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区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2022-05-30殷思源
殷思源
建构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学习与发展的机会。建构区是幼儿园区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构游戏有利于促进幼儿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与其他活动区域相比,建构区是幼儿自主开展活动的学习区,有时候教师过多的介入反而会对幼儿产生干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建构区放任不管,为了有效提高建构游戏的质量,教师需要扮演好设计者、支持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本文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谈谈建构区中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以供参考。
一、建构游戏的特点和教师的角色定位
建构游戏又称结构游戏,是幼儿园里一种常见的游戏活动,指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幼儿自主选择建构游戏材料(如积木、插塑、纸盒等),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生活或头脑表象的游戏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为了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教师在幼儿的建构游戏中要扮演设计者、支持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创设适宜的游戏情境,保障游戏的正常开展。
二、建构区中教师指导存在的问题
(一)作为建构游戏的设计者,教师在指导时存在的问题
1.游戲内容单一。在建构游戏中,部分教师创设的游戏内容比较单一,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使幼儿的游戏参与不够深入。例如,临近暑假,教师创设了以夏天为主题的建构游戏“顽皮一夏”。教师先通过PPT向幼儿展示了泳池的图片,然后向幼儿布置了建构泳池的任务,建构时间为一个月。幼儿通过观察图片、利用周末去泳池实地观察后,积极开展了建构活动。第一周过去了,许多幼儿基本完成了游泳池的搭建计划。接下来的三周,幼儿变得无所事事,失去了对建构活动的兴趣。
2.没有考虑到幼儿的兴趣点。在建构游戏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的想法,让幼儿自主决定活动的方式、方法,主动控制活动过程,与玩具材料产生互动,以自己的方式将外部经验内化成自己的经验,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但是在实践中,部分教师总是忽视了幼儿的兴趣点。比如,幼儿园组织春游活动后,教师引导幼儿讨论“春游最好玩的地方”。幼儿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其中不少幼儿表示自己看到了很多传统民居建筑,他们对这种“不一样的房子”非常感兴趣,部分幼儿对这些民居建筑的外形特征和结构特点进行了具体生动的描述。但是,教师没有及时地关注到幼儿的这个兴趣点,也没有及时将传统民居建筑的内容增添到建构区。
(二)作为建构游戏的支持者,教师在指导时存在的问题
1.缺少环境的支撑。教师在创设建构区的环境时,应从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需求出发。比如,主题墙饰作为隐性的课程,在幼儿的建构活动中有着重要的教育作用,它不仅能展示幼儿的优秀作品,还能提供与搭建内容相关的资料、照片和建构技巧的展示机会,让幼儿更自主地进行搭建。除此以外,主题墙还可以展示一些贴近生活、著名的建筑物图片,让幼儿有更多挑战和探索的机会。但是,部分幼儿园建构区的环境创设不能满足幼儿活动的需求,比如空间布局不合理、作品展示无章法、墙饰内容单调等,幼儿在建构游戏中无法和环境产生良好的互动。
2.缺少情感的鼓励。教师应关注幼儿在建构过程中的表现,当幼儿成功时为他们喝彩,当幼儿失败时,对他们进行鼓励。比如,在一次建构活动中,教师发现鹏鹏尝试搭建一个三层楼房。由于鹏鹏选择做支撑的圆柱形积木比较细,加上没有其他的辅助支撑,当搭建到第三层时房子倒了。但是鹏鹏并没有放弃,继而又尝试了两次。在三次建构都失败后,鹏鹏放弃了房子的建构转而和其他幼儿合作。鹏鹏一开始对建构活动充满了兴趣,但一次次的建构失败,渐渐消磨了他的积极性。教师本可以及时介入,通过肯定幼儿坚持不懈的品质,和幼儿一起探讨加固楼房的方法,帮助幼儿在探索中获得成功。但遗憾的是,教师并没有及时介入,从而错失了一次教育良机。
3.材料投放缺乏有效性。材料是幼儿进行游戏活动的有效载体,教师在材料投放时要考虑材料的数量、大小、构造是否适合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从而提高材料投放的有效性。比如,对于小班幼儿,教师要投放大小适中、重复性的积木;对于中、大班幼儿,教师要提供多层次的积木等。但是,部分教师在建构游戏区投放材料时,没有考虑到材料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影响了幼儿在建构区的活动效果。
(三)作为建构游戏的
引导者,教师在指导时存在的问题
1.忽视能力较弱的幼儿。在建构活动中,有的教师更关注能力较强的幼儿,忽视了部分能力较弱幼儿的建构水平。少数幼儿的建构技能较弱,建构作品不具备艺术性,他们在建构活动中要么拿着积木反复拼搭,要么只会用积木铺成一长条或一大片,不知道该如何进行建构。比如,在关于停车场的建构游戏中,能力较强的幼儿通过合作,采用围合、延长等方法很快搭建好了停车场,能力较弱的幼儿却拿着小汽车不知该怎么办。在整个建构游戏中,教师缺乏对能力较弱幼儿的跟踪、观察与指导,导致建构活动出现了两极分化的情况。能力较强的幼儿很快完成了任务,体验到完成作品的喜悦,能力较弱的幼儿在建构游戏中没有得到任何发展。
2.直接提供建构方法。在建构活动中,有的教师缺少科学的指导方法,当看到幼儿多次尝试失败后,教师不是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进行思考,而是直接提供建构方法。比如,在“铺路”的建构活动中,幼儿将路铺到了建构区的边缘,路就此中断了,当幼儿再次尝试没有成功后,教师直接提出用一个半弧形的积木让路拐弯儿,使建构游戏得以继续。这种直接提供建构方法的指导方式不利于幼儿多种能力的培养。
三、建构区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及指导方法
(一)作为建构游戏的设计者,教师的指导方法
1.根据幼儿的兴趣点确定游戏内容。教师在确定游戏内容时,应顺应幼儿的需求,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把主动权还给幼儿。比如,在幼儿建构的初期,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到幼儿园附近的小区散步,指导幼儿将看到的建筑物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在日常的游戏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将自己感兴趣的建筑物照片带入园内,与其他幼儿一起讨论如何建构。教师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选择游戏内容,有利于幼儿更好地投入建构游戏。
2.创设丰富的游戏情境。教师要根据建构游戏主题,创设丰富的游戏情境,从多角度开展建构游戏,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比如,在“顽皮一夏”建构活动中,除了建构游泳池,教師还可以将建构内容调整为水上乐园。这既与活动主题相关,又能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游戏情境,保障建构游戏的顺利开展,提高幼儿的整体建构水平,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
3.给予充足的游戏时间。在幼儿建构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幼儿充足的游戏时间,让幼儿自主进行建构。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想象,独立思考,梳理生活经验,制定建构计划,使幼儿在绘制建构图纸、制定建构计划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规划水平、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作为建构游戏的支持者,教师的指导方法
1.丰富主题墙饰设计。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应通过环境创设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在建构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进行主题墙饰设计。比如,教师可以将幼儿日常观察到的建筑物和幼儿感兴趣的建筑物图片张贴在墙面上,供幼儿在建构时进行观察。教师也可以在墙面设计“我的问题”“我的办法”等栏目,让幼儿将建构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用图画或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张贴在墙面“我的问题”栏目处,并鼓励幼儿将解决方法用图画或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张贴在“我的方法”栏目处。幼儿通过与墙饰的良好互动,解决了游戏中遇到的问题,推进了自身建构水平的发展。
2.营造自由、宽松的活动氛围。教师要以同伴的身份平行地介入幼儿的游戏,引导幼儿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完成建构作品。当幼儿在建构活动中遇到困惑时,教师可以通过启发的方式引导幼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顺利进入下一个建构环节。教师还可以请建构能力较强的幼儿进行示范,以促进建构活动的顺利进行。在建构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幼儿参观别人的作品,让幼儿之间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教师在点评幼儿的作品时,要以正面评价为主,营造自由、宽松、和谐的活动氛围。
(三)作为建构游戏的引导者,教师的指导方法
1.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对待幼儿。幼儿园教育应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针对幼儿个体的能力差异,在建构活动中,对于建构能力较弱的幼儿,教师可以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去完成建构任务,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建构能力较强的幼儿,教师可提供多种材料让其进行建构,并提供较为复杂的建构图片帮助幼儿拓展建构思路。对于建构能力一般的幼儿,教师应鼓励他们参观同伴的优秀作品,从而大胆实践,顺利完成建构任务。
2.直接指导与间接指导相结合。在幼儿建构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表情、动作、语言等方式对幼儿施加影响,采用直接指导和间接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指导幼儿。教师的指导要以循序渐进为原则,以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比如,在“铺路”的建构活动中,当幼儿发现建构区的空间不够时,教师可以组织幼儿一起讨论如何将路继续建构下去。幼儿经过集体讨论,提出以下四种方案:第一,将路的尽头装上楼梯与旁边的楼房连接,将建构作品变成一个滑梯;第二,使用弧形木板让路转向;第三,在路的前面放置正在施工的标志,提醒他人注意安全;第四、扩大建构区地垫面积。教师对幼儿的讨论结果作了记录,鼓励幼儿分别探索这四种建构方案,最终选出了最佳方案。
幼儿园建构游戏中的教师指导是幼儿高质量游戏发展的关键,对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建构活动中,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扮演好设计者、支持者、引导者的角色,增强建构游戏的效果,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