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2022-05-30罗贤通李茜蒋露叶
罗贤通 李茜 蒋露叶
摘 要:在新冠肺炎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的大背景下,为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给教育教学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训”的目标要求,维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已是大势所趋。本文从教学整体设计、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考核方式、课程实施成效四个方面阐述实施急危重症护理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成效。
关键词:线上教学 教学改革 急危重症护理
对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常用的急救技能是基本的素质要求。急危重症护理作为笔者所在学院护理、助产专业的核心课程,以急危重症护理岗位需求为导向,将教学内容整合为五大项目,以“翻转课堂”贯穿课程教学,采取“353”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运用“一拓、二测、三练、四评”等教学方法实施课堂教学,培养一批在紧急情况下能对急、危、重患者做出迅速评估、正确决策和果断实施急救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 教学整体设计
(一)重构教学内容
以急危重症护理岗位需求为导向,深入推进护教融合、协同育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设计理念,课程团队将教学内容整合为初识急危重症护理、院前救护(包括心肺复苏、简易呼吸器、机械通气、除颤术、抢救技术团队协作)、创伤救护、急诊救护、重症监护五大教学项目,深度对接岗位工作标准。
(二)精准掌握学情
教学对象主要为护理、助产专业学生,生源主要有普高统招、分类考试招生五年一贯制等。学生通过前导课程的学习,初步具备为临床常见疾病患者提供整体护理的知识和技能,为急危重症护理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结合生源特点,学院通过平台数据分析得出学生学情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善于使用数字化资源;二是动手能力强,对实训操作感兴趣;三是学习目标明确,竞争意识强。但同时也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团队协作能力不强;二是自主学习能力薄弱;三是临床思维能力不高。
(三)“三接轨”定位“三维度”教学目标
笔者所在学院在以岗位需求构建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注重知识学习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1+X老年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接轨,技能训练与医院急危重症护理岗位要求接轨,职业素养与急诊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接轨,以此确定急救各项技术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的知识目标,常用急救技能各项技术的操作能力目标,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会学习、能学习、爱学习的终身学习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培育。基于以上目标,学院结合学情分析结果,确定了教学重点是常用急救技能的操作方法,难点是如何在患者发生生命危险时熟练综合运用各项急救技能对患者实施正确有效的施救。
(四) 制定教学策略
笔者所在学院根据学生认知规律,采取针对性措施,充分发挥学生学情特点优势,优化教学内容,重整教学架构,采取“353”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以“翻转课堂”贯穿课程教学,运用“一拓、二测、三练、四评”等教学方法实施课堂教学。教学过程采用分组实训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通过任务驱动、角色扮演、案例教学等方法开展团队配合、实施抢救,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借助高仿针生理模拟系统,营造真实抢救情景,提升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二、教学组织实施
(一)“353”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变化,教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对可能出现的“师生分离、生生分离、生校分离”状况,按照“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训”的目标要求,灵活采取“353”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充分运用“翻轉课堂”教学,从“3”个阶段,即课前查找问题、课中评练厚知强技、课后拓展提升,从“5”个方面,即“引、演、练、评、融”入手,达成知识、能力、素质“3”维合一的教学目标。
(二) 以“一拓、二测、三练、四评”实施教学
基于学生学情特点,采取针对性教学策略,运用“一拓、二测、三练、四评”教学方法开展课堂教学。“一拓”,即知识延伸,拓展学生知识面,引导学生运用技能服务社会,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二测”,即课前测自学情况,课后测教学效果;“三练”,即课前、课中、课后学生进行练习,线上教学期间,要求学生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设计制作实训模具,并将其用于技能操作学习;“四评”,即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临床专家点评,以此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三) 全程监测,动态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录播系统等手段全程记录学生练习过程,动态反馈学生学习效果,根据学生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并进行针对性辅导,确保学生熟练掌握常用急救技能。同时,积极倡导教师带领学生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到乡村开展急救技能普及培训,做到学以致用、服务社会。例如,在心肺复苏练习课中,心肺复苏反馈系统显示个别学生练习成功率较低,教师运用录播系统回看学生练习过程查找问题,然后借助3D动画“心肺复苏之歌”等手段,进行一对一指导,从而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三、课程考核方式
为了使考核评价科学客观、更有价值,学院采取全过程性考核,分为教学过程考核和项目阶段性考核两种综合性考核评价方式。
(一) 教学过程考核
分为课前、课中、课后考核,占全过程性考核的60%。课前,学生运用学习通平台资源自学基础知识,完成问卷及测试;课中,教师运用超星学习通和青鹿高校智慧课堂针对学生练习效果组织开展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临床专家点评,并结合学生到课率、课堂表现及提问进行考核;课后,学生通过完成教师在学习通平台发布的测试任务进行课后自我检测。
(二)项目阶段性考核
项目阶段性考核包括项目知识和技能两个方面的考核,占全过程性考核的40%。即学生完成每个教学模块的学习后,线上通过学习通平台完成理论知识考核,线下运用实训仪器设备进行相关技能操作,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学会技能。
四、课程实施成效
(一)精准施教,达成教学目标
课前学生运用教学平台资源自学基础知识。课中师生抓重点、破难点,答疑解惑,互动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差异,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构建高效课堂,帮助学生熟练运用各项急救技术抢救患者,培养学生尊重生命、救死扶伤、团队协作的职业素养。依据课程对接岗位特征,结合教学内容特点,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营造浓厚的职业精神氛围,培养学生甘于奉献、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医者仁心的高尚品德。组织学生运用技能开展社会服务,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二) 精准发力,突破教学难点
课前,教师在学习平台推送多元化资源,发布任务、问卷,根据学生完成问卷情况和测评结果,分析出每个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课前做到心中有数。课中,教师借助心肺复苏反馈系统、高仿针生理模拟系统等先进的教学设施设备让学生抓住教学重点,使用信息化手段突破教学难点。 例如,运用3Dbody App解决除颤仪两电极板放置的准确位置等难点,运用3D动画“心肺复苏之歌”音乐节奏突破按压频率等难点。
(三) 精准施策,补齐“三短板”
针对学生存在团队协作能力不强、自主学习能力欠缺、临床思维能力弱三个方面的短板,教师采取针对性措施。通过学生分组练习,让小组成员之间密切配合,使用各项急救技术开展抢救,增强了学生团队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多平台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引入危重患者病情变化案例,借助虚拟仿真,模拟真实抢救情景,让学生在抢救过程中分析患者随时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适时讨论调整抢救方案,通过角色扮演实施抢救,从而增强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四)实现“三因”特色创新
1.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开设“线上实训课堂”
按照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训”的要求,学院在进行线上教学期间开设了“线上实训课堂”,要求学生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发挥想象力制作教具。学生设计制作出了自制简易面罩、球囊等多种极具创意的实训教学模具,并进行技能操作和现场示范训练,满足了线上实训教学的多种需要。
2.因材施教,灵活运用“一拓、二测、三练、四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情分析结果,结合教学内容特点,灵活运用“一拓、二测、三练、四评”的教学方法,通过“一拓”拓展知识面,“二测”提升知识水平,“三练”强化技能操作能力,“四评”提高实训质量。课中运用信息化手段实时记录、动态反馈学生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救护综合能力和素养,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
3.因“疫”教学,援鄂英雄进课堂现身说法树榜样
根据课程对接岗位的特点,通过实时网络连线采访援鄂英雄教师,通过援鄂英雄教师的身体力行、现身说法,为学生树立榜样,培养学生甘于奉献、勇于担当、救死扶伤的职业品质;同时培养学生尊重生命、醫者仁心的职业素养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
(作者单位:铜仁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