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波:海定则波宁

2022-05-30王方星

百科知识 2022年17期
关键词:定海开埠清廷

王方星

今年是中英《南京条约》签订180周年。作为近代史上与列强签订的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除割地、赔款等内容外,条约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影响最深远的莫过于“五口通商”,即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地为通商口岸。时至今日,这五座城市依旧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五口通商,不仅见证了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也成为古老的东方大国走向世界的一扇窗。

谈及外滩,人们的第一反应是上海的地标,十里洋场的繁华景象令人心驰神往。事实上,外滩并非起源于上海,而是源于一省之隔的宁波。1844年1月1日,宁波宣布开埠通商,不久便在三江口一带形成了外滩。相较之下,上海则于1861年前后才逐渐形成了今日的外滩,比宁波晚了近20年。宁波是如何成为中西文化交融之地的呢?

对外贸易的大港

宁波位于浙江省东北海岸,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也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据记载,早在7000多年前,宁波一带就出现了河姆渡文化。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后,“以南疆勾余之地,旷而称句章”,由此兴建城池,并形成港口,即句章港,归属会稽郡及越州管辖。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朝廷从越州析出明州,这是宁波首次以独立姿态登上历史舞台。唐天宝十一年(752年),日本孝谦朝三艘遣唐使船抵达明州港,肇启宁波1200余年海外贸易交往的历史。宋元时期,延袭明州之名。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取“海定则波宁”之意,将其定名为宁波府,“宁波”地名沿用至今。

唐朝时,宁波是中日贸易主要的港口之一,浙江盛产的越窑青瓷也大多经宁波远销海外。宋元之际,宁波迎来了大开发的时代,不仅设置有市舶司,而且海外商船大多驻泊于此。由此,宁波一跃成为国际性的大港。明代中期,由于倭乱肆虐,明廷不得不实行海禁,宁波港的贸易量锐减。隆庆开关后,宁波港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一举成为中国乃至东亚地区重要的贸易港口。每年夏季,无论是南来北往的本国船只,还是远涉重洋来华贸易的外国商船,均前往宁波港开展贸易,呈现千帆竞渡的繁盛景象。

入清以后,为了肃靖东南沿海的抗清势力, 清廷严令海禁。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收复台湾及澎湖列岛,海禁遂开,朝廷允许海船出入港口。为了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清廷在宁波设立浙海关,专司海舶货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改外洋贸易于广州一口,浙海关不再管理海外贸易,停止收缴外国商船的关税,只负责收缴中国国内沙船税。

猖獗的走私贸易

在东西方长期交往的历史过程中,宁波一直以来就是西方关注的焦点。元代时,意大利人鄂多立克曾游历中国,回国后出版了《鄂多立克东游录》,书中便提及“明州”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14世纪中叶,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1375年加泰罗尼亚地图》中,明确标出了宁波的地理方位,这是迄今为止最早标出宁波的欧洲地图。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探险家绕过好望角和麦哲伦海峡,经海路来到中国,开启了东西交往的新阶段。西方人在浙江沿海一带活动,他们认识并了解了宁波这座物阜民丰的海港之城。

最早来到宁波进行海外贸易的是葡萄牙人。当时,舟山的双屿港是东西方海上贸易的要冲,大体位于今天舟山六横与佛渡两岛之间的海域。明嘉靖五年(1526年),葡萄牙商人初次来到宁波双屿港开展贸易。嘉靖十九年(1540年),大批葡萄牙人勾结日本倭寇以及徽州走私犯许栋、福建走私犯李光头等,在双屿港一带频繁进行走私贸易。据记载,葡萄牙人每年的贸易额达300万克鲁查多(16世纪葡萄牙的货币单位)。葡萄牙人在贸易过程中,还对宁波、舟山一带肆意劫掠。与此同时,他们还在双屿港修筑了两所天主教教堂和两所医院,建馆舍上千座,最高峰时可容纳近千名葡萄牙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明廷任命朱纨为浙江巡抚兼福建海道提督。他到任以后,在当地人民的支持下,将葡萄牙人赶出了宁波海域。

清初,由于沿海一带海盗盛行与反清势力的崛起,清廷实行了严格的海禁政策。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军收复台湾。次年,清廷解除海禁,准许浙江参照福建、广东两省之例,允许500石以下的船只出海从事贸易。不久,清廷在宁波设立了浙海关,专司海外贸易。后来,随着港口贸易的逐步恢复,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清廷分别在镇海、定海等地设立浙海关分关。

继葡萄牙人之后,英国人也想到中国从事贸易活动。由于英国商船频繁在浙江沿海一带活动,为了便于管理,清廷在舟山定海设立红毛馆,准许西洋商船靠港停泊,并进入馆驿内休憩。红毛馆设立后,英国商船便时常往返于澳门和舟山之间,并以舟山作为避风停泊之地。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了拓展商业贸易,开始在舟山定海派驻商务监督,负責管理英国商人来浙贸易的具体事宜,宁波由此成为英国对华贸易的重镇。翌年,英商普尔率商船三艘,装载大批商品来到定海进行贸易。此后,又陆续有众多英国商船来华贸易,最多时一年之内有100余艘商船来宁波从事贸易。

屡遭拒绝的开埠请求

乾隆二十年(175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代理人喀喇生和通事洪仁辉亲赴宁波,试图劝说清廷重开贸易,但遭到拒绝。四年后,英国东印度公司因无法忍受粤海关的肆意盘剥,决定再次派遣洪仁辉前往宁波,企图说服浙江巡抚和宁波知府同意英商来宁波进行贸易,这一请求再次遭到拒绝。宁波之行失败后,洪仁辉决定只身前往天津向清廷申诉,但遭到了乾隆皇帝的回绝。洪仁辉本人也被饬令押往澳门圈禁,三年期满后,被逐出中国,史称“洪仁辉事件”。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英国政府继续派遣卡斯特卡来华,要求扩大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并特别提出:请求中国皇帝允许在宁波、舟山一带划出一块地方给英国人作为晾晒货物和歇脚的场所,最好是能够靠近上等茶叶的出产地。很显然,卡斯特卡一行人无功而返。

18世纪末,英国开展了史无前例的工业革命,人类社会进入了新纪元。由于英国东印度公司贸易量激增,英国对华贸易总额已远超葡萄牙与荷兰,跃居第一位。然而,清廷的闭关政策严重束缚着英国对华贸易。为了打破这一局面,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国派遣马戛尔尼率领一个由数百人组成的使团来到中国,他们以给中国皇帝贺寿的名义,意图在天津、宁波或舟山一带寻觅一处贸易港口。使团在中途逗留宁波期间,细心探悉宁波港的情况,并下定决心要在宁波一带谋求与澳门一样的通商口岸。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马戛尔尼率领使团抵达热河觐见乾隆皇帝。除了礼节性的问候,英国人希望在广州之外另辟一个通商口岸的请求遭到乾隆皇帝的拒绝。尽管如此,英国人依旧没有善罢甘休,并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委派阿美士德来华重谈宁波开埠通商事宜,但这一次他们连嘉庆皇帝的面都没有见到。

在屡次尝试失败之后,英国人决定铤而走险,利用鸦片作为打开中国大门的“钥匙”。早在道光十二年(1832年),英国人就开始在浙东海面走私鸦片。此后,英国人走私鸦片日益猖獗。据统计,鸦片战争前夕,宁波一带包括舟山定海在内,每年的鸦片输入量约占全国总量的十分之一。除了走私鸦片外,英国人很早就蓄意进攻宁波。其中,“阿美士德号”就曾偷偷在寧波沿海进行测绘,详细了解宁波外海的清军布防及炮台分布情况。“阿美士德号”甚至闯入甬江,直抵宁波城外,虚弱的清军水师竟然无法阻拦。至此,英国人下定决心,准备以武力胁迫清廷开埠通商。

炮火纷飞的定海之战

为了达到武力胁迫清廷开埠通商的目的,英国殖民者多次密谋武装占领舟山,并封锁了宁波。1839年4月3日,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在给英国首相兼外交大臣巴麦尊的信件中明确指出,英国政府应立刻用武力占领舟山群岛,同时严密封锁广州和宁波两港,并要求中国将舟山岛割让给英王陛下。

1840年2月20日,巴麦尊在给海军部大臣的信函中,再次提出要武装侵占舟山。他们意图封锁舟山群岛与杭州府之间的航行通道,同时封锁长江口。翌日,义律在给海军少将梅特兰的信中傲慢地宣称,要将主力部队直接开赴舟山,并在合适的地方升起英国国旗,控制宁波的商贸通道。

1840年7月2日,英国海军舰队司令伯麦率领舰队抵达舟山北港,负责侦探军情,并测量港口水深。对于英军这次大胆的军事行动,清军竟然没有任何提防或阻拦。7月4日,伯麦率大批军舰进入港口,并向定海知县姚怀祥宣战,告知倘若7月5日下午两点前还不投降,英军将立即攻城。定海海防空虚,兵力短缺,号称有过万兵丁,但实际上只有两千兵勇,而且一大半系临时雇佣。7月5日下午,在得到知县姚怀祥的明确拒绝后,英军竟强攻定海。因武器悬殊较大,加之清军备战不力,定海陷落,定海总兵张朝发、知县姚怀祥等人殉职。

1841年9月26日,英国为了从武力上威慑清廷,发动了第二次定海之战,战事最终以清军失利告终。1842年,中英双方签订《南京条约》,宁波与广州、厦门、福州、上海一样被迫成为通商口岸。

宁波外滩的形成

1843年12月19日,英国驻宁波首任领事罗伯聃乘坐兵船抵达宁波港。1844年1月1日,宁波正式宣布开埠通商。经过协商,英国人划定江北作为通商口岸。当时,江北地区尚为一片荒滩,芦苇丛生,残破不堪,仅有几个小渔村。英国人之所以选择该处作为开埠贸易之地,主要是因为江北位于甬江下游,离出海口较近,港口十分优良。而且,这里与老城区仅一江之隔,既与县城相互独立,又相距不远,有利于开展贸易活动。不久,英国、法国等列强先后在江北地区设立领事馆。

据统计,到了同治九年(1870年),先后有德国、荷兰、瑞典、挪威在宁波设立领事馆,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尽管未设立领事馆,但亦有贸易,其事务多由英国领事馆代办。翌年,日本也在宁波设立了领事馆。

宁波开埠后,各国领事、商人、传教士等大多居住在甬江边的江北一带,这一区域很快成为外国人的聚居地。开埠通商之前,宁波的重心主要位于江厦街一带。开埠通商后,宁波的重心则转移至江北。缘于宁波外国人的居留地位于三江口一带,此处呈现Y字形,外国人称其为“Y—Town(Y型城镇)”,中文译音“外滩”,这便是外滩地名的由来,也就是今天宁波的老外滩一带。随着时间的发展,老外滩逐渐成为城市的地标,并见证了宁波百年的历史沧桑。

独具特色的口岸管理模式

晚清文士黄遵宪在分析各处通商口岸时,指出中国的通商口岸大体可以分为上海模式、厦门模式与宁波模式。

所谓上海模式,就是以租界作为西方列强的主要行政管理方式,并形成了“国中之国”的状况。厦门模式,以鼓浪屿的管理方式为代表,尽管名义上是“公共地界”,但是实质上仍是公共租界,只是避开了“租界”之名。相较于前两者,宁波的开埠通商最具特色。宁波自开埠后,并未设立任何租界机构。太平天国运动以后,诸多士绅与市民逃至江北一带躲避战乱,由此形成了中外商民混居杂处的态势,其市政管理权均由中国政府操持,主权丧失较少,是较为特殊的一种类型。

晚清以后,随着外国列强要求增开通商口岸的无理诉求愈发频繁,清廷决定在苏州、杭州等地推广宁波的管理模式,并与西方列强展开了外交谈判。此后,清廷又自行增开了不少“自开口岸”,其管理方式也大多依循宁波之例。

宁波历史建筑一览

宁波浙海关旧址

浙海关旧址建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是一幢三层中西合璧风格的砖木建筑,位于宁波市江北区中马路末端。浙海关旧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海关建筑,也是一处见证我国海关发展史的重要文化遗产。2005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开辟为浙海关旧址博物馆并对外开放,现由天一阁博物院(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负责保护管理。浙海关旧址建筑以中国的青砖为主料,以西洋式的廊柱、门窗套和百叶窗等为装饰,兼具中国传统人伦空间和西方公共空间的双重特点,以新颖的独栋建筑形式,打破了中国传统的连片院落结构,是当时极具特色的建筑之一。

江北天主教堂

江北天主教堂是中西合璧的艺术精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江北天主教堂位于新江桥北堍三江口北岸,始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增建钟楼,具有典型的罗马哥特式建筑风格。江北天主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现存建筑包括主教公署、本堂区、教堂、钟楼、修道院等,气势宏伟壮观。2014年7月突发一场大火,教堂大堂被毁。2016年,教堂主体建筑修复完成。

【责任编辑】王凯

猜你喜欢

定海开埠清廷
读新党章
近代华北开埠城市《红楼梦》戏剧演出述论
法国领事馆旧址 见证重庆百年开埠史
定海工业园:整治电镀行业 保护绿水青山
鸦片战争后清廷闭关观念的变化
10《百骏图》:清廷洋高官的中西绘画大融合范本
近代温州开埠与温州海外移民
基于GIS与VR技术的开埠城市空间形态演化分析方法建构
癌患者
甲午战争中清廷战略决策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