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一探
2022-05-30张雪艳
张雪艳
小学数学的知识与其他学科相比抽象性、逻辑性较强,对以感性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在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要采取一定的手段,把数学知识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有趣,通过将生活元素引入教学中,加强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有机结合,使数学真正回归生活,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也认识到生活中数学的无所不在,提高自身学习数学的能力。
教师应把生活的源头活水引入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兴趣,使其乐于掌握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也学会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的身影,切实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由此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数学不是为了学而学,学好数学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提高生活品质以及将来推动社会发展都会起到促进作用,逐步深化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之后,提高数学素养,促进综合能力的发展。
一、在课堂导入环节引入生活元素
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教学要求,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引入生活元素,唱响生活化的主题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其注意力,不断提升其课堂学习的参与度。比如,在讲解“10以内的加减法”时,教师向学生展示了5元、1元、2元的人民币,并引导学生思考:用10元人民币到文具超市购买3元文具,应该找回多少钱?教师通过组织学生现场模拟这一真实的买卖情景,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从而激发其求知欲望,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提升课堂效率。通过在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与发现知识的欲望。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提前准备好的圆形纸进行对折,再对折,从而使其进入探索发现中,探索认识圆的有关知识,满足学生的探索需求和欲望。
二、增强生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含有大量的数学知识,而在具体的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各种数学知识进行观察、发现、挖掘,不断增强学生的生活意识以及探究意识。学生通过积极观察、发现、探究以及解决问题,使观察能力、探索能力以及创新思维都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得以培养。如在“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课学习后,教师让学生进行思考:实际生活中如果课桌椅发生摇晃问题该如何解决?而讲解“圆”的相关知识之后,也是让学生观察生活中为何像汽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的车轮都是圆形的。在讲解长方形以及正方形面积知识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对教室以及家里的客厅面积等进行实践测量,并为学生提供各种不同地砖的规格与单价,让学生进行规划,为教室和客厅的地面铺设瓷砖。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订最佳的铺设地砖的具体方案。利用生活中的这些数学知识来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切实地将课堂所学灵活运用于实际,不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挖掘生活教育资源,優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接受能力正处于逐渐形成以及尚待发展的阶段,因此对抽象而复杂的数学知识,需对其进行转变,即通过生活化手段为学生呈现生动而形象的数学知识,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以及在直观形象的刺激下,更易于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对生活中的数学教育资源进行积极挖掘,从而实现学生认知结构的优化以及教材知识结构的优化。数学教材中设计了很多例题,有助于学生掌握某一课的教学重点,而进入实际教学,教师可利用这些例题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比如,教材中所涉及的“花边有多宽”等内容,教师可就此进行科学的补充、加工以及整合,从而为学生量身定做出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以及利用一些富有趣味性的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数学实践应用能力。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以及探究、实际参与实践活动等情况做好详细记录,并且就学生在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等进行针对性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做出综合考核,重点评价学生的应用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入生活元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在产生认同感、亲切感的同时,投入学习中分析、探究、解决数学问题。生活化教学弥补了课堂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脱节的问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不断激发学生数学思维,使其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更持久地学习数学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汪钊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有效策略探讨[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6).
[2]浦甲军,李国旺.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