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古诗词教学资源 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2022-05-30康婷婷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2年10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

康婷婷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古诗词作品中挖掘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资源,促使学生自觉继承并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诵读比赛、唱诗活动,让学生体会作品的音韵美;通过品味语言、挖掘诗眼,让学生感受语言美;通过了解作者、挖掘背景信息,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和精神美;通过链接常识并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感悟文化美。

[关键词]古诗词资源;传统文化;小学语文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发展,逐步积淀下来,反映了中国社会在不同阶段的政治、经济状况,也展现了古人的聪明才智。继承并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了不少经典的古诗词,它们体现了文化的积淀,所以教师可以从古诗词入手,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促使学生感悟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一、多种活动,体会音韵美

(一)诵读比赛,体会平仄音韵

朱自清认为以前的读书人都会诵读,通过诵读能从声调中获得快感和趣味,对古诗词本身的内涵意蕴大可不要刨根问底。然而不少教师则正好相反,过多讲解诗句的意思,忽略了诵读。为了让学生体会古诗词的韵味,教师可以组织他们参与到诵读大赛中,更真切地体会平仄、韵脚等音韵学知识,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古诗《十五夜望月》不仅意境悠远,而且是七言绝句的典范,教师可以适当地给学生介绍一下绝句和律诗的差别,并引导他们了解平仄、押韵方面的知识。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唐诗摘钞》提到这首作品‘通首平仄相叶,无一字参差,实为七言绝之正调,认为它能让人在诵读时产生一唱三叹的感觉。那么,你在诵读时是否有这种感觉呢?绝句的特点是什么,为何这首作品是‘七言绝之正调呢?”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自主诵读活动,并组织了诵读比赛,学生可以选择七律、七绝、五律、五绝等各种不同的诗歌类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展开诵读,然后说说自己对诗歌韵律的了解。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了平仄差别,同时也深刻体会到诗词一咏三叹的特点,更好地感悟到诗词作品的音乐美。

音韵学知识是古诗词学习的重点,也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但是这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学习时也较为枯燥乏味,小学生常常很难理解。如果能引导学生展开诵读,他们就能通过字正腔圆、轻重缓急的训练体会音韵美,在诵读时也能更好地展现古诗词的音乐性。

(二)学科融合,组织唱诗活动

古诗词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美,所以教师可以将语文和音乐学科整合在一起,组织大家欣赏古诗词改编的音乐作品,并参与到自主吟唱的活动中。此外,还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些乐府、词牌等有关的知识,拓展大家的知识面。

学习了《十五夜望月》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是否听过一些和“月亮”有关的歌曲,是否有音乐作品是改编自古诗词的。如有学生提到《但愿人长久》就是改编自诗歌《水调歌头》,大家一起倾听了这首作品,教师还给他们介绍了“水调歌头”是什么意思,了解词和音乐之间的密切关系。“在学习了《十五夜望月》后,你认为这首作品的整体基调是怎样的呢,能否吟唱出符合作品情境的音乐呢?”在唱诗的活动中,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蕴藏在《十五夜望月》中思乡怀人的情感,认识到此类作品能很好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出作者热爱家乡的家国情怀。

在唱诗活动中,学生认识到诗歌和音乐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都在中国古代文化精神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样学生就进一步体会到古诗词中蕴藏的传统文化。

二、斟酌词句,体会语言美

(一)品鉴语言,想象画面色彩

不少经典的古诗词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作者常常精心雕琢字词,尝试用语言刻画出万紫千红的自然场景。教师可以利用古诗词的这个特点,引导学生推敲鉴赏作品语言,思考作者如何用文字描绘意象,并在脑海中想象具体的画面。在此过程中,学生感悟到中华语言的博大精深,认识到文字艺术本身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宿新市徐公店》是一首极其具有画面感的作品,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赏析,并想象其画面。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找出作品中展现色彩的词语,尤其要注意把握住其中隐藏的颜色。学生首先找出了“新绿、黄蝶”这样明显的颜色词,其次又找到了“菜花”,并感受到了意境美:“菜花也是黄色的,所以黄蝶在飞入菜花后,就不见踪影,这里能让人感受到诗歌的情趣。”教师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尝试在脑海中组合篱落、儿童、黄蝶、菜花等意象,看看组成了怎样的画面,然后基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思想,尝试将自己看到的场景画下来,这样学生就能更真切地感受到作品的情境,体会到独具特色的田园乐趣。此后教师又引导学生赏析其他古诗词作品,并展开分析,看看是否也具有独特的意境美。

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文字虽然不像图画那样,能直接给人视觉冲击,但是那含蓄而优美的语言却能让读者产生无穷的想象。若能细细品味,则学生能在脑海中再现古诗词的画面,从而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二)挖掘诗眼,探究深刻内涵

在一首古诗词中,常常有一些特别重要的字词,它们对理解整首作品,挖掘作品的主题思想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探究诗眼,能让学生深入挖掘隐藏在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师组织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尝试寻找诗眼,并说说自己的感受是什么,谈谈自己的理性思考。

在阅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教师组织学生深入探讨,找到作品中的诗眼,说说有什么启迪。如有学生提出:“我认为‘喜是这首作品的诗眼,整首作品都在说作者听说收复河山之后的喜悦心情。”教师又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词句,说说哪些地方体现了喜悦之情。学生发现作者悲喜交加,漫卷诗书,纵情高歌,并盼望立刻回到家乡,从这些地方都能看到作者的喜悦之情。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何作者听到了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就会狂喜呢?你能否从中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情感呢?”如有学生提出:“作者有着浓浓的家国情怀,所以,对于他来说,收复河山是头等重要的事情,因此当他得到了这个消息后,就会欣喜若狂,而整首诗歌也会围绕‘喜这个诗眼来写。”学生发现,在挖掘诗眼的過程中,自己不仅更深刻地读懂了这首作品,而且还从中体会到了诗人的家国情怀,而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精神。学生受到感动,爱国情绪也被点燃了。

在挖掘诗眼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自己的阅读赏析能力,而且他们还有所感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找到切口,体会情感美

(一)探究作者,达成精神共识

知人论世是解读古诗词的重要方法,若学生能深入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点,则能更好地探究其写作风格,进而和作者形成精神共识,充分认识到诗如其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上网搜索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人生起伏,并利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对照作者各个人生阶段的作品特点,这样他们就能更透彻地理解,站在更原始的层面理解古诗词。

在学生品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教师引导其尝试了解作者的生平,促使他们和作者形成共鸣。“杜甫的诗歌常常给人沉郁顿挫的感觉,但是为何这首诗歌让人觉得豪情万丈呢?有人称这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它的‘快,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如果适当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学生就能很好地解决该问题。如有学生发现作者生活在安史之乱时期,他颠沛流离,饱尝人间艰辛,所以其作品也常常展现人间疾苦,因此会给人沉郁顿挫的感觉。而此时安史之乱正好结束了,作者得知能再次回到家乡,自然心情愉快,虽然已经不再少年,但是却萌发出了少年人的义气,因此才写出了这首“快诗”。学生发现,结合作者生平加以分析,能避免赏析过于主观武断,有助于把握住赏析的要点。

在联系作者生平体会古诗词的过程中,学生理解了作者的创作目的,也领略了作者爱国爱民的情怀,这样他们就能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精神世界,在无意识中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有助于自身文化素养的形成。

(二)追溯背景,理解情感波动

古诗词的创作常常有浓烈的背景色彩,需要有一定的历史知识才能理解作者的情感。教师可以采用学科融合的方法,适当地给学生介绍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了解在当年发生了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学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进入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这样就能和作者形成共鸣,他们能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波动。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名篇,作品给人雄浑又苍凉的感觉,让人体会到了作者的希望升起,但是又再次陷入绝望的无奈,同时也能让人体会到作者终不绝望的爱国情怀。要促使学生理解作者千回百转的情感,教师就要引导他们试着探究作品的创作背景,这样学生就能理解作者这种情绪的波动源自什么。学生了解到南宋年间,中原大地已经落入金人手中,而陆游作为一个爱国诗人,自然盼望大宋能早日收回国土。在初秋时节,天气依然闷热,让他难以入眠,在仰望星空的过程中,诗人自然回想起了往昔种种,并激发起了爱国情感。在这样一番感悟后,学生能体会到作者想要追求内心平静,但是却最终难以平静的复杂情感。学生也能体会到作者眼看大好河山落于敌手的痛心疾首之感。

在结合背景感悟古诗词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从古诗词中能看到民族传统文化形成的根本,作品中能折射出当时的时局现状。这样学生能更深层次地理解古诗词,间接渗透传统文化,更能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四、拓展知识,体会文化美

(一)链接常识,拓宽学习领域

在古诗词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是重点讲解作品的意思和表达的思想情感,很少涉及其他古诗词常识问题,学生也很少在课后自主探究。针对此问题,教师可以适当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添加文学常识方面的讲授,如给他们介绍姓、名、字、号之间的关系,介绍豪放派、婉约派等不同的创作风格,介绍古人成人仪式和婚嫁习俗等,提升学生的知识面,也能让他们多元化地了解古人,进而提升其对古诗词探究的兴趣。

《石灰吟》是一首咏物诗,教师在教授此作品时,可以让学生尝试了解各种古诗词的类型,除了咏物诗以外,还有边塞诗、田园诗、咏史诗等多种不同的类型。学生可以在课外自主搜索相关的作品,并展开对比分析,思考它们的特点是什么。如在阅读了《石灰吟》《马诗》《咏梅》等作品后,学生总结了咏物诗的特点,认为咏物诗的特点就是看似在写某物品,但是实际上却是在抒发作者的情怀,它往往使用托物言志的方法,用象征手法展开创作。还有学生在阅读了诸多边塞诗后总结了它的特点,认为这类作品大多展现边疆瑰丽的风景,体现边塞士兵艱苦的生活,同时也展现将士们积极乐观、爱国爱家的精神世界。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各种不同的诗词类型进行讨论,并整合各自的观点,他们就能自主建构,不断完善对古诗词的理解。

若学生的兴趣比较浓厚,则教师可以抛砖引玉,引导学生围绕某些古代文化常识自主上网搜索,了解相关内容。在整合各种文化常识后,尝试整理成文章,用演讲等形式介绍给其他同学。这样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领悟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二)主题活动,了解传统文化

要让语文教学体现出拓展性,还要组织学生参与到一系列的主题活动中,将活动空间从课堂转移到课外,让他们在多元实践中更深刻地了解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认识。教师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和他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又或者结合学生提出困惑的地方,设置主题,这样学生的参与兴趣会更浓厚。

在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元日》《清明》等诗歌后,学生对传统节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提出了一些有趣的问题。如:“重阳节现在又叫老人节,这种说法是现在才有的,还是古代就有的呢?”“《元日》里所说的‘元日,就是我们的元旦吗,还是我们所说的大年初一呢?”“除了清明节以外,还有哪些节日我们要祭拜祖先呢?”围绕这些有趣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到和传统节日有关的主题活动中。在清明节、重阳节、端午节等节日期间,学生要搜索该节日的相关信息,了解其有哪些独特的节日活动,看看这些活动是否流传了下来,人们现如今是否有什么突破传统的新的节日活动。不仅如此,学生还和家长、社区居委会等一起组织了相关的活动,如元宵灯会、重阳节敬老活动等。通过主题活动,大家深刻了解了传统文化。

在系列主题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热情有所提高,同时也让语文学习更好地渗透到大家的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结合学校、家庭、社区,构筑多元一体的主题活动平台,让学生沐浴在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提升其参与效果。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小学生学习古诗词比较吃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比较少,在教学中也常常只注重理解,忽略了诵读指导,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感悟不够。教师要结合这些问题,设计合理的教学策略,尝试从中挖掘出传统文化信息,进而促使学生“乐学”,主动接触古诗词,传承并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覃园仁.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J].语文天地,2020(21):27-28.

[2]鲍国潮.文学史视角:小学古诗词统整性教学设计策略[J].小学教学设计,2020(16):57-59.

(责任编辑:吕研)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小学语文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