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清照词译者风格对比研究

2022-05-30曹雨航李崇月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对比英译语料库

曹雨航 李崇月

内容摘要:李清照词通俗易懂、语言清丽、音韵流转、情感细腻,已有的多种英语译本各具特色。本文以50首李清照词源文及与之对应的王红公英译本、王椒升英译本和朱曼华英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建平行语料库,从词汇选择、句法特点和韵律特征三个角度出发,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探究译者风格差异和翻译技巧。通过比较與分析,笔者发现王红公译本受其创作风格影响,充满随性与自由。王椒升译本的词汇选择更加丰富多样。朱曼华译本在形式上更加贴近源文。

关键词:李清照词 英译 语料库 译者风格 对比

20世纪90年代,Mona Baker(1993)将语料库运用于翻译研究,学界自此打破了传统翻译研究范式的掣肘,开启了以语料库语言学和描写性译学为基础的翻译研究新范式。胡开宝(2011:28)将语料库翻译学的研究内容划分为语料库的建设、翻译语言特征、译者风格、翻译规范、翻译实践、翻译教学和口译等领域。

译者风格指“由于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彰显而形成的稳定且区别于其他译者的翻译个性”(胡开宝、朱一凡、李晓倩,2018:105)。译者风格这一研究领域不单单是关注原作或是译作,而是更多地关注译者。学界更加关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倾听“译者的声音”(Hermans,1996)。语料库方法的运用也使得对译者的研究更加客观,更加具有说服力。

李清照是宋代颇具盛名的女词人。作为女词人,她擅于用自然景观烘托女性的阴柔之美,呈现女性的细腻心思,她的词“最能表现出女性的美来”(薛砺若,2008:159)。李清照词在流传过程中散失严重,对于现存的李清照词具体数目为多少,学界仍无准确定论。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为王仲闻(2019)的《李清照集校注》作出版说明时提到,此书是“目前所见比较详备的集子”,共收录了李清照词作60首。张再林、王金伟(2012)在文章中提到,“《全宋词》(建国后修订版)收李清照词51首”。徐培军(2018)的《李清照集笺注》中收录了词59首。

李清照词虽然流传下来的不多,但大都是精品。其词作不仅得到国内读者的喜爱,在国外也广为传播。美国诗人、翻译家王红公、美籍华人柳无忌、英国著名汉学家唐安石、中日文学翻译家华兹生等都曾翻译过李清照词。目前,有关李清照词译介的研究成果丰硕,学者们主要从翻译美学、意象研究、译者主体性等视角解读。李成静(2019)探讨李清照词英译中的美学“重构”与“再现”,郁诗千(2019)基于“三美论”分析李清照词中的自然意象英译,杨艳蓉、赵莉(2018)探究许渊冲英译李清照词时译者主体性的体现。这些文章以单个文本为研究对象和质性研究居多,缺乏一定的量化分析。因此,笔者将语料库的方法运用于李清照词译介的研究中,旨在结合质性研究和量化分析,从词汇选择、句法特点和韵律特征这三个方面分析李清照词源文和三个译本的特点,从而对比译本的翻译风格。

一.语料库创建

1.语料的选择

本研究选取的语料来自三个各具特色的李清照诗词英译集,即在美国出版的王红公与钟玲合译的《李清照全集》(Li Ching Chao: Complete Poems, 1979),王椒升翻译的《李清照词全集》(The Complete Ci-poems of Li Qingzhao: A New English Translation, 1989)以及在中国出版的朱曼华编译的《李清照诗词英译全集》(2018)。

王红公,1905年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旧金山诗学中心的创立者之一,以英译中日古典诗和近代诗闻名。王红公与钟玲合译的《李清照全集》出版于1979年,是美国第一部李清照诗词英译全集,共收录了李清照词50首。王红公在译介李清照诗词时采用了“铺展译法、意象营造与创意翻译”(涂慧,2014:99,102),其中以创意译法最为独特,这种译法使得该译本在“诸多美国李清照诗词英译文本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季淑凤、葛文峰,2013)。作为诗人,王红公在翻译李清照词时使得译文更像是创作,他“充分发挥自己的诗人才智,以西方诗人、译者、读者的三重文化心理体味李清照词中的情感,继而将其传译给英语读者”(葛文峰,2016)。

1989年,宾夕法尼亚大学《中国奇想论文集》专刊发表王椒升翻译的《李清照词全集》,共收录了李清照词57首。此译本“由于在国外出版,国内学者知道的不多,但事实上国外学者对其译作评价甚高”(涂慧,2014:95)。宾夕法尼亚大学亚洲及中东研究系教授、美国著名汉学家梅维恒对王椒升的评价颇高,他认为王椒升的译文是他“所接触到的最优雅、最有感觉的中国诗歌译文”(涂慧,2014:95)。

朱曼华是首都经贸大学英语教授,由他编译的《李清照诗词英译全集》出版于2018年,共收录李清照词61首。该译本是以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为主要依据。在翻译时,朱曼华提倡“神貌结合”(朱曼华,2018:6),追求形式与内容大体上统一。除了英译诗词外,朱曼华在译注中详细解释了诗词中的意象与典故,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李清照的作品与她的内心世界。

2.研究方法

笔者通过自建小型平行语料库对比李清照词的三个不同版本的译文。为使得研究更加科学客观,笔者将三个译本中重合的50首词挑选出来建库,语料中包含脍炙人口的《声声慢》《如梦令、《醉花阴》《临江仙》等词。笔者首先将源文和三个译本扫描,分别保存在四个TXT文件中,再用EmEditor对文本去噪并进行人工核对。文本清理干净后,笔者使用分词软件Corpus Word Parser对中文语料进行分词和词性标注,用Tree Tagger 3.0对英文语料进行词性标注,再进行人工核对。最后,使用EmEditor以句子为单位进行分句,用Para Conc 1.0进行语料对齐并核对,将一些未对齐的句子进行手工对齐,最终建成三个平行语料库。分析软件使用的是Ant Conc 3.5.8。

二.翻译风格比较

1.词汇选择

汉语用词复杂多变,尤其是古汉语,同一个意义往往可以用多种不同的词汇表达。李清照词多是描绘景色及描写女性的细腻心思,因此词中意象繁多,描写心情的词汇也丰富多变。不同的译者即使翻译同样的一篇诗词,也会因个人心境和所处环境的不同,而使得译文的词汇选择大相径庭,这恰好能够反映其译者风格。

(1)类符形符比

类符指文本中的不同词语数,形符指文本中词的总数。类符形符比反映的是文本中词汇的丰富程度。类符形符比越高,表示词汇丰富程度越高。

王红公译本的类符、形符和类符形符比分别为1316、5028、26.17%;王椒升译本的分别为1493、4951、30.16%;朱曼华译本的分别为1193、4556、26.19%;源文的分别为1145、2253、50.82%。

由数据统计结果可知,三个译本的形符数均远高于源文本。这是因为“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过程中有更多、更典型的显化现象……显化与增译类似,可以发生在句法、语义、语篇、语用等各个层面,经常会导致译文长于原文”(冯全功,2021)。三个译本中,王红公译本与王椒升译本形符数相近,而朱曼华译本的形符数则低得多,说明朱曼华译本整体词数最少,译本更加简练。在对比三个译本的类符形符比时,笔者发现王椒升译本的类符形符比为30.16%,在三个译本中最高,说明王椒升译本的词汇选择更加丰富多样,阅读难度更大。王红公译本与朱曼华译本的类符形符比相近且较低,说明这两个译本的词汇变化更少,理解的难度更小一些。

(2)词汇密度

词汇密度可以衡量篇章的信息量。其计算方法为词汇密度=实词数÷词汇总数×100%。英语的词汇通常可以分为实义词和功能词。本文根据Tree Tagger词性赋码集,统计源文和译本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这四类出现频率最高的实义词。

经统计,王红公译本、王椒升译本、朱曼华译本和源文的实词数分别为2594、2647、2595、1978;词汇密度分别为51.59%、53.46%、56.96%、87.79%。

由数据统计结果发现,源文的词汇密度远高于三个译本,说明源文的实义词使用比例最高。因为汉语“在语法上重意合,句子或分句之间有时不分主从关系,而只是并列在一起,通过意义连接起来,功能词或连接短语用得很少”(宁玲,2002)。而英语重形合,连词等功能词使用频率较高。王红公译本的词汇密度最低,说明他善用功能词提高文本之间的衔接程度,这也与他英语母语者的身份有关。朱曼华译本的词汇密度最高,说明朱译本总体上具有更加稳定的含义。

(3)高频词

“诗词是文学的精华,意象是诗词的点睛之笔,诗词意象翻译是诗词翻译的研究重点”(刘念、付明端,2021)。李清照擅于用自然景观体现女性的阴柔之美。她“将主观情感与自然界中客观的物象结合”(杨雨桐,2021),借此以物抒情。笔者以郁诗千(2019)对李清照词自然意象的分类为基础(植物类意象、“动物”相关意象、自然景观类意象),通过AntConc得到这些意象的频数表。由于李清照词中的自然意象繁多,因此笔者只统计出现频数10次及以上的自然意象及三个译本中对应的意象频数。

源文中出现频率在10次及以上的自然意象有春、花、风、日,出现频次分别为17、15、13、11次。王红公译本中与之对应的译文分别出现29、14、24、11次;王椒升译本中分别为33、20、22、11次;朱曼华译本中分别为27、27、15、8次。

从整体上来看,同一个意象,在译文中出现的频数普遍高于源文,这是由于中文分词造成的。不同的表达通常可以译成同一种意象,如“春色”和“春”都可以译成“spring”。三个译本“spring”的频数相近,说明译者对“春”这个自然意象的翻译方式相近。而三个译本中的“flower(s)”的频数相差较大,王红公译本的频数最低,朱曼华译本的频数最高,因为王红公采用不同的方法翻译“花”这个意象。如《点绛唇》中的“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朱曼华将这句词中的“花”译作“flowers”,王红公则译作“petals”,呈现了春光逝去、花瓣凋零的画面。朱曼华译本“wind”的频数最低,他对“风”这个意象的翻译极具特色。《怨王孙》中的“湖上风来波浩渺”,王椒升将“风”译为“wind”,朱曼华则译为“gale”。“gale”有“大风,飓风,狂风”之意,更能体现原词凄凉的氛围,烘托人物愁苦、郁结的心情。

2.句法特点

平均句長的计算方式是“总形符数除以句点标记”(胡开宝、朱一凡、李晓倩,2018:24)。但诗词的结构与其他文本类型有所差异,诗词的2-3行通常才是一整句话,因此不能以“句号”“问号”“感叹号”等作为统计的标准。诗词中通常以统计行长代替句长。

王红公译本、王椒升译文和朱曼华译本的平均行长分别为6.45、6.40和7.87,源文的平均行长为4.87。王红公译本和王椒升译本的平均行长相近,而朱曼华译本的平均行长最长,由此可以看出朱曼华译本每一行的信息量更大。但据上文数据,朱曼华译本的形符数是最少的,因而可以判断,在朱曼华译本中,源文中的一行对应着更少的译文行数。如此翻译策略可以使得读者在进行双语阅读时,更加快速便捷地将中英文对应起来。而王红公译本和王椒升译本,通常2-3行才对应源文的1行,这样的译法很可能会破坏源文的结构,也很难译出源文的韵脚。据计算,源文每行大约有7.69个字,朱曼华译本每行约7.87个词,与源文是最贴近的。从这一角度出发,朱曼华译本在结构上是最忠实于源文的。为了能够更加直观地看待三个译本的结构,笔者将以《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为例做进一步解释。

原词共有8行,朱曼华译本也有8行,且与源文行行对应。王红公译本有12行,王椒升译本有13行,都比源文多出几行。从整体结构来看,朱曼华译本每行的词数相近,从视觉上给读者带来美感。而王椒升译本每行字数参差错落,在总体上来看少了些形式美。王红公作为一位诗人,他的翻译风格深受其创作风格的影响。王红公既是“垮掉派的教父”,同时也是无政府主义者。无论是在诗歌创作中,还是在生活中,他无时不刻在追求者自由、公正与平等。王红公“在诗歌里寻觅到的自由是主体心灵上的自由,是与政治上和法律上的自由截然不同的自由,它是一种精神脱离枷锁的梦幻般想象的自由”(迟欣,2011)。他的译文中也处处体现着随性与自由,每行中的词数恰到好处,阅读起来具有节奏感。

词的前两行“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王红公和王椒升译本分别对应四行,朱曼华译本对应两行。前两个译本虽然变动了源文的行数,但由于中译英时字数的膨胀,行数的拆分反而能保留源文的音律,使得译文读起来如潺潺流水,毫不急促。而朱曼华译本追求与源文的形式对等,使得每一行的信息繁多,如此便会使译文少了一丝诗词的韵味。

3.韵律特征

本节选取语料库中的《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浣溪沙》(髻子伤春懒更梳)、《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对其译文的韵脚进行统计分析。笔者选择这些词作为分析材料的原因有二。其一,同一词牌的词格式不变。词的韵数“也是由词牌来规定的,什么地方押韵,什么地方不押韵,由词牌来规定”(王力,2019:337)。因此,选择同一词牌不同词的英译文进行对比,可以尽可能地减少由原词创作带来的差异性,从而更客观地分析英译文的韵律。其二,笔者选择两个不同的词牌进行比较是因为在原词韵律存在差异时,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地判断译者是否体现出了不同词牌英译的特点。笔者对这七首词的源文及译文的尾韵进行对比分析。

经对比,王红公和王椒升未重视词的韵律,译文中只有少数词是押尾韵的,总体读来,韵脚无规律可循。朱曼华虽然没有完全遵照源文的韵律,但在翻译时也尽量翻出尾韵来。词牌规定了词的韵数,朱曼华翻译前两首《浣溪沙》时,使用了同样的韵数,其他词的韵数皆无规律可循。总体上,三种译本都不属于英语格律诗,同时也未与源文的形式严格上保持一致。比较之后,笔者发现,朱曼华译本的行数与源文保持严格一致,每行的词数与音节数虽然与源文不一致,但也有一定的翻译规则。如《浣溪沙》全文为6行,每行7个字,朱曼华也将每一首都译为6行,每行字数相近,基本上都是8-10个单词。王红公译本与王椒升译本在字数上显得更加随意,一行最多可有9个单词,最少只有2个单词。虽然整体上没有朱曼华译本严谨规范,但因有自然的分行,读起来显得节奏更加分明。由此可见,译者既要做到达意,同时又要译出原词的韵律,翻出美感,着实体现了外译诗词的难度。

本文采用语料库的办法,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从词汇选择、句法特点和韵律特征三个角度出发,对比译本的差异,并总结译者的翻译风格。研究表明,由于古汉语的独特之处,三个译本都存在字数膨胀的情况。王红公的译文与其创作的诗歌一般,形式、内容、韵律等方面都充满着对自由的向往。王椒升译本词汇选择更加丰富多样,生动有趣。在形式上虽然未与源文保持一致,但却错落有致,别具一格,颇有英语自由诗的风采。他的译文“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而是抓住原词的精神,并尽可能通过最朴素的语言传达给译文读者”(靳振勇,2013)。朱曼华译本在形式上是最贴近源文的,在韵律方面,虽然没有与源文保持一致,但也试图译出有规律的尾韵。朱曼华在译出原词意义的同时,也尽力将中国古典词独特的形式与韵律美翻译出来。三个译本展现出了不同的译者风格,虽然源文本相同,但由于译者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将相同的文本译出不同的美,以此取悦不同的读者。这有利于中国古典诗词更好地“走出去”。本文虽然通过对比得到了一些结论,但研究仍存在不足,尤其是词的韵律特点,若能结合语料库工具对韵律做更加细致全面的分析,该领域的研究则会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迟欣,置喙肯尼斯·雷克思罗斯诗歌中的老庄思想[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33(04):45-50+57.

[2]冯全功,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中的显化现象[J].山东外语教学,2021,42(01):97-107.

[3]葛文峰,美国第一部李清照诗词英译全集的译介与传播[J].中华文化论坛,2016,(09):74-79.

[4]Hermans, T., The Translators Voice in Translated Narrative[J], Target, 1996, (8): 23-48.

[5]胡开宝,语料库翻译学概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6]胡开宝、朱一凡、李晓倩,语料库翻译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

[7]季淑凤、葛文峰,彼岸的易安居士踪迹:美国李清照诗词英译与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02):78-82.

[8]靳振勇,王椒升与易安词的英译[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32(06):108-111.

[9]Kenneth, R., Ling, C., Li Ching Chao:Complete Poems[M], New York: New Directions, 1979.

[10]李成静,李清照词英语译介的美学“重构”与“再现”[J].现代交际,2019,(20):88-89.

[11]刘念、付明端,从译者主体性看《红楼梦》中诗词的意象翻译——以杨宪益夫妇、霍克斯译本为例[J].英语广场,2021,(16):30-32.

[12]Mona, B., Corpus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3.

[13]寧玲,英汉语篇结构差异的探讨——浅析《红楼梦》中的译例[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02):10-13.

[14]涂慧,如何译介,怎样研究:中国古典词在英语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15]Wang, J.S., The Complete Ci-poems of Li Qingzhao: A New English Translation[M], USA: Sino-Platonic Papers, 1989.

[16]王力,诗词格律概要,诗词格律十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

[17]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

[18]徐培军,李清照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19]薛砺若,宋词通论[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

[20]杨艳蓉、赵莉,译者主体性在许渊冲翻译李清照词中的体现[J].鄂州大学学报,2018,25(03):54-56.

[21]杨雨桐,以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探析诗词中鸟的意象之美[J].英语广场,2021,(20):21-24.

[22]殷习芳、叶从领,从主客体关系的转换论李清照词《声声慢》的生态翻译[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06):101-103.

[23]郁诗千,“三美论”指导下的自然意象翻译——以李清照之词为例[J].海外英语,2020,(05):144-145.

[24]张再林、王金伟,唐圭璋对李清照研究的贡献及方法论意义[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2,(01):1-5.

[25]朱曼华,李清照诗词英译全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8.

本研究是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基于复合语料库的诗人译诗风格研究”(2018SJZDI16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对比英译语料库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