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叙事性油画特征及其美育功能分析

2022-05-30肖旭

艺术科技 2022年11期
关键词:叙事性油画美育

摘要:叙事性油画在题材内容、形象塑造、风格样式、技法表现等方面都有别于其他类型的创作。文章通过解读经典名作,从艺术性与真实性、多重场景演绎、主次元素布局和题材风格关系四个方面对其特征加以归纳。从美育角度来看,叙事性油画是育人的有效切入点,笔者结合个人教学和创作经验,从价值塑造、历史认同和感悟生活方面探讨其育人的方法。

關键词:叙事性;油画;美育

中图分类号:J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1-00-03

叙事一般解释为叙述事情的前后经过,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诔碑》提出,“其叙事也该而要,其缀采也雅而泽”,就碑文叙事提出全面扼要、词采运用雅正润泽的观点。文学和电影领域常以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方式推动情节的发展,叙事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在叙事情节与主体人物关系上[1],情节是人物行动的历史,是人物间矛盾关系的具体展现,是人物形象另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维度。没有人物就没有情节,而没有情节就没有人物功能,就不会有人物形象。在结构处理上,可通过倒叙、分叙、插叙、补叙等方式使情节更加迂回,相较于平铺直叙,这能给受众留下更大的解读空间。

在油画创作领域,叙事性主要体现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题材方面以百姓日常生活、社会热点话题或历史重大事件为主,多以具象写实的方式展现不同时代的社会状况、人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追求等。油画属于平面视觉艺术,相较于文学、电影,在叙事方式上无法通过情节前后的逻辑关系或人物对白突出创作意图,更没有补叙、插叙的表达机会,只能在有限的二维空间内通过图像的不同组合,采用象征、隐喻等方式,拓展创作理念。

在油画发展历程中,叙事性油画作为主要创作类型一直发展至今。尤其是在照相机尚未发明的时代,叙事性油画具有传播教义、引领思想、记录历史事件的重要作用。例如法国画家欧仁·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现了法国七月革命胜利前夕巷战的场面,画面中间高举法兰西三色旗、半身袒露的女性象征着自由女神,具备引导底层人民革命的英雄气概。

从“美育育人”的角度来说,叙事性油画是育人的有效切入点。因为相较于表现主义或抽象主义,叙事性油画在题材内容、形象塑造、技法表现方面更讲究主观与客观、理性与感性的平衡。对创作者而言,其无须以理论作注脚,朴素真实就是最可贵的。对观者来说,省略掉晦涩且不具标准的解读过程,更容易引起共鸣。基于此,笔者结合个人教学与创作经验,就叙事性油画创作规律特征及育人方法提出建议。

1 叙事性油画的特征

1.1 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平衡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就《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提出了“欲显刘备之长厚近似伪,诸葛之多智近妖”的观点。在通晓人情世故的鲁迅眼中,即便是经典名著也存在概念化、样板化的问题。同样,叙事性油画创作也要讲究真实性和艺术性的平衡。

一方面,真实性并非风格或技法上的写实,而是指情感、题材和主体形象的真实,尤其是历史题材创作,前期需阅读大量史料,充分了解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以及人物长相特征、服饰等。例如,创作“虎门销烟”题材作品,需要深入了解鸦片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林则徐力倡禁烟的壮举,还要了解林则徐的长相、身着服饰的特点以及采用何种方式销烟、鸦片的包装形式等,不能想当然,以免闹出笑话。

另一方面,创作不是照搬生活,在素材提炼、角色设计、主次呼应等方面需要进行一定的考量,太过平铺直叙则难以引起共鸣。要将大众感受得到却表达不出的认知与情感进行具体化呈现,展现出艺术的真正价值。

1.2 多重场景的演绎

叙事性油画属于二维空间表达,没有时间形态,多数情况下通过单一场景即可完整传达叙事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叙事性油画只能构建单一的场景。叙事内容较为复杂的油画,可从不同视角构建多重场景,每一个场景展现相对独立的叙事内容,同时场景间要相互呼应,以烘托主题。比如电影中主角出现的画面是主场景,但不可能从头到尾只有主角一个人的戏份,剧中配角乃至无足轻重的小角色所在的场景也是不可或缺的,通过主次场景间的相互切换,能使情节更加迂回、叙事结构更加合理。高更的《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结合了其在塔西提的生活体验,将酣睡的婴儿、采果的妇女、掩面的老妇等组合成一个画面,以象征手法表达其对人生各个阶段生命意义的哲学思辨。

1.3 主次元素的合理布局

在数字化、网络化的当下,人们获得图像资源的方式更加便捷,通过一部手机即可记录自己感兴趣的生活片段。可以说,叙事性油画创作在素材获取方面基本没有太大阻碍,但如何进行素材筛选,如何确定主次元素的分布位置,如何控制各元素间节奏变化及呼应等问题,给画家的审美能力及画面整体把控力带来了考验。

一般来说,主要元素应该占据画面的视觉中心,不过不一定是中间位置,其他次要元素则疏密有序地分布在周围,与主要元素保持一定的关系。还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注视朝向强化主次关系,如在董希文的作品《开国大典》中,毛泽东主席作为主体设置在中心位置,身后开国元勋们列队聆听领袖的庄严宣告,蓝天白云、高挂的红灯笼等元素的运用,既凸显了毛泽东主席在我国的领袖地位,又营造了开国大典庄严而喜庆的氛围。

1.4 题材与风格的融合

叙事性题材作品多为具象写实风格,但叙事性与写实主义并不等同。画家在创作时,会根据对题材的理解,采用个人最擅长的风格进行表达。在具体的造型和色彩处理方面,个人风格通常会让渡于题材需要。例如,描绘战争场景时,造型风格刚性简练,整体色调阴郁苍凉;描绘百姓的市井生活、人伦之乐时,则倾向于婉约柔美。这不是样板化处理,它体现了人的普世价值和情感认知。例如同样是战争题材作品,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在造型上采用立体派风格,对形象进行了扭曲和夸张,色彩方面一改其惯用的浓烈色彩对比,以黑、白、灰作为画面的主色调。毕加索采用象征性手法,以手握断剑的士兵尸体、怀抱逝去孩儿哀号的母亲和受惊吓嘶鸣的战马等,展现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有力地控诉了纳粹分子的恶行。而詹建俊的作品《狼牙山五壮士》,以1941年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五位八路军战士,为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在河北易县狼牙山与日军浴血奋战,最终集体跳崖殉国的事迹为创作背景。画面以黄褐色为主色调,将英雄人物与祖国河山相结合,造型上轮廓分明,用笔苍劲有力,凸显了五壮士保卫山河的决心,讴歌了五壮士舍生取义的壮举。

2 叙事性油画的美育功能及教学实践总结

叙事性油画在题材方面蕴含许多历史和人文知识,且由于多为写实风格,所以容易与大众形成直接对话。从美育角度来看,叙事性油画是极具育人价值的资源。大众可以通过欣赏经典叙事性油画作品了解历史,提升个人艺术修养,但对高校美术专业生而言,仅停留在欣赏层面是远遠不够的,还需通过实地考察和创作实践发现美、创造美[2]。艺术在给人们带来审美愉悦的过程中,也塑造着人们的思想,改变着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从而增强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针对艺术类专业的课程思政明确提出“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总体要求。叙事性油画创作是高校油画课程中比较重要的一门,相较于基础课程对技能的传授,其侧重于对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考验学生对形体造型、色彩搭配等规律性知识和技法的掌握程度,还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细腻感知、价值判断及历史认同等综合能力。一门课不足以承载所有的育人功能,但叙事性油画知识技能与思政理念的融合,能在教学中逐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1 价值塑造

价值塑造的关键是明辨是非、普世价值认知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处于思想启蒙阶段,生活阅历不足,个人发展方向不明确,在认知能力、理想追求与现实有一定的偏差时容易感到迷茫。因此,叙事性油画课程教学要有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还要融入价值引领。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遵循内心感受,充分表达个人的价值诉求,同时通过对经典名作的赏析,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传达积极、善良、互尊互爱的价值理念。以英国画家约翰·柯里尔的作品《马背上的Godiva夫人》为例,乍一看,该画似乎不具有叙事性,就是普通的人物场景油画,但在了解了创作背景后就会感到震撼。一位地位极高的伯爵夫人情愿赤身裸体骑马绕城一圈,只是为了让丈夫同意减少强压在人们身上的重税。画面中的女人低垂着头,仅靠一头秀发遮羞,令人动容。她的行为超越了世间利益得失、对等博弈的俗套,更难能可贵的是,人们也默契地待在家中维护伯爵夫人的尊严。人性中的怜悯与互尊,在此场景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另外[3],美育需要遵循社会主流的审美标准,也需要尊重审美标准的多样性。在创作实践中,要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具有一定的批判精神,同时要避免创作明显带有宣扬血腥暴力、种族歧视、极端宗教思想等有悖于国家法律和公序良俗的作品。应以乐观积极的心态表现时代的主流价值和个人所思所想。

2.2 历史认同

加强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从中领略不同文明的辉煌文化,掌握历史发展脉络和规律,有利于拓宽视野,使创作思维更加多元化。尤其是对中国历史的学习,有助于理解不同时代中国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传统,客观理性地看待历史。对待历史题材创作不能戏说,更不能歪曲史实。笔者曾在网上看过一张二战时期一个日本兵背老太太的照片,但无论这类摄影中场面多温馨,也掩盖不了法西斯分子的残暴和侵略行径,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是非观。

相较于史书的严谨,历史题材油画创作需要讲究真实性和艺术性的平衡。比如英雄形象塑造,蜘蛛侠、奥特曼这类历史上不存在的人物是比较好发挥的,而前文提到的如林则徐这般的人物形象,则需要基于史实进行艺术加工。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刻画了一个为发战争财贿赂讨好纳粹高官的商人,但纳粹对无辜者惨绝人寰的屠杀,唤起了其对生命的怜悯。他用尽家产换回一份名单,名单上的每一个名字都代表着生的希望,至此主人翁蜕变为拯救生灵的英雄。这种形象真实且符合人性,毕竟英雄有时是迫于形势,在良心的选择中造就的。

2.3 感悟生活

细腻地感受生活,对发生在周围的事物保持敏锐的洞察力,是艺术家必备的素质。只有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发现美,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认识人性,共情他人的喜怒哀乐,才可能创造生活中的美。在叙事性油画创作和教学上,要注重这方面素质的培养。如果没有深入体验生活,仅靠阅读经验和想象,容易概念化理解事物,把鲜活的个体变成标签。农民工干活时衣服剐蹭的痕迹、深夜做PPT的保险从业人员在客户确认下单后的眼神,这些微妙的细节不是仅靠想象就能展现出来的。当代大学生多来自城市,看见高楼林立中穿梭的路虎比田园间耕作水牛的概率更高。因此,描绘农村劳动场景要结合外出采风、艺术考察等联动教学,方能取得成效。

另外,素材要尽可能源于生活,还要进行筛选和提炼,避免样板化。例如,以年轻一代为题材的创作,多为身着格子衬衣牛仔裤、头戴耳机、脚踏滑板、跳着街舞的形象。时尚、活力虽然是年轻人的主要特征,但不能将其看作年轻人唯一的特征。笔者曾创作过系列年轻人题材作品,如《我和童年的合照系列之康》,通过“我”与童年的合影,将不同时空下的“我”留在一瞬间的影像上,让过去与现在的“我”对话。在创作形式上,有意回避了宏大场面的设置,背景没有其他元素,以大面积色块的平面化处理凸显主体形象,再配以肢体语言和相应的道具设计,力求更精准地传达出对年轻一代的精神特质和思维方式的理解。

3 结语

叙事是人类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方式,也是人类沟通的本能,许多古老的文明都是通过讲故事的朴素方式传承下来的。不同时代的叙事内容、形式或许存在差异,但归集起来都是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在某种程度上,叙事性油画相当于具体化、形象化的呈现。美术教育工作者要准确把握叙事性油画的特征,挖掘其育人因素,将其以合适的方式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参考文献:

[1] 肖锦龙.文学叙事和语言交流:试论西方的修辞叙事学理论和思想范式[J].文艺理论研究,2005(6):67-78.

[2] 曹意强.艺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艺术教育,2011(4):12-13.

[3] 尹少淳.时机、现象和观念:对当下美育工作的思考[J].美术大观,2021(6):119-121.

作者简介:肖旭(1981—),男,广东潮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油画、现代艺术技法与理论。

猜你喜欢

叙事性油画美育
一张油画
叙事性景观中植物的特点及配置形式研究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油画《塬下》
油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岁月长又长》(油画)
美育教师
图像志的延伸:互文语境中的叙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