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药”必须具备的四个要素
2022-05-30张小六
张小六
很多病人看病时都希望医生给自己开些“好药”。有些经济条件好的病人张口就是:“大夫,药贵点不要紧,钱不是问题,最好是进口的。”在这些病人看来,价格贵的药肯定比价格便宜的好。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药物才算是“好药”呢?
“好药”必须具备四大要素 一是必须疗效确切,二是毒副作用小.三是价格合理.四是服用方便。以口服降糖药为例,一个好的降糖药物应该能够有效降低血糖(包括空腹及餐后)及糖化血紅蛋白:不良反应特别是低血糖风险小,安全性高:服用方便(如一天一次或餐前即服),患者治疗依从性高:价格便宜,长期服用经济上能够承受。另外,目前评价降糖药物,除了看降糖效果外,能否降低心血管危险因素(如体重、血压、血脂等)并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评价指标。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药物最终都要通过患者来发挥作用。所以,评价一个药物好不好,除了药物本身以外,关键还要看药物是否适合患者的具体病情。抛开患者病情来评价药物好坏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每种药物都有“长短”,“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临床上没有十全十美的药物。仍以降糖药为例,凡是降糖作用强的药物,引起低血糖的风险必然高:而低血糖风险小的药物,降糖作用则往往偏弱。再者,副作用有时也是相对的。如双胍类药物的副作用主要是胃肠道不适、影响食欲,个别患者甚至会出现呕吐、腹泻以至于无法耐受:但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服用二甲双胍后,食欲下降、饭量减少、体重减轻、胰岛素抵抗明显改善,原本的“副作用”在这里又变成了“正作用”。因此,所谓的“好”与“不好”都是相对的,选择药物关键是要“对症”。
“好药”并非“终身制” 随着病程延长,患者的病情也在不断地变化。例如一些降糖药存在药物继发性失效的问题,开始阶段可能降糖效果很好,过几年以后,疗效逐渐减退甚至完全失效,原来的“好药”变得“名不副实”,如不及时调整,就会耽误病情。
选择药物不要光凭“说明书” 患者在用药前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留意说明书中提到的副作用以及用药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患者不要根据自己对药品说明书的理解自行选择或停用药物。实际上,说明书上描述的各种不良反应发生概率都很低,只要按照规定的剂量、用法服用,安全一般是有保障的。要想做到合理用药,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一位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对你病情比较熟悉的专科医生来给你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