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倡议下农业高职院校服务“走出去”企业探索

2022-05-30陈熔袁金秋

教育与职业(上) 2022年10期
关键词:走出去一带一路企业

陈熔 袁金秋

[摘要]农业高职院校服务“走出去”企业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国际化办学缺乏总体设计和长远思考、农业高职院校“走出去”缺少行业企业引领、利益共享的校企协同机制尚不完善、本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足、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相对较低。据此,文章提出农业高职院校服务“走出去”企业路径优化建议: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产教融合平台;对标“二链”,培育本土技术技能人才;加大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关键词]“一带一路”;农业高职院校;“走出去”企业;校企命运共同体

[作者简介]陈熔(1975- ),男,江苏泰州人,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副教授;袁金秋(1986- ),女,江苏泰州人,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留学生服务中心主任,讲师。(江苏  泰州  225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21年研究资助课题“‘一带一路倡议下农业高职院校服务‘走出去企业路径优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1B024)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9-0056-04

2017年,《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农业合作的愿景与行动》提出,“鼓励本国企业参与沿线国家农业发展进程,帮助所在国发展农业、增加就业、改善民生,履行社会责任”。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加强职业学校与境外中资企业合作,培养熟悉中华传统文化、中资企业急需的本土技术技能人才。农业高职院校应当紧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主动发掘和服务“走出去”企业的需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技能人才。

一、“一带一路”倡议下农业高职院校服务“走出去”企业的意义

1.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粮肉安天下”,作为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必须把“米袋子”“肉盘子”牢牢抓在手中。在确保国内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我国企业“走出去”,可以发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资源优势,建立“产加销”一体化国际农产品产业链,进而形成良好的伙伴关系,促进共同发展;同时,可以缓解国内农业资源压力,实现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农业高职院校可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科研优势和服务优势,培养拥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协助“走出去”企业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从而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有利于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品牌。高职院校承担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职能。高职院校学习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办学模式、规章制度等,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模式。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农业高职院校要强化与“走出去”企业的合作,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理念上更多地与国际接轨,开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技术标准、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教学资源等,打造中國职业教育国际品牌,使更多人了解中国职教、认可中国技术、使用中国产品。

3.有利于提高本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决定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农业高职院校应根据“走出去”企业需求,改变传统育人模式,创新教育方式方法,从语言能力、中华文化、企业文化、专业技能四个维度培养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培养“知华友华”的本土技术技能人才。

二、农业高职院校服务“走出去”企业的主要模式

1.技术技能培训。主要表现为农业高职院校通过与“走出去”企业共建海外培训基地,联合开展员工长、短期农业技能培训、语言培训等,这是较为普遍的一种服务形式。例如,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中国航空技术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开展加蓬农机师资培训项目;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与杨凌示范区国际合作局对接,累计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训1400余名农业技术人员。

2.学历教育。主要表现为农业高职院校采用现代学徒制的形式,根据企业需求培养本土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实现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例如,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与江苏江洲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建安哥拉“丝路农坊”,联合开展安哥拉“农业装备应用技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3.助力企业开发技术标准。主要表现为农业高职院校发挥人才和科研优势,与企业共建研发团队,开发国际通用技术标准,并向海外企业推广。例如,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企业制定行业标准《橡胶加工安全生产规范》,被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4个国家的20多家企业认定和采用。

4.为企业提供科研和技术服务。主要表现为农业高职院校选派骨干教师赴“走出去”企业在境外开展科研攻关、技术指导。例如,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选派教师赴双马集团印度尼西亚养牛基地开展牛病防治技术服务;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选派教师赴“中肯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协助当地育苗。

此外,根据调研,与“走出去”企业实质性开展境外校企合作项目的农业高职院校主要分布在江苏、广东、北京、陕西、四川等省份,且以“双高”院校为主;合作项目所在国主要集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东南亚国家和非洲国家为主;从合作形式来看,包括共建丝路农坊、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开展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涉及的专业涵盖种植、养殖和农业机械等,且非学历农业技术培训多于学历教育。

三、农业高职院校服务“走出去”企业存在的问题

农业高职院校在国际化发展尤其是服务“走出去”企业方面,存在定位不明、合作不紧、能力不足、效果不佳的问题。具体来说:

1.国际化办学缺乏总体设计和长远思考。目前,大多数农业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还停留在资源引进、课程体验、教师境外访学等初级阶段,小部分学校开展了留学生的招收和培养工作,但多以自费生和语言生培养为主,招收专业也并非农业类专业,而是以热门专业为主,深度的国际合作项目较少。部分农业高职院校对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持,认为国际人才培养投入成本高、潜在风险大,未将国际人才培养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没有形成“引进来、走出去、再提升”的国际合作交流思路。

2.农业高职院校“走出去”缺少行业企业引领。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我国企业大力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农业对外投资持续增长,对于所在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带动民众就业、增加民众收入、应对粮食危机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目前农业高职院校服务“走出去”企业尚处于各自为战的阶段,缺乏领军型农业企业的引领,缺少对农业企业优质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没有做到“抱团出海”。

3.利益共享的校企协同机制尚不完善。从2014年开始,我国启动实施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农业部联合教育部成立中国现代农业校企联盟,下设现代农业、现代畜牧业、都市农业、现代农业装备和现代渔业等5个农业职教集团。但在农业高职院校服务“走出去”企业的过程中,企业并未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走出去”企业既缺乏熟悉国际市场、精通海外法律法规、具备跨国团队运营能力的管理人才,也缺乏大量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術技能人才。究其原因,一是 “走出去”企业往往是行业内的优质企业,部分农业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技术服务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不能满足“走出去”企业发展需求,人才供给不足;二是对于“走出去”企业而言,与农业职业院校合作培养人才会耗费很多财力和物力,如果缺乏政策和制度保障,企业是不愿意付出的,缺乏合作动力;三是部分“走出去”企业存在短视行为,过度看重经济利益,认为人才培养仅仅是学校的责任,与企业无关。

4.本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受经济、科技、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制约,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员工不熟悉我国的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岗位操作规范等,管理和技能水平低,执行力和行动力弱,无法满足“一带一路”建设需求。当前,多数农业高职院校国际人才培养规格与国内学生几乎一致,即标准一致、课程一致、教材一致,没有构建契合“走出去”企业所需的课程体系,存在过度强调专业能力培养、忽视语言沟通能力培养和国际理解教育的问题,本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足。

5.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相对较低。当前,我国农业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相对较低,国际化教学能力尚显不足,缺乏大批优秀的可以从事双语教学和小语种教学的专业教师,难以满足国际交流与合作需求。究其原因,部分农业高职院校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意识淡薄,忽视对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国际化师资培训体系尚未建立。

四、农业高职院校服务“走出去”企业路径优化建议

1.加强顶层设计。第一,农业高职院校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以服务“走出去”企业为使命担当,以“培养国际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导向,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第二,农业高职院校与“走出去”企业积极开展合作,根据企业人才需求信息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规格和标准,以培养能满足“一带一路”倡议下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不同行业需求的国际化人才。第三,农业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围绕“走出去”企业需求,发挥企业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重塑专业建设理念,再造专业建设流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第四,农业高职院校针对服务企业“走出去”遇到的问题,如海外办学经费管理、校企利益如何共享、教师“助企出海”积极性调动等,落实主体责任,不碰红线、依法依规,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和激励机制。

2.构建产教融合平台。农业高职院校服务“走出去”企业要想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就必须坚持行业主导、校企协同,精准服务企业需求,为“走出去”企业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支撑、科技支撑和服务支撑。第一,整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教育资源,组建“一带一路”农业职教联盟,为沿线国家农业院校提供交流合作的机会。“一带一路”农业职教联盟本着合作共赢、优势互补的理念,共同培育人才、共建师资队伍、共建实训平台、共同研发创新,实现互利共赢。第二,整合五大农业职教集团的优质企业资源,组建“一带一路”农业产业联盟。截至2017年底,五大农业职教集团共吸纳涉农企业、职业院校、科研院所500余家,积极培养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组建“一带一路”农业产业联盟,“校企同舟”,企业到哪里,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科技创新就配合到哪里,实现产教协同育人。农业高职院校与“走出去”企业紧密合作,共同设立产教融合工作协调组,开展境外办学和打造国际化实践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人才培训和技术、管理服务,明确校企“双主体育人”的责任和权益。

3.对标“二链”,培育本土技术技能人才。当前,“走出去”企业急需了解中国国情、深谙中国文化、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本土技术技能人才。第一,对标产业链,动态调整专业群布局。农业高职院校以服务“走出去”企业为目标,准确把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产业发展方向,依据“走出去”企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岗位需求,立足本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制订与国际接轨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中国职业教育标准,并在“一带一路”农业职教联盟推广使用。第二,对标教育链,推进课程建设国际化。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农业高职院校建立适应“走出去”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校企共同开发彰显中国文化、体现中国技术、兼顾所在国国情的“双语”课程、“中文+技能”教材等,建设与“一带一路”农业产业联盟培训项目相配套的“培训包”、在线培训资源等;研发并推广适应沿线国家和企业的农业类1+X证书,输出中国农业职业教育优质教学资源,满足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开发多种语言教授的学位课程,打造来华留学生教育品牌专业、品牌课程,以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吸引更多外国留学生。

4.加大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力度。第一,发挥“走出去”企业育人优势,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农业高职院校选派骨干教师赴“走出去”企业挂职锻炼,深入企业一线,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和创新发展情况,探索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方式,从而开阔教师的眼界,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推进学校职业教育与国际职业教育接轨的进程。同时,做好项目资源的收集与利用,把“走出去”企业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模式引入课堂教学,教学内容对接岗位需求,通过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融合全面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第二,建立“内培外派”机制,提升教师跨文化能力。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跨文化能力是进行文明对话的基础。农业高职院校通过出国研修、学术访问、合作研究等方式,让教师了解国际职业教育发展形势,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尤其是重点加强专业教师和“双语”师资的国外培训,将教师送出国门,实地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风土人情和文化历史,同时传播中国文化、推广中国标准。

[参考文献]

[1]郑亚莉,魏吉,张海燕,等.高职院校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问题与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21(12):92-96.

[2]丛倩,黄华.共生理论视域下的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走出去”研究[J].职教论坛,2021(1):151-157.

[3]梁秀文,付宁花.“一带一路”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海外办学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22(1):77-83.

[4]邵彦,许世建.职业教育服务企业“走出去”协同办学共同体的构建——基于三螺旋理论的解释框架[J].职教论坛,2021(3):14-21.

猜你喜欢

走出去一带一路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