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渗透思政教育一探
2022-05-30魏国平
魏国平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成为必然趋势。教师结合数学课程标准与教育特点,紧紧围绕数学内容浸透育人理念,找准着力点,及时挖掘与拓展蕴含于数学中的各种资源,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既能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又能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一、以课程内容的背景为着力点渗透思政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精研数学教材,挖掘教育资源,将思政课程与数学中所包含的文化意蕴进行有机融合,让学生不单单是看到数学字符、数学公式,而是讲一讲这些静态的数学知识背后的生动故事,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比如,在每一单元的导入环节,教师将该单元所涉及的数学知识、概念是如何形成的,又有怎样的背景,深挖其中蕴含的数学文化知识,富有感情地讲给学生听。学生兴趣盎然地听故事、细思悟,因为从古到今的数学家经过不懈努力和深入钻研,才形成了数学原理、公式、法则等,从生活中提炼,也从探究中深化,让数学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与此同时,学生也深深感受到数学家勇于探索、不懈追求、排除万难的精神品质,心灵受到启发和鼓舞,由此也激励学生要有信心学好数学。面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应勇敢面对,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解决问题,最终获得成功的喜悦感,也进一步丰富自身的知识经验。如引领学生学习“圆周率”这一数学知识时,教师告诉学生:“早在一千多年以前,我国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就已经推算出圆周率的值。那么祖冲之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让我们一起听听他的故事。”教师就此惟妙惟肖地讲解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学生不仅对圆周率了解得一清二楚,还感受到我国人民的智慧,对数学家祖冲之的崇敬之心油然而生,进而增强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意识,激发学生发奋学习的自主意识。
二、以学生具体的学习态度为着力点渗透思政教育,培养学生学习热情
学生在学习时会有多种表现和状态,这也成为教师及时捕捉思政教育的有利契机。有的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究时,浅尝辄止,遇到思维上的“堵点”,思维混乱、理不清头绪,会出现畏难情绪。面对这一现状,教师要利用具体事例,为学生列举数学家锲而不舍的数学精神,让学生在这一精神的激励下,自觉地继续探究问题,由此也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开动思维,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进行尝试探究,克服惰性思维,主动体验分析、探究、解决问题。学生不断闯过思维上的卡点,经历整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经验,还培养了学生执着追求、不轻易言败的品质,切实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生命中,生发出一种内生动力。因此,对学生来说,这一激励也让其学会专心致志、执着地探究问题,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内核,从而顺利建构数学知识体系。教师还要引领学生懂得学习数学能培养理性思维,让人越来越聪明,从而挖掘出各种潜能,实现人生价值。领悟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习数学不仅是为了学习课本知识,更是为了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切实体会数学之美,感受数学对创造美好、幸福新生活的巨大作用。
三、以个体需求为着力点渗透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正确思想观念
学生的认知水平、个性差异、知识需求、家庭环境等各不相同,如果教师用“统一标准”教学,有的学生“吃不饱”“不够吃”,有的学生“无法吃”。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需求、认知水平以及身心发展规律,对学生学习状况做到精准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数学问题设计、教学任务分配、布置作业等都要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设计有梯度的、有层次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等。为了帮助学生共同进步,教师让优秀的学生担任“小老師”辅导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如此,在学生的互帮互助下,将传统的助人为乐的美德引入数学课堂中,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优秀学生的帮助下爱上数学,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来自教师和同学的关注与关爱、扶助与帮助,逐渐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同时,让那些担任“小老师”的学生也能感受到帮助他人所带来的喜悦之感,培养和加强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
总之,教师应巧妙地将思政元素渗透到小学数学中,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抓住数学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找准着力点,引导学生优化思考,产生自主意识,自觉投入到学习中吸收知识养分与精神养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综合素质,培塑良好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詹发曙.将“课程思政”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