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嘶哑可能提示十种疾病
2022-05-30朱晓燕
朱晓燕
日常生活中,声音嘶哑是一种很常见的症状。有的人可能是因为未能及时饮水或过多高声说话后发生的一时性声音嘶哑,也有的是疾病引起的短时或长期声音嘶哑。声音嘶哑轻重不同,轻者仅见音调变低、变粗,重者发声嘶哑,甚至只能发出耳语声或失声。在病理情况下,声音嘶哑是喉部(特别是声带)病变的主要症状,多由喉部病变所致,也可因全身性疾病所引起。如果是普通的感冒或者用嗓过度引起的声音嘶哑,一般不会有严重问题。但有的声音嘶哑可能是某些严重疾病发出的信号,一定要引起重视。
声音嘶哑可见于哪些疾病
1.急性喉炎。多在感冒发热后出现,伴有喉咙痛、吞咽痛;或者患者有过度发音,如长时间讲话、高声喊叫、长时间啼哭的病史,或有用声不当,出现喉部发炎,导致声音嘶哑。成人可能不会出现严重问题,但小儿可因喉头水肿而引起呼吸困难,甚至发生窒息,应引起家长的高度关注。
2.慢性喉炎。慢性喉炎患者声调低沉、声质粗糙到沙、嘶哑不等,与炎症的轻重不尽一致。常诉咽喉干燥不适,晨起频咳,有黏稠分泌物。
3.咽白喉。声音嘶哑和干咳为咽白喉的首发症状,多见于儿童。起病初期发音粗糙,逐渐加重从声嘶至完全失声。患者除有喉部症状外多有明显的中毒现象。
4.喉癌。声门型喉癌的病变部位常位于声带的中段或前段,很早就有声音嘶哑的症状。一般喉镜检查可见异常,病理活检可以确诊,诊断比较容易。如果没有明显诱因,出现声音发哑,甚至刺耳,伴有喉部阻塞感、咳嗽、痰中带血、有颈部包块等症状的人,要警惕喉癌的可能。
5.声带小结。声带小结是慢性喉炎的一种类型,也叫结节性声带炎。本病多见于女高音演员、小学教师、噪声环境中的工作人员。这种疾病的患者多为持续性声音嘶哑。
6.声带息肉。用声过度或发声不当,或一次強烈的发声后,造成声带局部损伤,可能出现声带息肉。声带息肉的临床表现之一为持续性的声音嘶哑,其严重程度与息肉的位置和大小有关。
7.声带乳头状瘤。声带乳头状瘤可发生在喉黏膜的任何部位,以声带前段为多,表现为声音嘶哑。
8.反流性喉炎。胃酸反流有时会到达咽喉部位,刺激喉部导致声带肿胀,影响其振动,令声音变得低哑。若在声音嘶哑的同时伴有局部异物感,或咳嗽,或经常出现反酸、暖气,应高度警惕是反流性喉炎。
9.癔症性失声。癔症性失声又叫神经官能症,大多出现在中年妇女或性格内向者,在受到强烈的精神刺激后引起突然失声,但哭笑或咳嗽时声音正常而响亮。这种病来得快、好得快,受到刺激后可以再发。对此类患者应避免精神刺激,保持乐观情绪,则可完全避免失声发生。
10.肺癌。声音嘶哑是肺癌的转移症状之一,这和喉返神经的走行路径有关。喉返神经是喉部的主要运动神经。左右喉返神经分别行于两侧气管与食管之间的沟内或附近。所以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可压迫喉返神经,导致声音嘶哑。
因此,喉部不适、声音嘶哑时一定要警惕!要及时到医院就诊,除了进行专科检查外,必要时做个全身的系统检查,对于40岁以上,症状超过1个月的患者,或长期抽烟者,特别是要当心恶性肿瘤如肺癌、喉癌等!早发现,早治疗,预后比较好。
预防声音嘶哑的健康小贴士
嗓音是我们与社会和他人进行沟通的桥梁,悦耳动听的声音更能让人心情愉悦。我们在拥有美好声音的同时更要细心地呵护它,别等损伤后再追悔莫及。
1.保持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注意锻炼身体,经常参加跑步、打球等有氧运动,这不但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还可以增大肺活量,为吸气、呼气和发音奠定良好的基础。
2.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休息,有利于发音器官恢复功能。
3.学会正确的说话方式。有的人说话语速太快,导致声带长期绷紧得不到休息,嗓音就会出问题,保持适宜的音量和音调非常重要。
4.讲话要注意姿势。挺胸、放松、收腹。人类的语言是通过声带振动,胸腔的动力,口腔、咽腔、鼻腔共鸣,舌及口唇构音而形成。因此,良好的姿势有利于声音的发出。
5.讲究饮食卫生。要戒烟和少饮酒,少吃过热、过凉和辛辣食物;少喝浓咖啡和浓茶。
6.多喝温开水。保持体内水的平衡,可以充分地滋润声带。
7.避免频繁用力清嗓。很多人清嗓来咳痰或者使自己的声音更加清晰,但这却是一种伤嗓行为,会导致声带损伤。可以通过喝温水、伸舌来缓解不适,或通过呵气动作来清嗓。
8.劳逸结合,避免感冒。不少咽喉疾病与感冒有关,如果得了感冒出现声音嘶哑后,应及时治疗,并且少说话。
9.在特殊环境下要合理用嗓。避免在过度干燥和噪声大、扬尘多的环境中过多用声。
10.特殊时期合理用嗓。儿童变声期,女性月经期、妊娠期,声带均有生理性改变,此期声带组织娇嫩,创伤后不易恢复。此期要注意声音休息,要合理用嗓和保护声带。
11.很多音乐爱好者经常练嗓,要注意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体弱或初学者,每天练声时间宜短,次数要少。身体健康或有基础者,练声时间可以适当延长。练声时不宜超过自己声带的固有能力。嗓音训练的方法有许多种,最好在专业嗓音教师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练声。(通讯员 杨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