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境创设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探析

2022-05-30严墨晰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创设阅读教学情境

语文教学除了要教会学生如何读写,更应该是唤起学习者对邻人、他者和陌生人的理解、共情与关怀,而阅读正是语文教学中培养这种共情能力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因此,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至关重要的。情境创设是一种兼具实用性和体验性的教学方法,笔者从情境创设法的应用原理、具体教学策略和其蕴含的实际价值等方面对上述问题做出回应。

阅读是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它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为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作业评讲,大多数语文知识都是以阅读作为媒介进行教和学的。学生能通过这一主动的认知过程,从语言材料中接受、提取信息,将所学所感进行迁移和构建,从而提升各项思维能力。由此可见,如何行之有效地开展阅读教学,是每个语文教师需要探索的问题。

情境创设法对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来说,是应时对景、值得提倡的。

1.情境创设可行性分析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它既要立足于学说理论,又要着眼于实际情况。从这两个维度出发,笔者对情境创设的实际应用做出如下分析。

1.1理论基础

注重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是语文学科独具的魅力。它要求学生通过纸面的文字去体会和联想,邂逅文字背后一个个独立的灵魂,然后与之进行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情感体会和联想发散均是高级且抽象的思维过程,所以教师应对课堂氛围做出有力地渲染,助力学生产生更多的情感共鸣。

教育家John Dewey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指出:思维起于直接经验的情境。在此基础上他将思维和教学勾连,总结出了五步教学法,即“情境—问题—假设—推理—验证”。如果我们把学生的现有水平比作起點,把通过教学期望他们达到的水平比作终点,那情境就是学生千里之行的源头,也是教学过程中关键的抓手。

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G·Lozanov提出的暗示教学法,也强调了情境创设的重要性。他认为音乐可以让身处的环境变得悠然自在,在这样的环境中气氛自然也会变得轻松愉悦。通过情境的创设,为学生建立了高度的自信心,让他们敢于探索和体验语言的美妙。运用这样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深度挖掘他们的潜力,往往会收获意外的惊喜。

上述两种理论说明了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及实用性,同时也为此法的实际运用做出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1.2教学对象思维特点

初中生的抽象思维仍处于起始阶段,尚不成熟,所以在其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特别是需要内化理解的阅读过程中,需要图片、音乐、挂图和视频等来辅助理解、产生共鸣、掌握知识点。这合理地解释了与高中教材相比,初中教材仍然保留了较多的可感材料的原因,即通过这些形象可感的材料,让学生更好地走进相应情境,感知、领悟抽象内容。

除却教材的编写,教师还需要使用更丰富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而创设真实可感的情境,能最直接高效地满足初中学生对直观形象的需求,让学生能够借此外力深度探索文字承载的内涵和本质,所以可以巧妙利用情境创设法来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无论是对理论基础的归纳梳理,还是实际教学对象的探讨分析,情境创设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具有实施的依据和落实的需求。

2.情境创设具体策略

情境创设可以突破缺少“思维情境”的桎梏,营造更活跃的课堂氛围,带给学生直观地体验,并为后续的深度思考做好铺垫。那么,可以从哪些角度切入进行情境创设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建议。

2.1生活情境

当今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之一是帮助学生树立起“大语文”意识。它更强调语文是一门“活”的学科,需要紧密联系生活,所以在情境创设时融入生活元素是十分必要的。

以《再塑生命的人》一课为例,为了让学生感同身受地走进海伦无声无光的世界,笔者先让他们闭上眼睛,然后按指令要求拿规定颜色的笔写下自己的名字(单是“盲拿”红笔已经难倒了不少学生);接着在同学们没有提前预习的情况下,笔者用英文读了本文最后两句话让他们翻译;最后用对学生而言更为陌生的日语做了自我介绍,让其猜这些句子是什么意思。在同学们一头雾水的情况下,笔者点出这样引入的用意,让他们体验盲聋哑的海伦要学会从未接触过的外语——盲文,全凭自己内化去认识世界是多么不容易。

创设并让学生体验了盲聋哑人的生活场景,让他们真实地体会到海伦哪怕要取得一点点进步的步履维艰。这样能更真切地感受到了莎莉文老师他律的伟大,以及海伦自律的可贵。

2.2角色情境

“前苏联著名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系统地建构了戏剧中‘体验式表演理论,要求演员在表演时由内而外地体验角色的心理和行为。”

语言作为表达情感和思维的工具,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也是非常重要的。以《狼》一课为例,因为文本的语言和内容是离初中生生活较远的文言文,如果仅仅讲解文中的重点字词义,课堂无疑是沉闷单调的,同时还会使文言教学囿于死记硬背的困局。于是,笔者买来了稻草、扁担、骨头等道具,尽力创设蒲松龄描绘的场景,在疏通文义后让学生分别扮演屠户和两狼,还原这个一波三折的故事(课堂呈现见图1、图2),并且让他们根据对文章的理解设计了两狼内心活动的台词,让狼也开口说话。等学生表演之后,再引入主旨探讨“蒲松龄写这则故事仅仅是为了博读者一笑吗”?在之前角色探究和塑造的基础上,这个问题便轻松地迎刃而解。最后笔者再介绍蒲松龄的生平,同学们结合本课的所见、所演和所思,对古代科举、官场倾轧和文人士大夫的梦想有了深层的认识。

通过创设情境和塑造角色,最大限度地整合了学生、文本、学习环境和媒介条件,实现了多向互通、彼此共融的学习过程,自然也就取得了理想的学习效果。

2.3音乐情境

一篇篇饱含作者深情的文章是语文教学的载体,它们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教师总是极尽所能地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去体会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和思想,从而领悟到文字的感染力。音乐,具有同样的力量,若科学合理地利用该艺术形式,便能在充满美感的氛围中,吸引学生对文本进行体验品析,更快更顺利地与文章作者产生共鸣。

以《天上的街市》一课为例,课文是一首浪漫唯美,又透露郭沫若坚定心绪的诗,而音乐是流动的诗,两者有天然的共通之处。同时,诗歌的韵律性决定了朗读是教授该类文本的重中之重。朗读和音乐的结合除了能营造舒适唯美的课堂氛围,还有助于学生对诗歌节奏、重音和呼吸的把握,在此过程中学生无意识地就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也就水到渠成了。

课上,笔者先播放充满哲学意味和艺术光辉的《卡农》。回环往复如万花筒般绚丽的旋律映衬着结构整齐的四节诗歌,同学们随着音乐自由朗读。循环两遍之后,有学生品味出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希冀,懂音乐的同学甚至能结合《卡农》的创作背景琢磨出诗人内心的无奈。越来越多的同学在舒缓略带遗憾的曲调中,深刻认识到特定时期、环境下诗人内心的悲愤,也更理解他能创作出《天上的街市》是因为重新点燃了对社会和生活的希望。这种在困厄中仍然对真善美有不懈的追求,是如此弥足珍贵。

学生们久久沉浸在诗歌和音乐共同带来的心灵震撼中,课后自发地开始进行诗歌创作。由此可见,合理精巧地利用音乐,一定能使语文阅读充满诗意的力量。

3.情境创设的作用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主要由“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构成。通过实践运用,笔者认为情境创设在这四方面均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1拉近文本距离

语文教材中,有太多和学生存在较大心理距离的文体。

以文言文为例,若是与现代汉语较為接近的明清文段还好,倘若遇到通假字和特殊句繁多的先秦文章,对学生来说这些久远的古代汉语相当于一门外语,自然会产生畏难情绪。再以议论文和杂文为例,这些文章多用来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价值的追求……它们逻辑性强,故事性弱,对初中生来说很容易产生排斥心理,这无疑给正确理解文义设置了更高的难度。除此之外,还有需要学生与作者高度共情着力表达内心情感的散文、诗歌……可以说生硬直接地解读文章,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事倍功半的。

情境创设则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它让阅读“形象化”“活动化”,使单一的平面阅读形式变得生动立体,起到了很好地激趣作用,让学生在主观意识上更接受、亲近文本,缩小与文本的距离,有助于唤起学生心中继续探索的内驱力,这种内在力量让他们即使面对艰涩难懂的文章,也会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无形中锻炼了思维,提升了语言能力。

3.2拓展思维宽度

“多感官刺激的课堂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感觉体验,还能使学生包括体能、识别、感官、音乐、语言、人格和社交在内的多种潜能得到更为全面的开发”,起到了拓展思维的作用。

同样以《天上的街市》一课为例,学生在音乐的“温和刺激”中放松心情,褪去浮躁,专心致志地不断诵读课文,随着对诗歌的了解越来越透彻,开始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然后对诗歌进行深度思考,把个人的知识经验和眼前的内容相结合,体会到文本深刻的内涵,产生了新的认知,实现了深度参与课堂的愿景。最可喜的是同学们突破了课本束缚,结合自己现有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从不同角度创作了主题各异的优美诗歌。而这些匠心独运的文字,无疑是他们能力提升、人格升华和思维飞跃的最好证明。

3.3提升审美能力,促进文化传承

如果说提升语言能力和拓展思维宽度是对学生的智育,那提升审美能力和促进文化传承便是对学生的美育和德育。在这两方面,情境创设仍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育渗透必须以具体的情境作为支撑,只有在具体的审美情境之中,学生才能够实现对感官知觉的充分调动,教师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与审美情趣。”情境创设正是通过营造美妙的审美氛围,促进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审美共鸣的体验。教师通过该方法,将抽象的教学内容视听化、具体化,以更符合教学对象认知水平的形式进行教学;而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要对课堂呈现的要素进行识别、鉴赏、品鉴和筛选,这对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语文学科最大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

以《<论语>十二章》为例,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笔者在讲《论语》之前设置了一节文化先行课,以两个情境导入教学内容。它们分别是“为什么你的父母会努力工作,把所有珍宝都留给你,而不是隔壁家的孩子?”以及“全球疫情肆虐,为什么中国人相比其他国家的人更有大局观,更能配合政府的工作?”由此笔者展开了中华民族对天地、祖先和君主的三大崇拜的讲解,再以此为线索串讲儒家学说的发展与核心价值观,为《论语》的正课讲解做好了准备工作。

除此之外,“仁义礼智信”的传统道德追求和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集体意识,不知不觉中已在学生的心间留下深深的烙印。联系实际创设情境,比“填鸭式”的灌输文化知识点更能让学生接受和记忆,起到了很好的文化传承作用。

4.结语

语文教学一定脱离不了阅读教学的部分,于学生而言它既是接触语言文字的载体,又是锻炼思维能力的过程。然而广大语文教师却总是被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所困扰。教育家Dewey指出,缺少“思维情境”是造成传统阅读教学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主要原因,良好的情境创设与上佳的阅读教学效果是息息相关的。因此,思考该怎样把情境创设嵌入阅读教学以及能取得怎样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严墨晰,硕士研究生,初中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创设阅读教学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护患情境会话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