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情说理”,让学生顺利回家

2022-05-30张静

中学生博览 2022年16期
关键词:共情小猫回家

张静

一个深秋的夜晚,大概11点钟,我收到了小梦的信息:“老师,我不想回家。”“怎么了,孩子?”我焦急地询问,没有回复。“怎么了,孩子?”我又问,过了几分钟还是没有回复。打家长电话,没人接。我急得冒出了冷汗。因为这个孩子在班里表现特别好,没有什么事情能使我想到她不想回家的原因。这个时间我无法打扰其他同学,我该怎么办?

我在客厅里踱步,迫使自己先冷静下来。我想我的学生这个时间给我发信息,她的内心一定是需要我的帮助的。我反思我刚才的做法中有什么不妥,学生为什么没有回应。

一个15岁的初中女生半夜不回家,这让我心急如焚。我给她家里打电话,没有人接听。我猜测可能是女生和家长发生了矛盾。她发信息给我时内心特别想得到我的安慰,而我刚才的询问,可能并不在她的预期内,所以没有得到回复。我想明白了这一点,开始接纳我自己的情绪——我这样着急出于本心,我不希望这个女孩出现意外。我应该怎样沟通才能让她和我交流呢?我思索着。我可以从学生本身的情绪出发,帮助学生疏解情绪,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我很爱她,關心她。

一、倾听与共情是两剂良药

我厘清思路后给她发了下面的信息:

“孩子,这个时候你能给老师发信息,说明你很信任我。老师得知你现在还没有回家,我心里很着急,担心你的安全,担心你会不会受凉。同时,我也知道你现在心里肯定很难受,你能和老师说说吗?和老师说说吧,你会感觉轻松一些。告诉我吧,爱你并想为你分担的张老师。”

又过了一会儿,我收到了学生的回复:“老师,我的猫被我爸爸给扔了,我要找到它!”

我回复道:“孩子,老师也很担心你的小猫。老师知道小猫是你的好朋友,你现在心里一定很着急,很难过。你在找猫,你的家人现在很可能在找你,他们也会很着急。”

这次很快收到了学生的回复:“老师,他们一点都不着急,我10点钟走到我家楼下,想让妈妈和我一起找,却望见我家的窗户里是黑的,他们肯定都睡觉了。我很生气!我很难受!”

收到这条信息我感受到学生在发泄她的情绪,我的方法初步奏效了。这使我意识到:倾听与共情是两剂良药——倾听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尽情表达不良情绪;共情让学生感受到有人懂自己,知己的感觉让她愿意倾诉内心更深层的想法。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以上是我和学生“谈情”的环节,通过稳定状态的倾听与共情,使学生可以不断表达出自己的情绪。

总结: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班主任最常见的误区就是过于着急地干预,比如在这个案例中直接告诉学生 “外面很不安全,赶快回家”这类的话。这很容易使学生产生不信任,使学生累积的负面情绪无法宣泄。

所以班主任保持内心的稳定以及时刻的自我觉察十分重要,因为这种稳定会让学生觉得“我有任何想法,在这里都是被接纳的”。

只有在接纳的状态下,他们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也才能更好地进行情绪宣泄。

二、理性分析修正认知不足

我马上给这个孩子打电话,电话接通了。

“孩子,和老师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我关切地问。

“今天放学到家,我去我的房间没有看到我的小猫,便问爸爸:‘我的小猫呢?‘扔了。爸爸说。‘为什么?我问。‘它又跑出来了!爸爸生气地说。听到这话,我也从家里跑出来了。”

“为什么小猫不能跑出你的房间?”我问道。

她说:“我爸爸感觉小猫很危险,怕它抓伤妹妹。”

我说:“老师知道你妹妹很小,才两岁。”

她说:“他们什么事情都先想到妹妹,没有想到我的感受。”

我回答:“爸爸把猫扔了确实不对,老师会和你父母沟通这件事。老师知道你现在一定很伤心。”

这个时候我听到了女孩的呜咽声,我觉察到她的情绪逐渐外露。我用更加柔和的语气说:“你的小猫一定是个很聪明的小家伙,它是夜行性动物,现在它也许正在觅食或者在游玩。不如明天咱们在小区里发一些寻猫启事,再请同学们帮忙一起找好吗?”

女孩回答:“好。”听到这个字我如释重负,长长地呼出一口气。我继续说:“孩子,你有没有想过你家里没有开灯,是不是你的父母在寻找你?如果你不确定,回家看一看吧!”

孩子说:“老师,有这种可能吗?”我感到她动摇了,继续说:“我不仅是老师,也是一位妈妈,我知道父母找不到孩子一定非常焦急。我要是你的话就回去看看,不看怎么能知道呢?”在这里我将共情慢慢地转移到理性的修正。

“好吧。”她慢吞吞地说。过了大约20分钟,我收到了孩子的信息:“老师,我家里有人了,是奶奶过来照顾妹妹。爸爸妈妈还在外面找我,他们的手机打不通,我想是没电了。”

看到这,我悬着的心终于落下来,我问她:“现在快12点了,爸爸妈妈没回来,怎么办呢?”

孩子说:“老师,我也很着急,我把我房间的灯打开,爸爸妈妈看到了就知道我回来了。”

我高兴地说:“孩子你做得很棒!”

总结:在“说理”的过程中我没有用班主任的权威来命令学生回家,我以一个特别关心她的朋友的口吻来引导她,使学生在情感宣泄之后慢慢体会到她应该怎么做。在此过程中学生逐步地接纳自己的情绪,产生自我察觉,最终回到家。在得知父母还没有回家时,她打开了房间的灯。可以看到学生做出了理性的判断,我在此时给予了肯定。

三、案例反思

作为班主任在学生遇到困惑时都想打开学生心扉,给他们提供最大的帮助,但这不仅需要爱和耐心,同时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专业知识。我运用“谈情说理”的方法,帮助学生疏解了情绪,顺利回家。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谈情说理”是我们开启学生心扉的法宝,而“理”之所以能深入学生心中,是因为前面的“情”疏通得很好。

“情”的疏通是很多老师都容易忽略的重要步骤,它需要我们拥有足够的耐心去倾听,耐受住焦虑并保持稳定的状态,不断地对学生的情绪感同身受并反馈给学生,以此促进学生更深层次的表达。

开启学生心扉,不仅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还能拉近师生关系,因此这是每位教师都应该掌握的谈心技巧。

特约编审/曹慧

猜你喜欢

共情小猫回家
网红会和打工人共情吗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小猫
回家的路(外一则)
小猫
1670天后,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