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共育,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2022-05-30杨丽
杨丽
【摘要】留守儿童不能像其他儿童一样享受正常的家庭抚养、教育与关爱。这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与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很多留守儿童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不仅是家长需要重视的问题,更是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与解决的问题。家校社共育是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家校社;共育
笔者所在学校地处城乡接合部。在校学生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留守儿童。这部分学生因为缺少父母的陪伴与关爱,心理自我疏导不够好,不少人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性格内向、自我封闭等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义务及时发现并疏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其健康快乐成长。笔者所在学校通过长期实践发现,家校社共育的形式可以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干预。
一、找准症结,剖析相关不利因素
1.学校教育观念偏差。如今,很多中小学仍没有摆脱应试教育模式,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流于形式。虽然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但对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体现得不太明显,因而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只是单纯地说教。另外,学校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一般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不具备专业能力,不能针对留守儿童进行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及时地被发现和解决。
2.家庭教育观念缺失。留守儿童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尤其是爷爷奶奶这一辈,几乎完全不懂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在留守儿童的家庭中是存在很大的盲区的,造成了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而且,很多留守儿童的家长认为,孩子入学后,所有事情都应该由学校负责,家庭教育观念被极大地淡化了。
3.专业师资严重匮乏。教育部要求每个中小学学校必须配备一至两个心理咨询老师。然而,由于大学专业设置等问题,农村中小学几乎很难招聘到心理学专业方面的教师,甚至有些农村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专业师资匮乏的问题普遍存在。因此,在遇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时,很多学校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4.校园文化渗透不足。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校园文化是一种隐形文化,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引导作用。然而,很多农村中小学的校园文化气息不浓,也很少有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校园文化渗透不足的现象相当普遍。
二、学校层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众所周知,学校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与矫正工作是学校义不容辞的任务。学校应该把所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尤其需要对留守儿童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确保留守儿童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只有这样,才能让留守儿童的家长安心地在外务工。同样,这样做也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建设。
在学校里,首先要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工作,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其次,班主任要弄清楚本班的留守儿童家庭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发现问题及时沟通解决。如平时的学习情况、交往状况、生活情况等,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班主任对自己的关心与呵护。最后,班主任需要每天观察留守儿童的言行,并详细地记录下来,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变化。在平时的生活中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做到及时地调控与疏导。帮助留守儿童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提高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尤其是对性格内向或有自卑心理的学生。例如,学校设立具有很强专业性的心理咨询室,让有专业知识的心理咨询师对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留守儿童进行个别辅导。在班级中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委员,及时掌握并解決留守儿童的心理诉求。这样,让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得到及时的干预。
三、家庭层面,营造亲子教育氛围
实践证明,温暖的家庭生活是解决留守儿童健康问题的良药。为了让留守儿童能够与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首先应该完善家庭教育环境。
笔者在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发现,对比男性家长单独外出打工和父母都外出打工这两种情况,学生对自己的留守身份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在前一种情况下,很多学生都不认为自己是留守儿童。因为出于孩子对妈妈的依恋和心理归属感,有妈妈在家,孩子就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因此,笔者建议,在保证经济收入的前提下,妈妈最好尽量留在家与孩子一起生活,营造亲子教育氛围。
如果父母确实需要同时外出务工,也应当与孩子保持高频率的联系,保证及时沟通,了解并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关注孩子的生活状况。尽可能利用节假日,与孩子团聚,让孩子感受与父母一起生活的温暖,感受家庭生活的幸福。日常要为孩子选择最合适的临时监护人,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最大限度地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家庭和亲情的温暖。
家长是学校教育密切的配合者,临时监护人也应该积极主动地与学校、班主任、教师及时地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
四、社会层面,加强留守儿童关护
留守儿童是时代的产物,有可能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关护留守儿童,仅凭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尤其对于政府相关部门来说,更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管理职能,营造和谐的育人氛围,突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笔者认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该采取行政的手段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促进城乡接合部学校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政府要出台政策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时享受与城里孩子同等的待遇;其次,应该从政府层面建立留守儿童监护制度。加大对网吧等经营场所的监管力度,杜绝未成年人进入。最后,政府部门应该在城乡接合部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加强托管中心的科学管理力度,突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建立详细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让有专业知识的心理咨询师定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实践证明,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所以,应该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关注留守儿童,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如定期开展留守儿童志愿者公益活动,让留守儿童走进社区,充分地接触社会,感受大家庭的温暖。只有营造出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社会氛围,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五、共育层面,打造动态共育平台
开展家校社共育,需要建立一个动态的共育平台。因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矫正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建立灵活的机制和共育平台,让学校、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相关资源通过这个平台,开展长期互动、合作。利用这个平台,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家校社共同交流、共同矫正、共同总结经验。
笔者所在学校现已建成一个健康辅导站。辅导站开设了“心灵驿站”这个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实现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无缝对接,让所有的学生、家长能够及时咨询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安排专门的有经验的专业教师和相关社会专业人士,与家长、学生开展畅通的交流,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同时,指导站还经常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形式多样的小型活动与私人互动活动,在小活动中,由班主任老师与专业心理教师共同设计,向学生和家长通报活动中的各种动态内容。在私人互动中,有的学生与家长提出的关于学生成长或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可能让接待咨询的教师一时间无法解答。此时,教师便可以利用平台,向校内外的专业人士求助,让相关问题得到及时解答。这对于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来说,都有一定的教育提示作用,从而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升。
综上所述,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共同努力,合力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为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营造和谐的环境。所以,家校社共育是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途径,也为留守儿童的终身发展撑起了一片天空。
(作者单位:江苏省盱眙开发区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