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
2022-05-30田长明
田长明
摘要: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和关键,研读教材应该成为教师的必须。文章从研究同内容的实验设计、比较知识点的呈现方式、运用各版本的知识内容三个角度,阐述了如何研读和正确使用初中化学各版本教材。
关键词:化学教材;氧气含量;微粒运动;原子结构;金属物理性质;溶质质量分数
文章编号:1008-0546(2022)08-0072-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22.08.015
教材又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教材集中了众多专家、学者的专业智慧和学科水平。因此教师必须使用好教材。
很多教育专家一致认为教师对教材的态度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如何做到用教材教?笔者认为首先要研究教材,而研究教材又不能仅限于本地区使用的教材,要研究全国各地区使用的各种版本的教材,甚至还要研究外国教材。目前国内九年级化学教材版本较多,有人教版、沪教版、京教版、科粤版、鲁教版、仁爱版等。
江苏省苏州市初中化学选用的是沪教版教材,笔者在研究沪教版教材的同时,对全国各地的教材也进两套实验装置基本相同,差异的地方就在于图2装置的集气瓶中加入了少量的水。那加入少量水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有2个,其一是水能吸收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其2是能加速降温,节省实验的时间。
案例2:微粒的运动
沪教版教材中为了验证微粒的运动设计了如下实验:
行了研读。笔者认为教师在认真研读教材时,要注意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认真研究同内容的实验设计、对教学效果进行比对
不同版本的教材对同一个知识点设计的实验有些是完全相同的,有些是略有差异,有些则是完全不同。对于实验设计略有差异的实验,教师要研究其目的是什么?对于设计方案完全不同的实验,教师更要进行仔细地比较,选择更合适的实验方案进行教学。
案例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对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沪教版采用了图1的实验装置,京教版采用了图2的实验装置。
【实验1】向烧杯 A 中加入20 mL 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液,得到溶液甲。向溶液甲中滴加1~2滴浓氨水,观察现象。这一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实验2】在烧杯 C 中重新配制甲溶液。在烧杯B 中加入3~5 mL 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把两个烧杯罩在一起,观察实验现象。你如何解释产生的现象?[1]
科粤版教材中为了验证微粒的运动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3】在玻璃管两端的胶塞内,分别放置蘸有浓盐酸和浓氨水的小团棉花。
现象。
问题:为什么蘸浓盐酸和浓氨水的棉花并没有接触,却会在空气中生成浓浓的白烟?[2]
上述两套实验方案是完全不同的,都能证明微粒是不断运动的,但笔者比较倾向于科粤版的实验方案,理由如下:
理由1:按沪教版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1时,因为打开了浓氨水的试剂瓶,浓氨水有较强的挥发性,空气中会存在较多的氨气,因此在重新配制甲溶液时,甲溶液通常就变红了,无法进行实验2。
理由2:实验只能证明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而不能证明酚酞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理由3:科粤版实验方案既能证明氨分子和氯化氢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而且能证明不同的分子运动速率不同。
理由4:科粤版实验方案所用的试剂的量较少,而沪教版方案所用试剂的量较多。
二、分类比较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
各种版本的教材虽然编排体系不尽相同,但知识体系是大同小异的,对于同一知识点,不同教材呈现的方式也不完全一样,因此侧重点也不同。教师在研读的过程中,要学会比较,认真思考,以便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合理选择和融会贯通。
案例3:原子结构
对原子模型的呈现,不同版本的教材也是不尽相同,图5是人教版中呈现的原子结构模型,图6和图7分别是沪教版和京教版教材中的原子结构模型。
通过对比发现,三种教材原子结构模型呈现的侧重点不同,人教版通过具体的数值不仅突出了原子很小,而且还突出了原子核在原子中体积很小及质子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沪教版重点突出了电子在核外是分层排布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京教版则是突出核外电子分层排布,且在不同的轨道上运动。
案例4:金属的物理性质
人教版:金属除具有一些共同的物理性质之外,还具有各自的特性,例如:铁、铝等大多数金属都呈银白色,但铜确是紫红色的,金呈黄色;在常温下,铁、铝、铜等大多数金属都是固体,但体温计中的汞却是液体……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密度、熔点、硬度等物理性质差别也较大,表1中列出了一些金属物理性质的比较[3]。
沪教版:金属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请与同学交流讨论,总结金属的主要物理性质[1]填入表2中。
人教版既有金属物理性质的通性概括,又有具体的数值对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进行量化比较,以理性为主,主要是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沪教版通过交流与讨论的方式,探讨金属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应用,形式比较开放,以学生感性和体验为主,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灵活运用各版本的知识内容,对教学设计进行优化
研读教材的最终目的,还是优化教师课堂的教学设计。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阅读范围广、涉猎宽、教学视野就会开阔,在教学设计时就会游刃有余,教师可以对各种版本的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整合和融汇,使课堂教学设计达到最优化。在下列案例中,笔者就整合了京教版的内容进行教学。
案例4:“溶质的质量分数”教学设计
思考:生活中如何定性判断溶液的浓度是浓或稀?
回答:具体见图8。
在实验室有色溶液的深浅,可以粗略地反映出溶液是浓溶液还是稀溶液,但无法准确表示有色溶液的浓稀,无色溶液的浓稀更是无法通过颜色来判断,如何准确表示溶液的浓稀呢?
观察·思考
表3呈现的是3组溶液中各物质的质量,已知溶质都是氯化钠,溶剂都是水,请为这3个试剂瓶设计标签。
思考讨论
1.这3种溶液的组成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2.用哪种方法表示溶液组成的数值更准确、方便?
表4列出的是生活中几种溶液的标签信息,从中可分析出溶液浓度定量表示的方法。
思考:通过分析表4,如何定量表示溶液的浓度大小?
结论:定量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依配制方案而定,一般多采用比值的形式。其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叫做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常用百分数(%)表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只有广泛地阅读,阅读的内容也不仅是教材和本专业,更应该是博览群书,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构建起合理的知识结构,最终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参考文献
[1]中学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63,114.
[2]江琳才.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3:40.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義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3.
[4]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3:7-9.