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液中乙醇含量检测的影响因素与质控分析

2022-05-30孙莹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2年13期
关键词:影响因素血液

孙莹

【摘要】目的:分析血液中乙醇含量检测的影响因素与质控。方法:以本院为单位,采用回顾与查阅资料的方法,于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选取接受血液中乙醇含量检测的患者100例,对其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探讨结果影响因素与质控措施。结果:分析可知,在影响血液中乙醇浓度检测因素中,检材影响因素占比最高,为38.00%。其次依次为时效性,占比24.00%;药物作用,占比17.00%;存储容器,占比10.0%;标本采集处理,占比9.00%;其他,占比2.00%。结论:准确分析血液中乙醇含量检测的影响因素,采取科学的质控措施,有助于提高乙醇含量检测准确性,为临床提供可靠、准确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血液;乙醇含量检测;影响因素;质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2)13-0184-04

我国饮酒文化历史悠久,随着现代化社会以及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机动车数量也在不断增多,由于酒后醉驾导致的交通事故也呈现出逐年递增趋势,酒驾事件屡禁不止。据相关资料统计,单一碰撞交通事故中由饮酒驾车导致的事故占比23%~66%,严重损害公共治安与交通通畅。准确、快速检测出醉酒驾驶、追究驾驶人刑事责任十分必要[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2011年)也明確醉酒驾驶机动车为刑事犯罪,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规定,可通过血液中乙醇检测结果判定是车驾驶人员是否饮酒。当车驾人员血液中乙醇含量20~80 mg/100 mL 时认定为饮酒驾车;当血液中乙醇含量≥80 mg/100 mL时,认定为醉酒驾驶[2]。因此,血液中乙醇浓度检测工作在实际案件中具有重要作用,可将其作为判定酒驾、交通肇事案件的重要指标。但人体内乙醇含量受影响因素诸多,例如送检时间、检测时操作等,不利于对受检人员体内乙醇含量做出科学、公正的判断。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血液中乙醇含量检测的影响因素与质控,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纳入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100例接受血液中乙醇含量检测的患者,其中男84例(84.00%),女16例(16.00%);年龄18~69(43.02±10.37)岁。

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临床资料完整;(3)具有一定认知能力,能够按要求填写相关表单;(4)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患有其他恶性肿瘤、器质性疾病、慢性代谢性疾病者;(2)伴有免疫系统、血液系统或神经系统疾病;(3)处于妊娠期、哺乳期女性者;(4)中途退出研究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血液中乙醇检测,设置色谱柱为3 m ×3 mm 的不锈钢柱,填充405有机担体,其使用温度上限为260℃,柱温为160℃,进样口温度为200℃,检测器温度为220℃,氮气流速为30 mL/min,取配好的标准液、血样各进1μL,依据保留时问定性定量峰面积,确定血液中乙醇浓度。

2 结果

分析可知,在影响血液中乙醇浓度检测因素中,检材影响因素占比最高,为38.00%。其次依次为时效性,占比24.00%;药物作用,占比17.00%;存储容器,占比10.0%;标本采集处理,占比9.00%;其他,占比2.00%,见表1。

3 讨论

3.1 乙醇的危害性

在常温下,乙醇是一种无色、低毒性的透明液体,水溶液具有酒香气味,轻微刺激性,在人体中,乙醇属于麻醉剂,一旦产生作用,连同其代谢产物乙醛均会严重影响人体精神、心理状态、行为等多个方面。其中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为乙醇主要毒理作用,当饮酒量达到一定程度出现急性酒精中毒后,患者最初多表现出言语增多、兴奋异常等症状,随酒精中毒加重,大脑皮层的约束逐渐移动至身体各个部位,患者认知、记忆或运动也逐渐发生障碍,表现出步履蹒跚、共济失调等症状,无论是简单反应或判断反应与饮酒前相比均减慢,这也是驾驶员饮酒后导致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之一,重度酒精中毒时,则可引起人昏睡或是丧失抑制,甚至是抑制延髓血管运动中枢,导致呼吸麻痹死亡。交通部门也依据该原理利用人体平衡步行回转试验判断驾驶员是否为初次饮酒的原理[3]。此外,根据相关研究可以发现,饮酒、低温或食用了类似药物(与乙醇靶位点类似),均可能导致乙醇毒性进一步加重,例如患者休克、死亡等。因此,当受检人员血液中乙醇含量非常低,但存在明显的醉酒现象时,则考虑是否存在饮酒前后服用其他药物的情况[4-5]。

3.2 对人体内乙醇含量检测影响分析

3.2.1 检测方式对乙醇检测结果的影响

血液中乙醇含量主要采用仪器分析方式测定,其中空气相色谱法较为普遍,具有操作简单、准确度高等优点;也可利用受检人员呼气中的乙醇检测血液中乙醇含量;还可采用唾液乙醇检测条法。不同检测方法的检测范围、检验精度、回收率等均有所不同,这些不同可能会导致血液中乙醇检测结果误差的出现。因此,在完成血液中乙醇检测时,需同时报告引发检测结果不确定度[6]。

3.2.2 检材对乙醇检测结果的影响

临床多通过血液、尿液、呼气等方式检测血液中乙醇含量,利用血液样品采样检测时,需避免使用含有乙醇的消毒设备,放置污染血液样品,但15年研究显示仅要求是经过严格消毒的棉签,因此使用干燥或经过消毒剂浸润的棉签是符合临床规范的[7]。当无法获取上述材料时,可使用脊髓、肺等组织结构开展检测,有时也可利用呕吐物、唾液检测。法医在尸检时常使用血液、尿液检测,但在提取或保存检材的过程中,检材底物难免伴随乙醇新生或消耗进程,致使血液检材中乙醇含量随时间推移发生变化,对下一步骤造成影响。当人体处于正常状态时,需及时采集静脉血,对于非腐败尸体,可选择股静脉,避免胃内部乙醇扩散影响,上述操作无法完成时可选择心腔内血液代替。此外,与血液中乙醇含量相比,同一条件下,尿液中乙醇含量为血液中含量的1.3倍多,且尿液一旦形成则存储于膀胱中,乙醇在该环境下不会发生任何代谢,导致饮酒后很长时间内血液无法检测出乙醇含量,而在尿液中则可检测出[8]。一旦人体发生腐败后再进行采集血液检测乙醇含量,则不仅需考虑乙醇本身代谢、消耗、扩散活动,还需考虑尸体死亡时间、死亡环境、温度变化等多种因素,彻底排除人死后可能影响体内乙醇含量的多种可能性,降低检验误差。综合检材采集方便性与实用性的考虑,公安部门在实际办案中多选用骨髓类、玻璃体液作为检材。其由于所处位置几乎不会受到环境影响,遭受外界污染的机率较小,故法医多将上述检材作为死后理想的化学检材。

3.2.3 年龄对于血液中乙醇含量检测的影响

不同年龄阶段机体器官功能、代谢状态均有所不同。例如:青壮年由于骨质生长、发育导致成骨细胞以及破骨细胞的活性较高,新陈代谢能力强,随着年龄的增加,新陈代谢能力逐步降低,肌酐清除率逐步降低,对于血液中乙醇含量的影响降低。

3.2.4 存储容器对乙醇含量检测的影响

法律中明确指出血液中乙醇检测含量可用于判定酒驾、醉驾,并以此判断划分当事双方权益、责任,故司法需认真完成提取与保存检材工作[9]。一般需在真空抗凝管中直立保存,静脉血在室温下存放时间不应>2 d,心脏血在室温下存放时间不应>2h,严格控制送检时间,不宜过长,避免影响检测结果。通常,血压制品的保存需要配有抗凝剂,血液在保存期间变质腐败,可造成乙醇原有条件发生变化,引起检测结果中乙醇含量偏高,因此需合理使用防腐剂处理乙醇样本;温度较高情况下也会加速血液样品变质腐败,这就要求血液样品采取低温保存方式。

3.2.5 血液中成分不同对乙醇含量检测的影响

在不同的溶解体系中,即使是相同溶质的溶解度也存在一定差异,血液中含有多种组分,乙醇在不同组分溶解度存在一定差距,研究者立足于血液样品抗凝性不同,分别提取血浆、血清、全血,发现血清中乙醇浓度(96.23±6.78)mg/100 mL,显著高于全血中乙醇浓度(55.74±5.16)mg/100 mL,差异显著(P <0.05);而血浆中乙醇浓度(32.85±5.12)mg/100 mL,则显著低于全血(P<0.05),血清、血浆的乙醇浓度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看出,血液中不同成分乙醇含量具有差异性,当血液标本抗凝不良时,血清中乙醇浓度最高,血浆最低。因此,临床上建议可采集全血对人体酒精摄入、毒物鉴定进行分析。

3.2.6 时效性对乙醇含量检测的影响

乙醇在人体内的代谢速率与相关生物酶之间就有密切联系,一般来说,饮酒后1h 内人体能代谢、分解10 g 乙醇,上限不超过15 g,在饮酒6~8 h 后,人体内几乎已经完全检测不到乙醇含量。对于乙醇刚超标的驾驶员,酒后2h 就无法在检测到乙醇。诸位学者对交通大队事故科多起案件进行分析,发现一旦发生交通肇事案件后,交警立即在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现场,对现场进行初步勘察后带领涉嫌酒驾者到就近医院抽血,将所得的血液样本送至相关检测机构检查,受到执勤条件与交通事故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上述流程往往会存在一定差异,到达事故现场、采集血液、送检血液存在一定时间间隔,导致最终检测所得的血液乙醇浓度值与交通肇事现场的浓度值存在一定差异[10]。因此,为了提高乙醇检测的准确性与精确性,控制血液样本送检时效性、缩短送检延误时间就显得十分重要。当然也可采取回推算方式对受检者血液中乙醇含量的检测结果进行修正,以0.10 mg/(mL ·h-1)速率来推算乙醇在人体中代谢与消除情况,但该推算结果尚未被法庭认可[11]。

3.2.7 尸体腐败对乙醇含量检测的影响

机体中乙醇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一旦机体死亡,可依据其各个组织中的血液乙醇浓度比值判断具体死亡时间。截至目前为止,我国关于腐败尸体乙醇含量检测的相关法医学技术已逐渐完善,当温度<20℃、死亡时间<24h 内,均可实现准确测定。但受到个体差异性、乙醇代谢分解机药代动力学影响,一旦死亡时间>24h,身体所有机能停止,导致相关微生物不断地分解尸体中葡萄糖、脂肪酸含量,新生乙醇;尸体死亡后乙醇可能分解丢失,浓度下降,多是由于含水组织渗透、微生物分解、乙醇蒸发所致,均会对乙醇含量检测造成影响。在此背景下,正丙醇进入了人们视野,其是在新生乙醇的同时合成,故相关技术人员提出,可通过检测正丙醇来判断乙醇为生前或死后摄入。当可在尸体的血液、尿液中检出乙醇,而未检测出无正丙醇时,则可推理其为生前饮酒;同时检测出乙醇、正丙醇,前者量超后者20倍以上,也可判为生前饮酒;仅在血液中检出乙醇,而未在尿液中检出,则判为非生前饮酒[12]。

3.2.8 保存温度、保存时间对乙醇含量检测的影响

杨广丽等[13]学者在日常司法鉴定中发现,部分基层乡镇交警执法部门条件较为艰辛,无论是酒驾事故现场抽血或血样样本保存均不规范,且缺乏统一的执行标准。温度作为血液中乙醇含量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在28℃~33℃室温下血液检材存放30d 内,其乙醇含量则会很大变化,在<4℃环境下保存的血液检材,则始终维持了较佳的稳定性,最有利于检测结果的准确度。法医学检测技术部门建议,若在常温下放置血液检材,建议在其中加入浓度在1%的防腐剂,避免血液发生腐败自身新生乙醇,对检测结果准确度造成影响。

3.3 血液中乙醇含量检测结果的不确定度

常规情况下对人体内乙醇含量分析结果均具有较高的精确度要求,大量实验显示室間变异系数往往维持在3%~5%,室内部变异系数<1%。但在实际血液中乙醇含量检测中,则会受到室内环境、仪器、检测方法与技术、检材质量等诸多因素影响,最终导致检测结果产生一定误差,检测结果出现不确定度。崔国文等人建议从检测程序开始分析,最终确定主要是平行测定误差导致血液中乙醇测定结果存在不确定度,其次是气相色谱仪、对照品纯度。因此,提议相关司法鉴定部门在出具人体血液中乙醇含量检测报告时,应同时指出该份结果检测的不确定度,进而确保乙醇检测结果的公正性、准确性、严谨性[14]。

3.4 质控措施

医院需积极号召检测人员参与生化检验专业理论知识的相关培训工作或知识讲座,确保其熟练血液中乙醇含量检验流程、操作技巧等,特别是针对一些容易影响质控结果的因素,需格外注意。检测人员在正式检验期间需始终注意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清洁方法、采集标本处理过程、保存管理方法等,更好、更快地提高检验准确率。

选择临床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成立专门的质控管理小组,由护士长为小组长,依据科室实际情况、大纲要求制培训定期培训计划,建立相应的细节管理规章制度,用于监测、控制血液中乙醇检测的精密度、准确度,最大程度避免试剂交叉感染、外界环境因素干扰,定期校准、清洁、维护器械,确保试剂、监测人员能够正常工作。

加强监测人员与医生之间的联系,主要是为了避免采集、送检过程中交接不当对血液中乙醇浓度测定造成影响,最终影响检测结果。叮嘱检测人员要多听取医师意见,掌握患者病情、状态及标本采集、送检过程,消除上述状况对检验结果产生的影响,认真听取临床医师意见,及时纠正实验室内不正确的行为或意识,不断丰富自身综合素养,提升检测结果准确率。

综上所述,影响血液中乙醇浓度检测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检材、检测时效性、存储容器、保存温度等。上述因素均易导致检测结果出现误差,针对诸多因素,必须加强对血液不确定度的处理,提升检测质量,保障乙醇检测与执法的公正性、准确性、有效性,为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杜金 . 尸体血液中乙醇含量检测的影响因素 [J]. 法制与社会,2019,20(11):230-231.

[2] 陈帅奇 . 人体血液中乙醇含量检测的影响因素分析 [J].法制博览,2019,11(18):145-146.

[3] 梁敏 . 法医学检材中乙醇含量的检测和应用 [J]. 中国保健营养,2018,28(18):333.

[4] 李春丽,韩文军,李学博,等 . 血液中乙醇浓度测定方法及影响因素的探究 [J]. 山东化工,2018,47(11):101-102.

[5] 李松松 . 浅析血液检验室内质量控制面临的问题与措施 [J]. 医学美学美容,2019,28(22):192.

[6] 高辛露 . 血凝试验检测结果质量的影响因素及质量改善对策研究 [J]. 中国医药指南,2020,18(6):186-187.

[7] 宋霞 . 血液生化检测分析各阶段质控影响因素的探讨[J]. 中国农村卫生,2020,12(13):60-61.

[8] 涂国章,张显强 . 血液乙醇含量测试影响因素筛选及模型建立 [J]. 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19,24(3):103-107.

[9] 张治旺 . 血液生化检测分析阶段质控的影响因素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5(67):115-118.

[10] 钮荣祥,陈继樑,邓刚,等 .2015 年至 2016 年送检血液乙醇测定结果分析 [J]. 大理大学学报,2018,3(4):84-86.

[11] 谢冰,苗鑫刚,于峰,等 . 卤代羟基烷类吸入用麻醉剂对血液中乙醇含量检测的影响 [J]. 法医学杂志,2020,36(5):682-687.

[12] Peng Z,Lei J H,Su X J,et al.Ethanol locks for the prevention of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 trials[J].BmcAnesthesiology,2018,18(1):93.

[13] 杨广丽,李小波,孙岩,等 . 不同保存条件对血中乙醇含量稳定性的影响 [J]. 实验与检验医学,2018,36(1):33-38.

[14] 崔国文 . 探究血液中乙醇檢测结果的影响因素 [J]. 山东化工,2017,46(14):110,113.

(收稿日期:2021-09-27)

猜你喜欢

影响因素血液
多彩血液大揭秘
神奇血液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血液列车
给血液做个大扫除
报废血液的初步分析
血液偏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