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解热镇痛药,这些误区您有吗

2022-05-30

家庭医学 2022年15期
关键词:退热药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

药物的合理使用需要遵循5条基本原则,即“5R原则”:合适的病人(Right Patient)、合适的药物(Right Drug)、合适的剂量(Right Dose)、合适的给药时间(Right Time)和合适的给药途径(Right Route)。现在就针对上述5条原则,谈谈解热镇痛药使用中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只要发热就用解热镇痛药

2岁的强强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8℃,没有咳嗽流涕、呕吐腹泻等不适,精神很好,饮食玩耍如常。妈妈担心宝宝体温继续上升,出现惊厥,赶紧给口服了泰诺林(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虽然宝宝体温很快降至正常,但晚上再次回升达到38.2℃,妈妈又给吃了退热药。次日体温又降后复升,到医院就诊。儿科医生根据病史、查体及血象检查,初步判断强强可能是“幼儿急疹”。嘱咐家长只要宝宝精神好,无其他不适,可给多饮水,物理降温,体温38.5℃左右不必急于用退热药,密切观察即可。如烧退后皮肤起疹,病就该好了。果然,2天后强强自行退烧,同时身上起了皮疹。随着皮疹的消退,强强体健如初了。

发热不是一个独立疾病,而是一种常见临床表现,是机体对致热原的反应,对机体防御功能的影响有利有弊。有证据显示,发热本身不会导致病情恶化或神经系统损害。降温治疗也不能降低发热性疾病的病死率。退热治疗的益处是减轻发热所致的不适,即改善患者的舒适度;查找并治疗引起发热的原因才是最终目的。因此,解热镇痛药的使用指征是看发热是否造成了患者的不适,而不是单纯的体温高低。

误区二:联用不同种类解热镇痛药

林林患了流感.发热39℃,先是口服对乙酰氨基酚,3个小时后体温下降不明显.便又加服了布洛芬。两种药交替使用了几天,流感没事了,肝功能却出现了异常。

实验证明,虽然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联合使用较单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可以使降温的效果略明显一些,但没有显著的临床意义,也不能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反而两药联合使用增加了药物不良反應的风险。因此,各国儿童退热药使用指南均不推荐两药联合或交替用于退热治疗。

误区三:不同药名含有相同成分的解热镇痛药联合使用

4岁的小明受凉感冒,咽痛流涕,一日三次口服药店购买的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晚上家长又给口服了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结果大汗淋漓、腹痛难忍。

氨酚黄那敏颗粒是一个复方感冒药,每袋含对乙酰氨基酚125毫克,马来酸氯苯那敏0.5毫克,人工牛黄5毫克。小明在一日3次口服已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复方制剂后,再加服此种退热药,无疑超过了规定剂量,加大了胃肠道不良反应。单一成分的解热镇痛药与含有相同药物成分的复方感冒药联合使用,有重复用药甚至药物过量中毒的风险,因此这两类药物应避免联用。

误区四:不按规定时间给药

临床上常见到对顽固高热不退者,家长频繁给患儿喂服解热镇痛药,两次给药间隔时间少于4小时。也有家长在夜间把安静熟睡中的发热患儿强行唤醒,服用退热药,影响患儿睡眠休息,不利病情恢复。退热药物使用后多在半小时至1小时体温开始下降。有的患儿如仍高热不退,亦不应短期内反复使用退热药物,而应间隔4~6小时以上。

误区五:给药途径选择不当

3岁的明明患感染性肠炎,出现腹泻、发热,体温39℃。家长给予布洛芬栓退烧。不料退热栓塞进肛门不到10分钟就随大便排出,未能有效退热。

目前要求退热栓塞肛后30分钟内不排便,故退热栓不适合作为腹泻患者退热给药途径。另外偶见无知家长把退热栓给宝宝口服。

应用解热镇痛药的其他注意事项

在应用解热镇痛药时除了避免上述误区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推荐在疫苗接种后预防性使用退热药,以免影响疫苗接种的免疫反应和效果。

2.口服解热镇痛药禁喝含咖啡因的饮品,以免造成胃黏膜损害。

3.使用退热药后,需多饮水,补充电解液,以防大汗后脱水。

4.如出现对乙酰氨基酚过量中毒时应予N乙酰半胱氨酸解毒,8~10小时给药可显著减低肝毒性。

5.肾功能异常伴发热,布洛芬有加重肾脏损伤的可能性,应禁用布洛芬。肝功能异常伴发热时禁用乙酰氨基酚,可选用布洛芬。

6.不推荐安乃近、保泰松、羟基保泰松、吲哚美辛、阿司匹林、赖氨酸阿司匹林、尼美舒利、氨基比林等药物应用于儿童退热。

猜你喜欢

退热药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
孩子发热该这样应对
退热药使用时应注意什么?
北化大生物合成对乙酰氨基酚
吃镇痛药还是要听医生的
吃感冒药进了ICU 全因做错一件事
退热药你用对了吗
蓑衣莲酮硫酸酯对对乙酰氨基酚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复方氨酚烷胺胶囊中对乙酰氨基酚的溶出度测定方法探讨
加味增液承气汤治疗阿片类镇痛药所致肠燥津亏型便秘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