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心课程?莲花新精神
2022-05-30郑志平
郑志平
【摘 要】深圳市福田区莲花小学的德育课程从开发到实践已经四年,学校根据“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确立了“德育组织网络化、德育内容体系化、德育工作全员化、德育课程特色化”四大德育工作目标,初步建构了“学科性课程、专题性课程、活动性课程”三位一体的学校德育新模式,以“七心德育”为抓手,通过活动形成德育场,通过课程解决“育人”问题,通过评价检查实施效果,打造“莲花德育—品质教育”的品牌。
【关键词】小学教育 德育 实践活动
教育兴则人才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的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要建立“以人为本”的课程价值观,以人的成长为核心构建多元化德育课程化体系,让人的生命受到敬畏与关怀,教育主体全方位发展成为活泼、生动、健康的个体,使德育工作得见真章。
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在教育改革发展中,坚持“为学生发展奠定人生根基”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探索德育工作新途径,积极推进学校德育课程化建设。学校根据“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确立了“德育组织网络化、德育内容体系化、德育工作全员化、德育课程特色化”四大德育工作目标,初步建构了“学科性课程、专题性课程、活动性课程”三位一体的学校德育新模式,以“七心德育”为抓手,通过活动形成德育“场”,通过课程解决“育人”问题,通过评价检查实施效果,打造“莲花德育—品质教育”的品牌。
一、坚持“以人为本”,开展德育课程化实践
(一)开展德育课程化建设的背景
新课程改革不仅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同时也让教育工作者更清楚地认识到,将德育工作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新课程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适合的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也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理念的生动体现。莲花小学以“养莲花品格,成君子风范”为宗旨,积极探索具有莲花“七心德育”(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孝心献给父母、热心献给他人、关心献给环境、信心和恒心留给自己)特色的品德教育模式。全体教师认真研讨学校育人目标,以培养“人品高洁、学品聪慧、身品健美、行品优雅”的学生。
(二)德育课程化建设的实施
学校从学生生源质量情况出发,结合办学特色,积极建设发展性德育课程。学校对发展性德育课程化以“七心德育”为抓手,将德育渗透课程化,为新课改实施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将养成教育实践活动课程化,为新课改提供切实的思想支持;将德育实践活动课程化,为新课改提供有力的社会保证。
二、坚持“以校为本”,建设德育课程化体系
(一)全员德育化,构建学科性课程体系
全面实施德育化,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之一,是提高德育实效的一项重要内容。实现全员道德教育,关键是要落实好学科道德教育。学科道德教育是指教师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道德教育资源,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合理的设计和运用教学机制,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提高,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的教育模式。
(二)课程特色化,构建专题性课程体系
从课程目标上看,学科课程具有分散性、不确定性、无序性、非专向性等特点,但德育课程作为一门全面贯彻德育目标、对不同年龄各有要求的专业课程,具有其他学科和活动所不能取代的特点。
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养成教育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各个方面,是一项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养成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和培训的实效性也较差,根据以上情况,结合学校德育工作的特点,学校以“七心德育”为抓手,搭建养成教育平台。
1.课程目标建立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校根据学生自身经验和趋向,结合生活、社会实践,通过主动参与、观察学习、模仿实践、自我调节、个体探究、合作体验、内化构建等方式,建立有利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提高道德实践能力,提高道德生活品质的实践性、开放性课程。
2.课程结构及实施
学生成长中心拟定养成教育课题,开发设计课程,以班队会授课的方式,实施德育课程。学校提出了“按最佳发展期设课”和“按最近发展区施教”的课改理念,促进教师在课程观念上的创新。在教学内容方面,应坚持以德育为核心的价值观,坚持从“做中学”。在教学方法上,应提供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倾听、观察、参与、思考和练习中获得正确的经验和体悟,从而促使道德知识内化。
3.课堂教学组织
有了教学文本,就应当设定固定的活动时间以保障教学开展。学校将每周五下午第一节课定为班队会时间,由班主任以周为单位组织教学,将其纳入常规教学范畴进行管理。学生成长中心和品质监控中心参与常规监控和考核,教师精心组织、认真落实教学活动,确保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受益、共同成长。
4.“七心德育”课程
学校以“七心德育”为抓手,通过活动形成德育“场”,通过课程解决“育人”问题,通过评价检查实施效果,打造“莲花德育—品质教育”的品牌。
(三)活动课程化,构建活动性课程体系
“活动性德育课程”是指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德育目的,由学校为学生提供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道德教育活动。学校将活动课程分为四类:班级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德育场活动、学生自主发展活动。
1.加强班级團队活动的德育课程化建设
班级团队活动是新课改一个很好的实践平台,以新课标理念引导班级活动,坚持班级建设自主化、生活化。目前,学校的班级团队活动主要有班级团队会、主题校会、升旗仪式等。学校强调学生自主性的发挥,由学生选择活动形式、主题并主持完成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品格并为学生的理想奠基。
2.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课程化建设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德育工作的生长点,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学校开展的一年两次的春秋季外出实践活动、莲花山课程、深入社区的“环保村”、国防教育、到关山月美术馆等场地参观、帮助交警指挥人行道等活动都是学生了解社会、增长见识的广阔空间。
3.加强德育场的德育课程化建设
营造德育“场”的课程载体主要包括三大礼仪节(开笔礼、成长礼、成童礼)、八大主题月(生活节、健美节、环保节、艺展节、寄志节、培新节、悦读节、快乐节)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教育活动。
学校每年都要借助八大主题月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营造文化场与德育场。这些集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教育活动,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内容中重要的部分。
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学校注重突出生活性和主体性。校园环境的班级文化建设作为教育的隐形力量,对学生的成长起到关键的作用。以教室为空间载体,通过“设计班名、班训”“设立开放性书架”“让每一块墙壁说话”等静态文化,同伴课程、阳光快乐大课间等动态文化,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4.加强学生自主发展的德育课程化建设
(1)学校开设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50多项,包括学科联通、思维拓展、人文素养、心理健康、体育游戏、综合艺术、科学创客、生活体验、社会实践等,為不同的学生发展需求提供展示个性、发展特长、锻炼能力的平台。
(2)学校成立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重要组织,学校重视学生干部培养机制的改革和建设,在班内实行轮岗、竞选结合、值周和常务协作的方式,并建立了值日班长和值周班级制度,保障学生自主管理的实现。升旗仪式、礼仪队员由值周班级负责,既扩大了管理职能,又增强了自主管理的能力。这些活动增强了队员的集体凝聚力,提高了班中队的自主运作水平。
(四)构建莲花币评价体系,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课程化
构建以激励为起点的综合素质评估体系是新课程改革下德育工作的突破口,学校根据德育工作的特点设计了莲花币评价体系。学校统一设计“莲花币评价体系班级量化评分表”,各班详细记录每天的得币情况,并且对每天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逐步形成学生的成长记录,记录学生每天获得成功的喜悦,也总结其中的不足。学生每周所获得的莲花币全部存到“积分存折”上,可随时对比每个学生的得币数量,从而激发每个学生进步的欲望。
三、坚持用心打造,德育课程化让学生成长得更好
学科性德育课程的建设,让德育队伍不断扩大,德育渗透点不断增加,为打造学生道德成长提供最重要的场所;专题性德育课程的建设,让德育资源得到优化,德育特色更加凸显,为打造学生道德成长提供最有序的场所;活动性课程的建设,让德育载体实现创新,学生的自主性更强,为打造学生道德成长提供最有意义的场所。
总之,学校以“七心德育”为抓手的莲花德育课程实践已转化为学生的基本素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正在逐渐形成,学生的全面发展且个性鲜明让我们感受到了新课程带来的真正德育。
当然,我们的德育课程化的实践还仅仅是一个初步的、探索性的尝试,而德育课程的实施对全体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勤于思考,改进方法,不断建构、反思、完善。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育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张香兰.当前中国道德教育的文化使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