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音乐美学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探究

2022-05-30史玥

艺术科技 2022年16期

摘要:音乐是高校的专业课程,也是开展美育教育、增强学生思想文化意识的公共艺术课程。基于当前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高校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素质教育的一大重要课题。随着音乐学科与各学科的融合,音乐美学的育人地位逐步提升。文章通过分析传统音乐美学的主要特征,思考其在高校音乐艺术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传统音乐美学;高校音乐教学;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J601;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6-0-03

自古以来,中国音乐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载体,具有浓厚的人文特征,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审美品格的体现。音乐既是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也是其他专业开展美育教育、增强学生思想文化意识的公共艺术课程。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传统音乐美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能够指导音乐艺术的实践环节,帮助青年学生提升素质涵养,是一个值得思考与探究的思政育人环节。

1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基本特征

1.1 以“和”为贵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儒道两家音乐美学思想的重要性与影响性最为显著。中国传统音乐审美以“和”为贵,“和”不仅体现了音律和谐统一的整体结构,也体现了当时的思想内涵。

在儒家思想统治时期,许多儒家学者都提出了音乐的“中和”审美观,如史伯讲“和实生物”“以他平他谓之和”,最早指出了音乐和谐的构成规律。晏婴提出“相成”“相济”的观点,强调音乐诸要素的和谐统一[1]。与之相似的诸多观点,均强调了“音和”对“心和”“人和”“政和”的作用,指出了音乐对个人思想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功能。

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使用五声音阶,在曲子创作的旋律上提倡尽善尽美,既要使音乐的音调典雅平和,又要能够通过这些音乐影响人心。

古人认为,“五”是一个和谐稳定的数字,因而用五声创造的音乐在形式上便具备了和谐的要求,在音律上也达到了和谐统一的效果。在这种文化背景制约下产生的音乐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政治作用。孔子认为音乐应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适度的情感能让人们有一个平和的心情,实现社会与个体的和谐,从而服从国家的统治。

音乐与道德结合便成了儒家最具代表性的美学思想“礼乐”,这不仅能够体现古人对音乐形式的重视,也显示出中国古代对礼仪的重视,因此中国的音乐美学思想总是与政治、人类道德紧密联系。

不仅如此,老子、庄子崇尚的“自然之美”也与儒家思想有共通之处。庄子提倡“合乎自然”,认为音乐应与自然融为一体,这种一体也是和谐之美。

与儒家思想将音乐作为统治工具不同的是,道家提倡的和谐之美是从精神层面论述的,更注重音乐的创作是否用心灵去感受,远离功利,从思想上与自然融合,体现出心灵与自然的和谐。正是因为古代文人认为音乐来自人的内心生活,又能表现生活,从而将人心的境界也带入音乐中,使音乐本身也体现出“和”的审美特质。

1.2 “天人合一”

传统音乐的美还在于精神境界的体验。中国传统文化重视道德修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目的是达到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这也符合庄子的思想。从欣赏角度来看,传统音乐的审美境界也是“天人合一”。中国传统音乐从本质上与自然相连接,无论是乐器的材质、表现手法还是音乐内容,都透露出自然的态度和关照[2]。

一方面,古人认为自然是一个可以修身养性、远离世俗的地方,而音乐可以打动人心,二者结合便可以通过旋律思考人生与生活的意义;另一方面,人也是自然万物的一部分,人的本性与天地万物的本性有相通的地方,音乐能使人的心灵与自然相互融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是实现个体与整体的融合,这不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体验的过程。音乐的思维是开阔的,在同一部作品中,人们更倾向于结合自身经验来体验作品内容,并不受制于任何影响因素,因而情感的释放能更加自由,境界也由此产生。崇尚自然之美、自由之声、“天人合一”的观点是道家传统音乐美学的思想精髓。

2 传统音乐美学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2.1 审美价值——品国风情怀

民间音乐的创作与表演基本上与生产生活相关,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因而在创作、表演、传承的过程中,曲调背景反映的审美品位更能体现中华优秀文化的智慧结晶。近年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音乐也与现代音乐相互交融,在形式上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体现出当今时代独具中国风格的审美特征。

人文特征是美学的第一因素,只有深刻了解艺术产生的文化背景,才能进一步理解艺术本身。一种生活习俗或一种仪式等方式的变迁,都会直接影响音乐艺术的变化发展。只有正确理解音乐的产生,才能在审视音乐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审美情趣,接收到艺术传达的精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于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在带领学生欣赏中国音乐作品时,将相应的民族文化元素融入传统音乐情境中,更容易增强大学生的艺术感受力,激发青年人的民族情怀,使其产生审美共鸣。

2.2 创作价值——延文化内涵

传统音乐创作可能更多带有口头性和原始性,体现出社会性因素。应当把此种音乐行为看成是社会行為,通过这种社会行为实现音乐审美的目的。口耳相传这种具有特色的传承方式,也因个人的审美方式不同,形成了各异的艺术流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称为创作。

近代传统音乐的创作与现代、西方音乐相融合,将现代的审美活动实践方式运用到中国音乐的美学活动中来。从当前诸多中国音乐作品来看,作词、编曲、旋律、配器等方面都带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许多国风音乐也喜欢巧妙地将古诗词文化、典故体现在歌词中。即使是新创作的音乐,创作者也喜欢通过词曲来表达作品的层次与情感,这种创作思维也是传统音乐美学在当代的一种延伸与价值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时代素材,使大学生在结合词曲背景含义的基础上,达到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

2.3 文化价值——树民族自信

音乐审美是人类一项重要的精神文化活动,体现了一个国家鲜明的文化基因与素质涵养,是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思想精华,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奋发图强。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价值,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工作,对深刻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也是引导全社会强化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3]。

传统音乐的旋律以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为基础,曲调行云流水,婉转悠扬,注重通过不同的音乐表现来传达音乐的意境之美,感染人心。随着音乐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当代国风音乐采用了更多艺术元素丰富其形式与内容,是一把打开传统文化的新钥匙。要通过这种实际的音乐教学,让更多的青年学生接触国风音乐,它所带来的美学价值对现代青年学生开展人文思想教育、素质教育以及提升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3 传统音乐美学对音乐教学的指导意义

3.1 推动音乐艺术实践“再创作”

音乐美学的很多研究内容非常抽象,不局限于音乐艺术形式本身,还从更加广泛的角度分析音乐艺术的思想性和创作思路,音乐艺术本身就是独特的音乐形式和内容的结合[4]。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传统音乐美学所具有的内涵与深层次的理论基础,是帮助传统音乐表演、音乐鉴赏、音乐教学等实践活动对作品进行创新的关键。只有深入理解传统音乐作品的美学内涵,才能在原有形式的基础上加入个人的思考与审美体验,从而增强艺术感知力与个人创造力。

对音乐学习者来说,表演者不仅要表现出音乐形式中的各种技巧,还应注重音乐作品内在情绪的展现。在教学环节,要先将作品的背景和传统美学相关理论建立联系,分析作品的思想情感,然后深入体会作品美的本质,将个人的理解与体验融入音乐中,完成个人对音乐作品的“二次创作”。

音乐形式构成要素较多,尤其是传统音乐,受时代背景、形式、种类等因素影响,要将这些音乐艺术活动更有灵魂地展现出来,须将传统音乐美学作为出发点。传统音乐美学属于理论性内容,带有哲学性思维,探讨了人与音乐的关系。

传统音乐作品注重情境的构建与抽象的情绪表达,强调其社会功能,即理解和鉴赏作品应借助哲学的思维对其进行深入探索,寻找音乐发展的规律,准确理解音乐的本质。在实践过程中,多元化的音乐语言须与中国思想文化不断碰撞,以促进传统音乐形式与美学思想融合,为现阶段传统音乐的发展增添新时代的价值理念与传承态度。

3.2 强化音乐教学思政“育人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教学工作既要求青年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又要求其合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课程学习当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音乐艺术教学方面,传统音乐美学在中国音乐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起到丰富青年学生精神世界的目的,感受并理解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内涵。

美育对青年学生的人格发展、感性认知有重要的正向影响力,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能传授专业知识,而且能增强学生的信仰,增强青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在中国音乐教学环节,探究一首音乐作品须以它的产生、创作背景为始,其形式、结构、技巧、表现、鉴赏等一系列的课程内容均离不开美的视角。传统音乐的风格因地区环境各异,有着独特的地域风情,在讲授作品的过程中应先引导学生感受方言韵调,了解地区方言发音,体会民族风貌,带领学生自主学习,理解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正确理解和体会传统音乐作品的精神,实现从感性到理性思维的过渡与衔接,传统音乐美学在其中能更大限度地把握个体主客观的统一,帮助青年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形成符合其价值观的内容形式,主动感受美的意趣。中国传统音乐结合网络需求,创新作品形式,产出了许多新作品,如将诗词重新谱曲的《蒹葭》《青玉案·元夕》《长歌行》等,采用网络人气演员进行推广宣传,增强本民族文化对青年一代的感染力与号召力。在课程教学中以文化产物为切入点,激发青年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感悟传统的音乐美。

传统音乐美学在音乐艺术教学中的渗透不仅可以使青年学生拥有精神上的享受与情感的体验,还能促进青年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增强其自信心,使其正确看待与认识世界文化、民族文化。

教与学是统一体,教师在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利用多媒体手段,通过娱乐、欣赏、创编等形式,将专业知识与思政理论内容融会贯通,在生活中感受音乐,再将其反作用于生活,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4 结语

在高校音乐艺术教学中,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意识、创作手法、文化内涵等赋予了音乐作品更大的探讨价值。当前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是课程思政的主要建设工作,应将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等理念渗透到高校课程中,促进个人思想品德的培养。

传统音乐美学结合新时期文化发展趋势,能够提升高校学生音乐再创造的能力,帮助青年学生以更开阔的思维在实践中理解专业知识与民族文化,用更加积极的态度推动中国音乐艺术文化的傳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国平.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阐释[J].探索与争鸣,2005(8):120.

[2] 钦媛.中国传统音乐“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27:201.

[3] 张晶.浅谈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在高职音乐教学中的渗透[J].北方音乐,2020(5):193.

[4] 李楠.音乐美学角度下的音乐艺术形式[J].作家天地,2021(36):174.

作者简介:史玥(1992—),女,河南开封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民族音乐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