调结果等相关信息传递不及时,导致融资项目错过了最佳的下账时间点。
(2) 融资流程管理不够严密。A集团对融资前的立项审批过程重视而严格,但是对融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用印、合同等违规事项以及融资后的负债管理还存在许多不足。且融资岗位职责不明确,对融资缺乏动态监督和流程监控闭环,丧失了融资管理应有的预见性和债务偿还的应变能力。
2.融资管理决策受到干预
在融资管理决策过程中,财务部门的决策应该是客观和独立的。具体操作将由企业投资部门与财务管理部门联合制定项目融资方案,由多个部门针对成本、期限、渠道、金额等各项细节要素进行民主商议及评估,最终确定融资方案。在A集团,某些时候管理层为了节约融资成本或加快投资进程,调整融资时间或者融资规模,导致资金成本过高或造成融资期限与偿还来源不匹配,财务部门融资的建议和决策会受到其他影响和干预。
3.融资管理体系信息化建设较为薄弱
信息化是一个企业成熟的标志,A集团在融资管理体系中尚未实现平台型管控,在资金统一管理、内部调拨往来畅通、账户集中统管、资金自动归集、数据监控分析、风险控制预警等功能上尚未实现信息化。
4.融资风险管理力度欠缺
没有风险管理的制约,融资就会失去控制野蛮生长,最终影响企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A集团具体表现如下:
(1) 融资风险管控制度不健全。集团部分企业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主要是制度的实操性不强,格式内容多流于形式,分析研究债务风险的具体方法不多。
(2) 投融资风险管理意识较差。企业风险管理的措施包含风险控制的意识、风险规避的谋划和风险转移的措施三项内容,A集团在发展中忽视了投融资项目的约束,融资结构存在诸多不合理。最终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企业出现流动性问题,最终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
(3) 专业化风险管理工具缺乏。集团部分企业融资风险管理手段较为落后,缺乏专业化的风险管理团队和专业化的数据分析工具,不易发现和预测融资活动中潜在的风险和可能发生的损失。且风险评价模型和监测体系由于缺乏详实的历史数据和规范的评定标准而难以实现具象化。
三、融资管理体系的优化与建议
1.加强融资过程中的细节管控
融资项目的细节管控主要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强化企业融资的计划性。在落实融资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集团必须明确具体融资目标任务,指导和督促企业财务团队实施和落实。同时,融资管理团队要充分了解世界经济动态、国家金融政策、产业政策及有关法律法规对资本市场和资金市场的影响,制定合理的企业融资计划,准确把握融资时机窗口推进既定融资项目。在融资的前期应防患于未然,预测可能出现的影响项目推进的因素和场景,将融资的风控措施、融资要素、金融机构背景实力等事项与企业当前运营情况和发展规划等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在通过内部讨论、上会解读等方式进行严格详实地评估决策流程后进行可行性研究和风险评估,制定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的多种备选融资方案。在实施某方案遇到困难时,及时启动多套备选方案,以便顺利完成融资任务。
(2) 选择最优的方式和渠道开展融资业务。企业采取某一类融资渠道,可以衍生多种不同的融资方式。同一类融资方式也可以匹配债券、基金、信托、流贷等多样化的融资渠道。在融资的过程中,财务管理部门应及时与融资业务人员保持密切沟通,业务人员也要及时汇报融资的进展、实施方案的调整、资金规模、存在的问题等具体事项,做出相互协调配合的应变调整。
(3) 强化融资规模及期限约束。融资管理部门要根据企业所处业务发展阶段与产业投资战略方向,运用科学合理的模型和方法,强化融资规模和期限约束,降低融资成本与企业负担。在融资资金到账后,财务管理部门要及时收集下账时间、还款计划、IRR综合成本等项目相关信息,进行资金的科学分配和合理的统筹计划管理,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客观、可靠的决策依据。通常采用贴现现金流量指标进行分析,主要数据涉及净现金流量、获利指数、内部报酬率等。集团应选择净现金流量为正数且较大、获利指数较大、内部报酬率较低的项目重点推进,以保障企业发展后劲和长久经营。
2.加强企业现金流预算编制
现金流量预算是企业实行统收统支、保障经营活动以及资金平衡调度的直接管理方式。包括现金流入预算、现金流出预算、现金结余预算等。企业无论在经营活动还是融资活动中,都要以能否收回足够的收益用于弥补资金的投入为决策依据来进行现金流量的科学管理。每项支付都应有合理和充分的理由,做到适时、适当、适量支出。优化企业融资管理体系不仅要根据预算计划开展融资工作,还要将已实际发生的预算作为一种控制机制和制度化程序进行滚动编制,而不能单单考虑可能或者未必变现的利润指标。
3.加强资金管控平台的建设
打造资金管控平台为基础形成融资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其可以实现资金集中统一管理、提高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效率、防范潜在财务风险的目的。現阶段,A集团与中国浪潮集团建立和深化了战略合作关系,正在分阶段、有步骤地开展资金管控平台的开发建设工作。涉及融资内容的主要有:其一,所有融资业务都在线上发起,即使涉及授信这类外部数据来源的业务也须纳入系统进行管理,系统根据各成员企业在融资平台内录入的下账及还款信息自动更新授信和用信余额。其二,融资业务所有流程闭环处理,项目推进过程与最终结果及时反馈到流程发起端审核和校验,减少人工环节。其三,融资性支出付款申请单由系统根据融资合同自动生成,且在合同录入平台上记录操作单位、承贷单位及使用单位,以及融资项目存续状态、抵质押物、金额等信息,有利于各成员企业在应付本息的职责上权责清晰。
(1) 账户资金管理。通过浪潮资金管控系统与集团财务公司原有支付系统接口对接,能够将银行账户余额变动等信息实时同步到资金管控平台。并在当日人民银行大额付款系统关闭之后,通过系统后台运算,形成集团旗下各单位当日账户头寸余额表以及当日流入流出明细表,便于集团领导及时了解当日集团现金流的整体情况。
(2) 系统制定现金流保障计划。资金管控平台能根据各成员企业融资业务人员录入的融资合同、下账、还款信息,通过IRR测算,自动生成融资项目本息支付时间计划表。资金计划制定后,由单位财务负责人终审并负责,形成周资金平衡计划和月度资金平衡计划,在即将到期偿还本息时推送付款提醒。在完成本息支付后,系统还可以通过融资计划与实际执行情况进行匹配对比,动态调整后续的资金支付计划,对融资业务贷后管理工作发挥重要的控制和指导作用。
(3) 融资授信管理。融资管理人员在系统中维护录入现有的授信额度、用信额度以及可用余额等基础信息后,系统通过融资立项合同中的抵质押物、融资金融机构、贷款金额、到期时间等信息对授信的额度和余额进行动态管理。各单位融资人员每月定期与各合作金融机构核对授信余额数据,上报集团统一管理,保证用信和余额数据的准确一致。
(4) 建立融资预警信息共享系统。在金融行业专业化发展过程当中,可采取建立更加完善的预警信息共享平台或成员企业共同承担风险的措施,促进集团融资业务的健康发展。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其最终落脚点是实现企业内部资源互通、信息共享,遵循市场经济敏感性、可操作性、针对性等多个原则,积极扩大融资风险预警模型基础变量的范围。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建设过程中,还要注重长期融资性债务和短期融资性债务预警分析指标体系的协同建设,确保负债配置的合理以及共享数据结果的精确。
4.提高财务部门客观独立性
(1) 强化独立的分析和建议权。融资管理体系所参考的各项融资指标来源于后台财务人员运用科学的财务管理工具分析得出。为保证开展融资工作科学有效,应保持财务人员应有的独立性,不受其他部门领导、员工的观点和行为等因素的干扰影响,保持财务人员与融资人员业务上相互促进、风险控制上相互制衡的关系。以便财务管理部门能根据企业资本结构、抗风险能力、负债率以及资金成本等实际要素来制定独立、客观、合理的融资方案。
(2) 推行企业会计委派制。集团对全资和控股子公司、成员企业要不断加强监督管理,实行财务总监、财务部总经理委派制,并进入委派企业董事会参与决策。部分核心重点企业设立财务部总经理下管一级制度和直接委派核心骨干等制度,确保财务条线的独立性,保证集团下达的政策能够切实落地执行。
(3) 强化内外部审计制度。定期的内部审计能帮助企业监督融资行为。集团应建立自上而下的内部审计监督体系,设立专门岗位,明确职责权力,通过审计人员对内部重大融资项目和重大经营决策的审计和监督,规范公司治理架构。对各成员企业融资现状、财务报表质量等重要事项进行专项梳理,查找融资业务的风险点和疏漏点,制定弥补措施。由此通过内外部并行的监督机制完善融资管理体系的风险管理。
融资风险的约束机制结构图
数据来源:作者原创
5.建立集团内部融资信用管理体系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企业集团要对外树立良好的诚信形象,就必须着力构建集团内部融资信用管理体系,不断加强企业内部信誉制度的建设,加强信用建设监督和考核,努力约束内部企业的信用行为,构建健康的融资信用管理体系。
(1) 信用考核制度建设。信用制度的考核和评价是融资信用管理制度得以落实的重要条件。集团将内部成员企业的诚实守信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严格落实“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原则,合理设置考核指标分值,督促各成员企业进行年度综合信用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成员企业有关责任人年终奖金挂钩。集团总部也单独设立守信激励奖惩,对内部信用考核得分较高的企业经营团队给予一定比例的物质奖励。反之,针对信用考核分值较低的企业财务负责人进行相应处罚。
(2) 建立內部信用管理中心。信用体系发展到一定阶段,就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信用管理中心对信用的成效进行专门的监控管理。该中心一方面编写、完善融资业务信用管理手册,对内部信用管理的落实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另一方面开展专项重点核查工作,对于内部融资到期未及时偿还、出现失信行为的企业财务负责人予以严肃处理,不断提升成员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水平。
(3) 构建现代化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和信用评级标准。建立信用信息数据库就是要通过信息化方式将信息覆盖至一线成员企业的一线业务部门,将企业的财务信息、信用信息等录入数据库中,设定评级标准开展信用信息分析。树立和评选守信企业标杆,增强融资信用意识,形成良好的信用理念,将“信用为本、操守为重”的信用经营理念贯彻到企业日常工作中。
四、总结
融资管理健康和规范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融资管理体系建设、改进和优化工作,做到适当把控、扬长避短,不断优化融资方式、调整融资结构,并强化风险意识,选择合理的融资规模和融资渠道。只有这样企业才可以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瞬息万变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有充分的自信参与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相信随着企业融资管理能力的不断提升和国家金融创新的不断推进,融资管理的先进理论和宝贵经验将会不断涌现,在企业发展道路上起到更加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旭海.浅谈企业投融资管理优化问题[J].现代商业,2019(02).
[2]巢凌.企业融资成本控制及降低的对策探究[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24).
[3]崔永旺.基于企业融资管理及风险防范的路径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9(12).
[4]韩捷.企业财务管理与企业融资渠道问题探讨[J].当代会计,2019(05).
[5]宫秀芬.企业投融资管理问题及其改善建议解析[J].财会学习,2017(14).
[6]侯倩倩.企业集团融资管理及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19(11).
[7]李琳,连怡臻.企业融资约束、盈余管理与投融资期限错配[J].会计之友,2019(14).
[8]谭玉娇.大型企业融资过程中财务管理的相关问题及研究[J].纳税,2019(12).
[9]王晓慧.金融体制深化改革视域下企业融资管理对策探讨[J].会计师,2017(07).
[10]王艳萍.构建企业融资管理新模式研究[J].农场经济管理,2017(05).
作者简介:罗德楠(1989.03- ),男,汉族,籍贯:湖北省荆州市,硕士研究生,中级经济师,海南新创建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方向:现金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