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劳动教育实施之本

2022-05-30杜俊杰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劳动育人技能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部分,其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劳动解放和劳动发展贯穿于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通过推进劳动教育,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目标。“德智体美劳”是人的全面发展之基,弘扬劳动精神,倡导劳动育人,让大学生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德树人”作为育人的根本任务,要将德智体美劳结合起来,使其成为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从长远规划入手,设定崇高的就业理想,并为之奋斗终身。1845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人的本质进行了高度概括:“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对于人更是一种社会存在,即一个人与整个社会的关系。要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只有通过改造社会的劳动来完成。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是用自己的体力、脑力,以自身的活动来调整、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劳动是人的生存方式、存在方式,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劳动教育成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而劳动观、劳动品质、劳动知识和技能、劳动习惯等教育活动,将成为劳动育人的基本内容。

一、劳动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的价值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强调物质生产的劳动,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当前高校对劳动教育落实不到位,一些大学生不爱劳动、不擅长劳动,对劳动缺乏正确的认知。弘扬劳动精神,要将之作为思政育人的重要任务,明确劳动教育的地位和价值,为民族复兴大业培养更多合格人才。

(一)以劳树德

德育是根本,德育的任务是将正确的社会思想、道德规范、政治态度等转化为人的内在要求,使其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与人格品形。劳动教育从最基本的劳动实践中,让大学生从劳动中收获健康的心智,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劳动教育实现了大学生个人理想与社会价值的契合,劳动教育成为推动大学生胜任职业岗位,推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二)以劳增智

劳動教育与智力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智育主要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让大学生掌握必备的职业技能,使其能够胜任岗位需要。劳动教育倡导从亲历劳动中学习与专业相关的知识,运用所学技能参与实操,最终促进智力提升。现代科技背景下,人工智能成为技术革新的重要趋向,大学生要学习、掌握必备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在劳动中推进科技进步和发展。

(三)以劳强体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强调:“未来教育,对于所有符合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与智育、体育相结合,从而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需要通过劳动来创造财富。大学生要通过劳动来获得健康的体魄,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合格人才。

(四)以劳育美

美育建立在审美活动基础上。而劳动本身也是认识美、体验美、创造美的重要方式。劳动教育让大学生拥有感知美育的机会。比如在家庭中,通过必要的家务劳动,学习和掌握日常做家务的方法,美化家庭环境。在社会中通过公益劳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美化周边环境,增强大学生对美的感知力、鉴赏力,从而获得审美积淀。

(五)以劳创新

劳动教育在形式上具有多样性。通过不同形式的劳动,让大学生在劳动中掌握必备技能,从劳动中学会动脑、学会合作、学会做事。劳动教育让大学生的意志力得以锤炼,道德情操得以陶冶。比如通过专业技能训练,熟能生巧,增强劳动创新意识,获得劳动创新品质。

二、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

劳动是辛苦的,同样,劳动也是伟大的。劳动教育要让大学生从心里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的思想,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劳动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劳动观教育

劳动观体现在对待劳动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要将劳动教育纳入其中,让大学生热爱劳动,从劳动中感受劳动的辛苦,珍惜劳动成果。劳动观教育体现在:一是树立劳动为荣的价值观。对于劳动本身,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是为人类社会创造财富的活动,都是应该值得尊重的。以劳动为荣,将尊重劳动、辛勤劳动作为对劳动者的最真诚的肯定。二是强化大学生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劳动观教育要引领大学生热爱劳动,要倡导奉献精神。通过劳动,在劳动中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三是学会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劳动教育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连,在劳动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比如在家庭中参与家务劳动;在社会实践中体验服务人民劳动。劳动教育要端正大学生的劳动态度,要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二)劳动技能教育

劳动教育要指导大学生学习、掌握必备的劳动技能。劳动技能体现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是确保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劳动中学习专业知识,训练专门技能,胜任岗位需求。大学生在劳动技能实践中一方面将所学知识、技能应用到岗位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参加劳动技能课程学习,学习劳动相关理论,刻苦锻炼,在实践中灵活运用,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的劳动能力。

(三)劳动法律法规教育

学习劳动法规,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维护自身合法的劳动权益。大学生社会经验少,缺乏必要的劳动法规意识和劳动法规知识。通过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认识并学习相关劳动法律知识。学习《劳动法》课程,结合具体案例,促进大学生知法、懂法、用法。另外,通过延伸法律公选课,利用自媒体来推送与劳动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补充大学生的法律知识,以备不时之需。

(四)劳动习惯养成教育

劳动教育重在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习惯需要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慢慢养成。大学生群体中很多学生为独生子女,很少参加劳动,缺乏自觉的劳动习惯。要重视劳动习惯养成教育,对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养成活动。如组织社会义务劳动,参与公共场所卫生治理、植树、勤工俭学等活动。对接家庭教育,强化大学生独立生活意识,鼓励大学生做力所能及的劳动,体会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成就感。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聚焦大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促进大学生从劳动中塑造自我、成就自我。

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大学生劳动教育提供了科学指导

劳动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在劳动教育实施中,要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坚持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切实培育大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学习劳动技能和法律法规,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应该看到,劳动教育具有长期性、系统性、时代性特征,要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作用,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树立劳动教育目标,推进五育并举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要重视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当下,很多大学生缺乏劳动意识,对劳动存在消极情绪,劳动功利性突出。要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劳动,端正劳动价值观,将德智体美与劳动教育统合起来,实现五育并举。长期以来,学习成绩被作为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重要尺度,忽视了劳动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因此,要转变观念,落实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作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理念。同时,树立协同育人理念,整合高校、社会、家庭等各方力量,全面推进劳动教育活动的实施,形成育人合力。要重视现代技术与劳动教育的融合,特别是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手段,向大学生推送与劳动相关的知识、技能、方法,提升大学生劳动素养。

(二)发挥高校劳动育人主导作用,让大学生热爱劳动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要将高校作为重要育人阵地,推进劳动教育全面展开。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构建多元化劳动育人课程。从入学伊始,每学期要增加劳动教育课时,学习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学习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知识,夯实大学生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将思政课程、劳动育人协同起来,提高劳动育人的针对性、亲和力。再者,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结合学科特点,深挖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在理论教学外,延伸与专业相关的实践锻炼活动,让大学生亲历、体验劳动,参加劳动实训,切实掌握劳动技能。另外,将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熏陶作用。如利用积极健康、格调高雅的劳动技能竞赛活动,鼓励更多大学生参与实战。重视先进人物的挖掘,特别是对身边榜样力量的学习,用奋斗人物的先进事迹感染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校园文化氛围。

(三)重视家庭教育,推进知行合一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更要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在家庭教育中,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重智轻劳问题应该值得反思。通过家校合作,向广大家长传达劳动教育观,引领家长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在家庭生活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劳动,感悟劳动的艰辛,体会劳动成果的快乐。日常生活要重视学生自理意识、自理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放手让学生养成自立、自强、自主的意识,慢慢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另外,父母要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要为学生示范,做好勤于劳动的良好榜样。幸福是由劳动创造出来的,广大大学生要更新劳动观,通过具体劳动,做到知行合一,让每个大学生成为合格的建设者。

(四)磨练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彰显劳动育人的价值

劳动育人工作的落实要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每个大学生要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要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麗。劳动是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不劳而获、少劳多得是可耻之为。不愿意参加劳动,不热爱劳动,反而会阻碍人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大学生要端正思想,积极参加劳动实践,从劳动中磨练意志,锻炼身心。比如利用所学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劳动,从劳动中学习与他人交往,学会合作,在劳动中锻炼吃苦耐劳的品质,传承优良劳动作风。大学生只有从劳动中才能真正感受劳动成果的不易,才能从心里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才能将“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理念内化于心。大学生劳动教育需要全社会给予支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强调“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大学生在劳动中获得人与社会的关系,激励更多大学生能够主动、自觉参加劳动,获得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品格。

四、结语

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赋予每个人全面发展、表现自我才能、智能的机会。劳动教育要联系大学生实际,要响应时代号召,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弘扬劳动精神,让大学生从学习、生活中去体验劳动,从劳动中获得精神情感的熏陶。劳动教育涵盖的范围广,要将学校劳动教育、家庭劳动教育、社会劳动教育综合起来,从政策、制度、措施、机制建设上多方协同、优势互补,构建全过程、全领域、全维度的劳动育人体系。

(杜俊杰,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政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

猜你喜欢

劳动育人技能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动技能up up!
热爱劳动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