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2022-05-30阳永刚
阳永刚
摘要: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具有深刻内涵。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坚定信仰的底气、立德树人的志气、求真创新的勇气、严以修身的骨气,具有深远意义。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应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为立足点,提升思政课教师理论素养;以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为动力点,厚植思政课教师爱国情怀;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为着力点,锤炼思政课教师斗争品质;以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为落脚点,深化思政课教师党史教育。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高校;思政课教师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1.073
“国无精神不立,人无精神不强。”伟大建党精神作为党的精神之源,为党百年实践奋斗提供了科学指南、前进动力、精神力量和政治保证,构成了党由弱到强、不断胜利的深层动因。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实现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中华民族正以前所未有的自信从容迈向伟大复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对于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师坚定信仰的底气、立德树人的志气、求真创新的勇气、严以修身的骨气,建优建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1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
伟大建党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如何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深入思考,具有深厚的理论内涵。
1.1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频遭侵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华夏儿女前赴后继逐梦神州。“洋务梦”“变法梦”“宪政梦”逐一上演,最终都因脱离中国社会现实而失败。当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号角传遍中华大地,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照亮了华夏前行之路,“中国人民开始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自觉以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把握历史规律、辨明历史大势、找准历史方位、增强历史主动、凝聚人民力量,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中国社会发展现实中为中国人民筑起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复兴梦。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指南。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强大的真理力量推动中华民族不可逆转地走向伟大复兴,生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科学性、先进性。
1.2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践行初心、擔当使命就是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外化为自觉的革命实践。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实现伟大梦想不仅是一道“理论题”,更是一道“实践题”。在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中,中国共产党把自己的初心使命化作永不懈怠的实践奋斗,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战胜“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的艰苦岁月,逆行出征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的重大战略成果,接续奋斗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百年目标。中国奇迹令世界惊叹。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党不懈奋斗的强大动力。百年来,中国人民在历史洪流中选择中国共产党作为自己的“领导核心”与“主心骨”,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在守初心、担使命中创造了不负人民信任、不负人民依靠、不负人民支持、不负人民期待的辉煌业绩。
1.3不怕牺牲、英勇斗争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就是为了党和人民事业,不畏艰难险阻、奋勇争先、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社会在矛盾运动中前进,有矛盾就会有斗争,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探索民族复兴的奋斗历程中,始终以“大凡新命之诞生,新运之创造,必经一番苦痛为之代价”的斗争精神“啃硬骨头”“涉险滩”、入“深水区”、进“无人区”。从“1921-1949年,全国牺牲的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就达370多万人”到到“你们在中国面前没有资格说,你们从实力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中国共产党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英雄气概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斗争中奋起,在斗争成长,在斗争中挺起民族的脊梁。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党直面风险挑战的强大精神力量。回首过往的奋斗路,我们党依靠斗争走到今天;展望明天的奋进路,我们党也必然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
1.4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就是要一心一意、一以贯之,表里如一、知行合一,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对党的赤诚忠心、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守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归根结底,就是勇于自我革命,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守住人民的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要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实现崇高使命,必须‘以补过为心,以求过为急,以能改其过为善,以得闻其过为明,一刻不放松地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始终跟上时代、实践、人民的要求”。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和中国人民“主心骨”的政治保证。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守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价值追求,以彻底的革命性推进党的建设,使党历经百年风险挑战依然坚守初心、风华正茂,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依然担当使命、勇往直前。
2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伟大建党精神内涵深远,历经百年传承更显熠熠生辉,深刻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自信从容、担当使命、自强不息、自我革新的精神品质,是涵养高校思政课教师坚定信仰的底气、立德树人的志气、求真创新的骨气、严以修身的勇气精神内涵。
2.1伟大建党精神为思政课教师坚定信仰奠定真理底气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思政课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政治素质,是思政课教师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政治保障。高校思政课教师肩负着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历史使命,其自身必须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高度认可、充满信心,才能底气十足走近课堂、感染学生、说服学生。自信源自底气,底气源于实力,实力来自奋斗,奋斗遵循规律,规律依靠真理把握。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了由积贫积弱到繁荣富强的沧桑巨变,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坚定信仰奠定了真理底气。
2.2伟大建党精神为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奠定育人志气
志气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孜孜以求、不懈奋斗的精神支柱。高校思政课教师培养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支持者和拥护者,而不是“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要引导广大青年以党的事业为事业、以党的志向为志向,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响亮宣言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唯有志存高远、砥砺初心才能在传播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伟大事业中深度犁耕。百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将自己的青春热血投入国家教育事业之中,以“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要站在讲台上,倾尽全力,奉献所有,九死亦无悔”的崇高志向在实现民族复兴的生动实践中书写了亮丽篇章,为高校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奠定了强大志气。
2.3伟大建党精神为思政课教师求真创新奠定深厚勇气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进入新时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学生思维更显灵活、国内外意识形态领域碰撞日趋激烈、各种社会思潮纷纭激荡,高校思政课教师唯有勇于突破、善于创新,才能因势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抓住关键、找准重点、阐明规律,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破解思想困惑。历史是勇敢者创造的。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实践奋斗中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不断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推动中华民族更加自信从容地迈向伟大复兴,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求真创新奠定了深厚勇气。
2.4伟大建党精神为思政课教师严以修身奠定精神骨气
骨气是一种高尚的人格和操守,是道德品质的升华,是努力前行的执着,是负重奋进的脊梁。高校思政课教师身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第一线,掌握着课堂教学的主导权,其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立德树人的现实效果。亲其师才能信其道。高校思政课教师唯有不容邪佞、严于律己、升华思想、涵养德行,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才能用强大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人无刚骨,安身不牢。”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实践奋斗中始终牢记自己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一根本问题,从而自觉将自我革新贯穿党的奋斗始终,使党历经百年考验依然干净担当、行稳致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严以修身奠定了精神骨气。
坚定信仰的底气、立德树人的志气、求真创新的勇气、严以修身的骨气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共同构成了思政课教师讲好思政课的坚实基础。坚定信仰的底气是根本,立德树人的志气是动力,求真创新的勇气是途径,严以修身的骨气是保障。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自觉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指引,在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生动实践中不断促进自身素养提升。
3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
伟大建党精神作为党百年奋斗实践经验的凝练与升华,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实现自我提升的精髓所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应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为立足点,提升思政课教师理论素养;以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为动力点,厚植思政课教师爱国情怀;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为着力点,锤炼思政课教师斗争品质;以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为落脚点,深化思政课教师党史教育。
3.1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为立足点,提升思政课教师理论素养
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高校思政课教师应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为立足点,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把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内化为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理论自觉、一种精神追求,以科学透彻的理论逻辑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弄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如何走出来的,今后又将如何走下去;弄清楚中国发展历史方位、把握时代发展历史潮流,“深刻领悟只有用‘行的马克思主义武装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才具有‘能的领导力;只有‘能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建设‘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逻辑”,由知而信,由信而行,自觉做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3.2以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为动力点,厚植思政课教师爱国情怀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与个人梦是统一的。个人梦的实现离不开国家,离不开国家梦的实现;国家梦的实现,特别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又依赖于每一个中国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量。“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航程中,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助推中华巨轮劈破斩浪的“大力水手”。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应承担起历史赋予的职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負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立德树人“关键中的关键”,应以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为动力点,厚植爱国情怀,将个人梦想熔铸于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之中,拒绝“佛系”,远离“躺平”,勤勉工作、增强本领,为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时代青年贡献力量。
3.3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为着力点,锤炼思政课教师斗争品质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实现梦想的道路从来都是跌宕起伏的,思政课教学也是如此,从来不是一本经书就能念到底的,需要思政课教师不断开阔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思政课教学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這样的特殊性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很高”。高校思政课教师应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为着力点,锤炼斗争品质,以“挤”和“钻”的精神状态学习提高,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与时俱进辩证吸收世界文明有益成果,将其转化为思政课教学的有效素材,在中西对比中阐明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马克思主义行的内在逻辑;善于在历史的纵横比较中阐明中国社会发展规律,讲清楚弄明白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勇于在教学实践中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形式,不断提升素养、强化本领。
3.4以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为落脚点,深化思政课教师党史教育
“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实践奋斗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以“百年恰似风华正茂”打破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党的自我革命史。高校思政课教师应以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为落脚点,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深刻领悟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推进党的建设的深层逻辑,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的根本所在,深刻领悟“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使命要求,以史为鉴,强化危机意识,不断推动自身品格修养,永葆自我革新的精神品质,严于律己、严守纪律,将忠诚奉献、担当实干之心投身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一崇高事业之中。
伟大精神铸就伟大梦想,伟大梦想需要伟大教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奋进新的历史征程,伟大祖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人才支撑。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自觉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指引,增强历史自觉,强化责任担当,提升育人水平,践行育人使命,为实现伟大梦想贡献思政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3]曲青山.弘扬伟大建党精神[N].人民日报,2021-07-08(009).
[4]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590.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54.
[6]蒲清平,何丽玲.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特征、时代价值与弘扬路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8(01):12-22.
[7]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
[8]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