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孩子们的真实情绪
2022-05-30梁娟
梁娟
初一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大脑和身体飞速发展,他们的独立自我意识增强,感知情绪的功能发育相对成熟,但是调节情绪的能力没有跟上感知情绪的成熟度。这个时期的孩子一旦与家长发生冲突,往往会采取“吵架”“反抗”“冷战”等对立模式,如果不进行引导,他们与父母的冲突容易上升为矛盾。在萨提亚冰山理论的指导下,本节课我引导孩子们从认知、情感、行为等层面学会与父母沟通。
【课例预设】
希望通过这节课,在认知层面上,孩子能看到父母与自己产生矛盾的原因及背后的期待;从情感层面上,孩子们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浓浓的爱,“从爱出发”去理解父母;在行为层面上,孩子们能进一步与父母就最近的矛盾进行主动沟通,并寻求自己身上能够改变的地方,做出行为上的调整;在知识层面上,孩子们可以学会与父母沟通的技巧,既能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需求,同时又能智慧地解决与父母的矛盾。
【课例分析】
环节一:展示一个小男孩和妈妈吵架后离家出走的故事。目标:让孩子们回想起自己最近一次与父母的冲突,引出主题。
环节二:设置两个问题:1.你觉得这次矛盾中,父母行为背后有哪些原因和对你的期待?2.看到这些原因和期待后,你的情绪、应对方式、想法发生了哪些变化?目标:引导孩子们看到“父母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期待”,从而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让孩子们愿意主动去跟父母进行沟通。
环节三:让孩子们交流如何跟父母进行沟通。目标:让孩子们学会与父母沟通的技巧与方法。
【辅导过程】
那天下午,我走进初一(2)班的教室,打开了《爱在屋檐下》的课件,我先给孩子们放了一个“男孩跟妈妈吵架后离家出走”的视频,然后提问:你最近和父母闹矛盾的原因是什么?当时你的情绪、应对方式、想法分别是什么?
等孩子们按常规分享完,我给孩子们发了学案,上面有两道思考题:
1.你觉得这次矛盾中,父母行为背后有哪些原因和对你的期待?
2.看到这些原因和期待后,你的情绪、应对方式、想法发生了哪些变化?
如果按照我的课堂预设来进行,孩子们在看到父母这样做的原因和期待后,情绪往往会从“生气”“愤怒”“委屈”变成“愧疚”“自责”“惭愧”等,而应对方式也会从“吵架”“冷战”“顶嘴”变成“和父母道歉”“和父母沟通”等,想法会从“爸爸妈妈太过分了”“他们的要求不合理”变成“爸爸妈妈是为我好”“他们真的很爱我”……
所以,当我做好准备迎接孩子们的“巨大转变”时,一个坐在后排的高高瘦瘦的男孩子把手举了起来。
每次看到这种主动分享的孩子,我都会特别高兴,于是我微笑着示意他起来分享。
他拿起了他的学案,开始照着纸上大声念:“我最近跟父母闹矛盾,主要是因为他们偷看我日记。我当时的情绪是生气、愤怒。当时的应对方式是跟他们大吵一架。现在,我知道了他们这样做,其实是为了了解我心里是怎么想的,但我现在的情绪依然是很生气,我不能接受父母偷看我日记的行为!”
说罢,孩子把纸放下,然后很认真地看着我,期待着我给他回应。
我脑子一蒙,一下有点儿没有反应过来,以为自己听错了,所以,我重复问他:“你说你现在的情绪是?”
男孩把头低了下去,喃喃地说道:“我现在还是很生气。”
虽然他的声音小了很多,但是我却依旧听得非常清楚,是的,他看到父母行为背后的原因后,依然还是很生气!
那一瞬间,我突然不知道该怎么回应,因为他的反应完全跳出了我的课程预设,我怔怔地看了他一眼,追问道:“你是说你知道父母这样做的原因后,现在依然很生气?”
我的追问中,带着一丝不解,但同时还包含着一丝我自己都未曾察觉的隐隐约約的“责备”。
孩子听到我的追问后,把头埋得更低了,像是做错了什么事情一样,耷拉着头,脸也红到了耳根……
看到孩子从一开始“举手”时的精气神,到现在如此沮丧地低着头,我心里涌现出一股心疼和惭愧,那一刻,我感觉自己让孩子失望了!他本来是带着对心理老师的信任,勇敢地分享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和感受,但此刻我的反应,似乎是在“责备”他不应该这样不理解父母!
我顿时羞愧不已,我时常向孩子们强调“在心理课上,答案没有对错,但是一定要分享自己最真实的感受”。但此时,面对孩子最真实的分享,我却犹疑了!
我内心涌现的自责和愧疚越来越多,几乎要漫过我对自己课程设计的理解……突然,不知怎地,我决定要暂时放下我的课程预设,我想先去认认真真地了解孩子究竟是怎么想的。所以,我坚定有力地说:“如果这是你此刻真实的感受,那老师真的很心疼你。我想,你一定是感受到太多委屈,才会这样。那你能告诉我你现在是怎么想的吗?”
听到我这样说,孩子缓缓地抬起了头,有一些意外,但依旧带着一丝微微的迟疑看向我,他没有说话……
这时,教室里开始左一句右一句地冒出来:“老师,我也一样,虽然我知道父母这么做是为我好,但是我现在还是很生气!”“我也是,我觉得我不能理解他们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 “我不想跟他们吵架,但是他们真的很过分。”“我希望他们不要这样。”……
越来越多真实的声音从教室的各个角落窜出来,我的情绪突然跟着变得轻快了起来,心里的紧张感一泻千里,只留下了许多的动容。他们居然愿意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真心话,而不是表面地配合,完成那个我课堂预设的虚假的“转变”!这是多么棒的一件事啊!
于是,我开始变得“勇敢”起来,我不再拘泥于我的教学目标,也不再回避孩子们真实存在的“生气”,我大大方方地问:“那你们能描述一下你们现在的生气程度吗?如果你们一开始的生气是10分,现在的生气是几分?”
很多孩子回答我“5分”“4分”“3分”。
听到孩子们“生气分数骤减”的那一刻,我恍然大悟!原来,真正去接纳他们的情绪,就能让孩子们的“生气程度”有这么大幅的下降,这难道不是课堂给孩子们带来的最最真实的“转变”吗?
于是,我继续问:“你们能分享一下生气分数下降的原因吗?”
孩子们思考了一会儿,很快,就有同学举手……
“虽然爸妈的行为我不能接受,但是他们的出发点其实是为我好,所以我的生气情绪下降了。”
“他们确实做得不对,但是我自己可能也有一些做得不对的地方。”
“虽然我觉得他们挺过分的,但是一想到他们曾经为我付出很多,我也没那么生气了。”
“虽然我还是很生气,但是他们其实真的很爱我,一想到这个,我就释怀了许多。”
……
孩子们的发言越来越踊跃,他们不再拘泥于是否还生父母的气,他们开始真正地去思考父母这样做的原因,他们开始真正去感受父母的爱了!他们不再站在父母的对立面了!仅仅因为我接纳了他们的情绪,这真的很神奇!
当这一切发生后,我问了最后一个问题:“此时此刻,你们打算怎么去应对和父母的矛盾呢?”
片刻的思忖后,孩子们给出了我意料之外却情理之中的答案:“我觉得还是应该主动去找父母沟通”“去找父母好好谈谈”……
我继续追问:“那如何与父母沟通呢?”
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我会用父母能接受的方式去沟通。”另一个孩子主动说:“我会等双方都冷静下来后,再去好好沟通。”还有孩子说:“我会先听听父母怎么说,努力理解他们。”更有孩子说:“我想跟父母真诚表达我希望他们也能站在我的角度去思考。”
听到孩子们的回答,我真的很惊讶,我没想到他们不但很愿意主动去跟父母沟通,而且还充满了远超我预设的智慧。他们不但能理解父母,还希望父母也能理解自己,将单方面的“换位思考”向“双向奔赴”努力!与此同时,他们还能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需要”,让“单向沟通”变成了“双向沟通”,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站在讲台前面的我,听着孩子们真诚的表达,内心升起了一股极大的幸福感。我为孩子们的智慧而骄傲,也為自己对孩子们的接纳而自豪,这样的心理课堂,才是我和孩子们同时需要的,真的很有收获!
【辅导反思】
依据心理辅导课的设计,老师在上课时内心会期待课堂预设的目标会实现。当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感受与课堂预设不一致时,老师该如何处理呢?
1. 心理课堂要做到对孩子们真正地接纳,始终贯彻“答案没有对错,只有真实与否”的观念,面对孩子们真实的反应,哪怕是跟课堂预设不同,作为老师一定要真诚去面对,要给孩子们真正的“自由表达”空间。
2. 心理课堂上,遇到与课堂预设不同的学生反应,一方面说明孩子们是在认真体验心理活动,另一方面也说明孩子足够信任老师,孩子们都有自己的想法,且愿意大声表达出来,老师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
3. 虽然我们接纳“答案没有对错,只有真实与否”,学生真实表达出来的反应与情绪被我们接纳的同时,老师也要关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如本节课中,最终引导孩子们要和父母友善沟通。
本文为江苏省十三五规划课题“脑科学视角下中小学生学业情绪问题及其辅导策略研究”(D/2020/02/83)和2021年南京市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中小学生心理干预综合体系构建与实践路径研究”的阶段成果。
特约编审/武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