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明形态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缘起、特征与新道路

2022-05-30杨二美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特征

杨二美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超越了其他现代化模式,开启了新型的文明形态。文明形态视域下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解读必须要坚持大历史观,不仅要树立起文化自觉,还要充分挖掘其普遍意义,进而准确地把握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化转型以及解决当今人类共同问题的重要作用。中国的现代化有着明显的独特性,同时与其他现代化道路之间也存在着共性。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世界意义,关键在于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其他现代化模式相比所体现的创新性与超越性。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形态;缘起;特征;新道路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2)10-0035-04

习近平同志在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仅为实现富国强民开辟了路径,而且作为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转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还开启了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贡献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模式。因此,要准確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深刻内涵必须要树立大历史观,站在文明演进的高度来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一、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缘起

较早开启现代化的西方国家,凭借其生产力和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当时落后的中国带来沉重打击,救亡图强成为社会各界寻求实现现代化的初衷。费正清认为,近代以来,中国变革转型的根本原因主要来自西方新兴力量对中国的传统习惯及思维方式造成的冲击,他用“冲击—回应”理论来解读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1]。可以说,费正清对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分析模式至今仍然有极强的说服力,外部压力导致的内部危机加深成为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直接动因。正是基于对现代化中国的强烈向往,无数仁人志士在尝试了多种救国方案之后,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因此,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下,古老的中华文明正是在这样的局面下开启了现代化转型的进程。

变革旧体制以适应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救亡图强的必然选择。改变落后的传统制度模式、向西方制度模式学习成为先进仁人志士的共识,所不同的是“部分西化”还是“全盘西化”。晚清开明绅士希望在保留传统政治体制的前提下,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培养新式人才,从而大大提升国力。比如,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张之洞则明确地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是清政府积重难返,无力实现传统体制深层次的变革,导致落后体制无法与先进技术嫁接在一起。甲午海战的失败让中国的仁人志士看到了西方制度模式相对于中国传统体制的优越性;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迅速走上现代化之路,国力大大增强。仁人志士们由此认识到,国家想要富强,除了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还要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例如,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强调,“法者天下公器也,变者天下公理也”[2],变法的根本在于创办新式教育,培养人才;而变法要取得成效,必须要改变“官制”。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他们看到了传统体制的内在弊端,希望通过政治变革来开启中国的现代化之路。需要注意的是,他们并不认为西方的现代性是完美无缺的,认为中华文化正好可以弥补现代性带来的种种弊端。因此,他们反对“全盘西化”,希望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性之间实现较为恰当的融合。这些先进分子对“中国往何处去”的深刻思考,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十月革命的胜利促进了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尤其是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给当时还在救国图强的中国先进分子带来了信心。落后的俄国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废除了传统帝制,建立了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制度,于是“以俄为师”成为中国变革图强的新方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产生了一个强大的共产主义政党,在先进理论的武装下,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以强大的政治整合力和动员力,在全中国各社会阶层开启了全方位的现代化变革,共产党对现代化的认知塑造着中国的转型之路。

那么,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成功找到把中国引入现代化的道路,而其他阶级的各种尝试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呢?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坚持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而不是盲目效仿西方。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不同阶级做出了变革中国的各种努力,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无论是主张学习西方“器物”还是学习西方制度,在西方强势文明的压力下,不顾中国国情而照搬西方的技术或制度,导致水土不服。中国共产党将马列主义创造性地运用到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上来,从而开辟了革命和建设的新形态,创造性地运用共产主义的新文明来带动古老中华文明的转型,探索出了中国道路,成功回应了近代以来西方强势文明对中华文明的冲击,打破了只有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才能实现现代化的神话。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

(一)中国式现代化始于外部压力导致的内部危机

与西方内生型的现代化不同,中国的现代化首先产生于外部压力,而后转变为内在的驱动力。中国在西方强势文明的压力下,变被动为主动,积极进行自我调适以适应现代化的要求。机器的使用深刻改变了传统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引发了几千年以来中国乡土社会最深刻的变迁,而这种变迁必然要受到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西方现代化根植于西方历史文化传统,正如韦伯将资本主义的产生置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来加以考察一样,文化的特质导致了西方现代化也必定是一种特殊的内生型现代化。因此,中国的现代化绝不能搞“全盘西化”,而只有坚持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坚持将现代化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融合起来,才是中国式的现代化,而非其他什么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

(二)中国式现代化以无产阶级政党为领导力量

西方现代化是经济现代化先行,新兴力量的壮大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对整个上层建筑提出了变革要求,经济现代化裹挟着社会文化、政治体系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显著变化。因此,西方现代化主要以资产阶级为领导力量,资产阶级政党充当其利益代理人,通过建立各种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中国现代化则是后发型的,可以借鉴西方现代化的有益成果,总体上来说是政治现代化先行,依靠政治力量的推动来实施一系列经济社会变革。尤其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无产阶级政党对于现代化的深刻认知,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全面现代化,使中国能够沿着现代化的蓝图突飞猛进。因此,一个坚强有力的现代政党是中国现代化转型的领导力量。由于受到历史实践条件的制约,中国共产党对于现代化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经历了正反两方面的实践,中国共产党成功找到了一条适合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并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拓展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赶超型现代化

从横向比较看,中国的现代化是后发国家在贫穷落后的状态下依靠自身力量逐步赶超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典范意义,增加了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多样性。西方现代化是建立在其殖民体系对世界落后地区进行残酷的资源掠夺、人口奴役的基础上的,殖民主义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张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西方国家的科技、武力优势下,很多落后国家出于救亡图存的目的被迫开启现代化进程,不可避免地受到先发国家的打压和排挤。这是后发国家现代化起点的先天劣势。中国的现代化起步晚、底子薄、任务重,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保持国家主权独立的基础上,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实现了国家面貌的历史性转变,这对于后发国家来说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四)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

科学社会主义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现代化带来的弊病的抨击和反思基础之上,如何根据本国国情探索出一条成功的社会主义强国之路成了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首要课题。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国家而非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证明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以及苏东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相反,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利用本国制度优势,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国家的富强。这是中国对世界社会主义作出的重大贡献,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对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转型起到了正向激励作用。在“一球两制”的格局下,中国式现代化将显著增强社会主义力量,大大提高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

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内涵的三重维度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现代化道路,符合现代化的共性。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吸取了西方的经验教训,与西方现代化模式存在某些共性,绝不是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比如,现代化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这是现代化的共性,但是如何实现工业化,各国采用的方式是不同的。如果仅强调个性而不谈共性,只谈超越而不谈继承,会造成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片面解读,难以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中得到呼应。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深深地打上了中国的烙印。虽然向西方国家学习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方向,但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性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是现代性与中国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结果。因此,决不能割裂传统与现代性,不能将传统与现代性看成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更不能以这种视角来解读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既要基于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又要将其置于整个中华文明的历史范畴中。只有这样,才能在现代化与中国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三者之间建立更深層次的逻辑关系,才能更清晰地展示出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作用。

再次,同其他现代化道路相比,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更好地解答了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超越了其他现代化道路,具有创新性和超越性。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核心主旨和全新内涵。“中国道路的本质规定,是与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向相一致的,蕴含丰富的普遍性”[3]。但是,要想在这方面阐释清楚,必须要结合前两重维度,既不能否认中西现代化道路的共性,也不能忽略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只有将三重维度结合起来考虑,才能准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和意义。从这个维度上来说,中国现代化新道路的超越性和创新性集中体现在其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

(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普遍性意义

首先,从人与人的关系上来说,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以实现共同富裕为导向,更好地解决了贫富分化问题。资本主义国家虽然采取了各种手段来改善工人待遇、削减贫富差距,但是却无法根除财富分配差距扩大的根源,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数财阀的现实依然严峻。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贫富差距悬殊问题是同社会主义的本质相违背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4]。中国共产党自成为执政党以来,为实现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进行了积极探索,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共同富裕之路,在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又为解决相对贫困问题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探索。发挥党集中统一领导的优势,依靠坚强有力的党的队伍来实施推进共同富裕的重大战略;同时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更易于发挥政府对收入和财富分配的调控作用。这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体现。

其次,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来说,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更好地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过分强调人的理性,坚持人类中心主义,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张建立在抢占世界市场和掠夺全球资源的基础上,这是资本的逻辑所决定的。资本主义大工业将全世界纳入到人与自然对抗的生产体系中来,造成了世界性的生态破坏问题。发达国家利用积累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率先完成了产业升级和污染治理,而欠发达地区缺乏治理环境污染的资金和技术,独自承受落后生产方式造成的环境代价。中国在较短时间内不仅在生产力上赶超西方,而且这种赶超建立在严格的生态保护的基础上,也没有将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转嫁给别国。中国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举的绿色道路,更加科学地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再次,从民族关系上来说,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推动了多民族共同繁荣,更好地保护了少数民族的文化。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延续构成了强大的冲击,欧洲国家的现代化几乎不涉及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而且西方现代化模式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移民国家的衍生,却实实在在地造成了原著民族实体及文化的消亡,这是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失败之处,而不是现代化的必然结果。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尊重少数民族生存和发展权利的前提下,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通过政策倾斜帮助少数民族逐渐适应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延续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极大地避免了少数民族在现代化冲击下无所适从,进而逐渐消亡的悲剧。

最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主张不同文明多元共存,更有利于实现全人类共同利益。与西方现代化模式在全球扩张相伴随的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价值体系、政治模式的输出,其意图旨在建立一个一元化的世界,即实现西方文明主宰全球。为此,西方文明优越论甚嚣尘上,将整个世界纳入西方殖民体系中,并破坏了其他文明发展的自主性和自觉性。中国有着数千年的文明渊源,历来提倡以“和而不同”的原则来处理不同文明间、不同国家间、不同民族间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继承了“和而不同”的传统价值理念,批判文明优劣论,主张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和多元共存。

中国有着数千年的文明渊源,历来提倡以“和而不同”原则来处理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不同名族之间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继承了“和而不同”的传统价值观念,主张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和多元共存。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更好地维护人类共同利益提供了新方案。这个新方案是中国现代化道路内在价值延伸的结果,也体现了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即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5]。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成功正是基于对这些价值的坚守和践行,因而这也构成了中国方案的基本价值理念,超越了西方国家对内讲民主、对外搞霸权的内外有别的国际关系准则。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提出能够推动世界各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达成价值共识,争取各国利益最大化,有利于促成积极有效的国际合作,从而更好地维护人类共同利益。

参考文献:

[1]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M].张沛,张源,顾思兼,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3.

[2]梁启超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72.

[3]吴波.人类文明新形态视域下的中国道路[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1(6):18.

[4]习近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N].人民日报,2021-08-18(1).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22.

责任编辑:祁欣欣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特征
根据方程特征选解法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新型冠状病毒及其流行病学特征认识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抓住特征巧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