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一名具有系统思考能力的教师

2022-05-30王小羽

阅读(教学研究) 2022年11期
关键词:评价课堂教师

王小羽

“系统思考”,是我读完《势不可挡的学习》后在脑海里留下的一个关键词。作者在书中对“系统思考”做了这样的说明:“系统思考是一种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我们能看到完整的格局,能观察到系统内各要素是如何相互影响的,能识别出新兴的模式,并采取行动,强化其内在的结构关系。”教师需要努力成为一名有系统思考能力的人。有经验的教师可利用系统思考能力,关注系统内各要素的变化,及时加以有效应对,从而释放学生学习的潜能。

在书中,作者列举出了7种教与学的要素:设计、开展、巩固、评价、调整、管理、领导。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协作。

一、学习的设计

作者强调,在教学设计正式开始前(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备课),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学情:可以通过填写表格、整理数据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可以通过家校沟通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性格,可以通過前测练习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已知……这种了解学情的方式比我们常用的谈话、测试等方式更全面、科学,对于教学起点的确定、教学方式的选择很有必要。

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上,教师要了解课程,熟悉标准,努力将两者和谐地融合于课堂之中,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达到课标的要求,能够依托课程的实施实现学生素养的提升。作为语文教师,每一篇课文我们都要想清楚“教什么”,去发掘文本的教学价值。

而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作者建议我们可以分7个步骤来设计:学习的目标和标准,预期导入,指导、输入和建模,指导性学习,协作和独立学习,评价和小结,反思。这样的设计能够观照一堂课的始终,以学生的学为主线,有评价,有反思,能够促进教学系统的良性循环。

二、学习的开展

作者提出,教师要明确每一堂课的学习目标,用系统思维来进行目标的设计和规划,先明确单元大的目标是什么,再进行每堂课的小目标分解,以确保小目标的达成最终能够指向大目标的掌握。以逆向思维的方式思考每堂课需要达成的目标,以终为始。

设定好目标以后,教师要努力让学习目标与学生发生关联。我们可以试着将学习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课外话题连接起来,可以创设让学习者有机会了解他们自己的活动,也可以让学生知晓今日课堂所学与社会期望的相关性……这样的相关性连接会让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更加强烈。

在正式开展学习前,教师需要预见学生的迷思和错误,也就是知道学生在哪些地方可能会遇到困难。这样的预见可以依靠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而得;也可以近距离地观察学生的学习,从而去探究他们的迷思;还可以通过换位思考,试着站在初学者的角度去思考其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这样的思考有助于教师随时调整教学的节奏,提升教学的效率。

学习开展的过程中,作者建议我们用保罗·埃根和唐·考查克提出的四类“难忘事件”来开展教学:第一种方式是演示。令人耳目一新的演示可以激发人们的好奇和探究。例如,教学课文《藏戏》前,可以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藏戏的艺术特色,激发学习兴趣。第二种方式是差异性事件,指的是“形成认知平衡,使学习者暂时失去智力上的平衡,从而导致其违反直觉的结果”的那些事件。第三种方式则是视觉展示,利用PPT、板书、投影等教具创造较好的视觉体验。第四种方式是引发思考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也被称作课堂的核心问题,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强化学习。围绕核心问题展开的课堂更具目标性和整体性,学生的主动性也能很好地被激发。

三、学习的巩固

课堂学习光靠教师单方面的输入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效地巩固呢?作者认为,要提供有挑战性的任务(不是一望而知的,最好是需要依靠小组合作、教师指导才能完成的复杂性任务)。教师也可以通过为学生朗读、带领学生细读、邀请演讲嘉宾、实地考察或实地研究等方式,帮助学生拓宽对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学完沈从文的《腊八粥》以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拓展朗读冰心的《腊八粥》,虽然这篇文章在表达上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通过教师的朗读能够让学生超越当前语言的水平,是有效的拓展。

同时,在课堂中教师要努力设计任务,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好的任务一般是指项目式的学习和问题式的学习,这样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并且更能将这些知识加以有效应用。除了设计任务外,教会学生如何与同伴合作是非常必要的,刚开始进行小组合作时,教师有必要亲自示范,让学生明白如何用恰当的语言与同伴交流,小组间的交流秩序如何维护,每个成员该怎样倾听与表达……

四、学习的评价

“评价是教与学之间的连接”,没有评价,我们就永远不会知道学生是否全部掌握了知识点。所以,学生在完成了一个学期的学习任务时,会参加一次正式的终结性评价。这样的终结性评价旨在了解学生某一段时期的学习情况。

当然,教学的评价不应该只有关于学习的终结性评价,还应该有为了学习的形成性评价。在课堂中,教师主要可以通过问答和以写促学的方式去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以此来确定下一步教学的方向。及时的课堂非正式评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的节奏,在学生产生困惑的地方慢下来,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的地方跨过去。课堂中的师生交流、作业单、答题卡,以及以写作来厘清思路等,都是很好的形成性评价手段。例如,学习完《两小儿辩日》这篇小古文后,可以让学生用现代文语言生动地叙述这个故事,加入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把这个故事写得真实可感。写故事的过程,即是检查学生小古文翻译的能力、检测他们对故事整体感受把握的能力。有系统思考能力的教师会依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五、学习的调整

在这一章节里,作者主要阐述了三个方面的学习调整:

首先是根据学生的测试成绩进行调整。教师要学会组织数据,要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采取行动,看看哪些是普遍性的错误,是否需要围绕这个学习点组织重新教学;哪些是针对性的错误,如何对这些学生进行额外的指导。

其次,教师要尝试差异化的教学,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差异化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力求为同一个班级的不同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体验。”这样的教学有助于“避免学生对难度太大的材料感到不知所措,同时,也能帮助学生避免对没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失去兴趣”。教师在课堂中可以试着用教具、支架、压缩、概念图和人物网、调查任务的写作以及分层的任务与测试、差异化的灵活分组等来实现差异化教学。

第三,要针对特定的学生进行教学上的调整与修正。每个班级难免会有学困生的存在,教师需要为这些学生提供必要的教学调整,以帮助他们从中受益。在输入方面,教师要调整的是让学生接受信息的方式,如将直接讲述改为实物演示、适当增加输入的时间,等等,但不改变的是学习的内容。在输出方面,需要按照实际情况减少题量,鼓励学生踊跃回答问题。同时,这样的援助不应该是教师个人的援助,而应该是凝聚式援助,因为学校里有不同的人一起提供帮助,这样的效果会更好。

六、学习的管理

作者所关注的,是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在课堂内,教师要努力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师生的关系,还有生与生的关系。以往我们总是把关注点放在师生关系的建立上,教师对学生付出爱和尊重将会获得良好的师生关系。但是学生置身于课堂中央,良好的生生间的关系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同样不言而喻。教师可以教学生在小组内如何科学地互动,也可以根据社群图进行合理的分组,将被孤立的学生与班级内较为中等的学生放在同一组,优等生和中等生放在一组,以此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拥有较好的学习氛围。

这一章节中也对问题行为的管理提出了建议:1.永远不要制造你不愿意实施的“威胁”;2.有些问题行为需要立即干预,有些却需要冷处理;3.学生需要了解寻求帮助、作出补偿、修复关系以及恢复学习状态的途径。

七、学习的领导

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利用我们的期望来改进学生的学习。如果学生知道教师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就会努力去实现。作者采纳并改进了五个建议,用以为自己和他人建立清晰的期望:(1)清楚地知道你要什么;(2)找出事先需要澄清的问题;(3)避免具体的管理;(4)帮助他人清除障碍,克服困难;(5)管理结果。同时,教师对学生要建立起学业之外的期望。例如,一堂课的开始可以把课堂所需要达成的目标清晰地告诉学生,新接一个班级时就清晰地表达对小组学习、交往技能的期望,等等。

作为教师,我们也要保证自己始终在学习现场:在課堂上保持存在感,在专业发展中保持存在感,在专业学习共同体中保持存在感,在学习走访中保持存在感。这就要求我们全身心地上好课,让学生感受到用心。也要坚持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要努力和学校其他教师一起形成学习共同体,交流经验、知识,解决实践问题。要多一些校内的学习走访,如听同事的课、同事听自己的课,走访其他教室、接受其他同事走访等。这些走访有助于经验的沟通,增加对自己的课堂更深入的理解。

该书把教与学中很多元素都考虑到了:课前的设计、课堂的开展、学习的巩固、人际关系的培养、教师的期待、终身的学习等,每一个元素微小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元素,整个教与学都在系统之中发生。当我们运用系统思考能力去推进课堂教学,那么,每一天在每一个教室里,都会创造不可思议的、令人惊叹的奇迹。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新生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评价课堂教师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教师如何说课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